基于数据挖掘的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组方规律研究❋
2017-08-31郑绍勇丁成华
郑绍勇,丁成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60004)
【方药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组方规律研究❋
郑绍勇,丁成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60004)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组方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收集中医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临床实验研究、临床经验报道两类文献,提取中药建立数据库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关联分析显示,符合关联规则的药对26对,三药组合125组,四药组合145组,五药组合79组,六药组合31组,七药组合8组,八药组合仅1组。结论:六味地黄丸+钩藤+牛膝符合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病机,临证加减疗效确切,可以作为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基本方,但这8味中药是基于数据挖掘所得,专门针对这8药组合的文献较少,今后尚需通过临床及实验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高血压;阴虚阳亢;组方规律;数据挖掘
高血压病[1- 2](hypertension)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动脉压的持续增高可导致靶器官如心、脑、肾和视网膜等脏器的损害。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总数的95%以上,一般可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心悸、气急等症状。而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根据卫计委制定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4型。本文拟通过数据挖掘,研究临床文献报道中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常用中药配伍规律,探讨常用治疗方药以指导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临床治疗。
1 文献来源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检索中国知网,检索式A:发表时间between(1964年1月1日至2016年7月8日)and题名=高血压 and 摘要=阴虚阳亢 and 关键词=阴虚阳亢 and 专题子栏目=中医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精确匹配)。
1.2 纳入标准
对高血压明确诊断标准;以中医方药为主要治疗方法;针对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临床实验研究、临床经验报道文献;取得确切临床疗效。
1.3 排除标准
综述、理论探讨性文献;中成药治疗文献;治疗并发症为主的文献;重复方剂仅选用1次。
1.4 数据处理
中药名称以《中药学》[4]为准进行规范,确定中药正名,防止同药异名、异名同药;将方名拆分到单位中药。
1.5 研究方法
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采用Clementine12.0分别计算高频药物对药、三药组合、四药组合、五药组合、六药组合、七药组合、八药组合的支持度和置信度,进而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分布情况
图1显示,文献概况检索出相关文献382篇,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70篇。
图1 文献年度频数分布图
2.2 中药使用频数分析
70篇文献共涉及中药120味731频次。出现频次>10的有25味,依次为山药、山茱萸、生地黄、麦冬、茯苓、丹皮、熟地黄、黄芪、泽泻、知母、天花粉、丹参、枸杞、黄连、玄参、葛根、黄柏、五味子、党参、甘草、太子参、白芍、牛膝、石膏,共498频次占总频次68.1%,属高频中药。
2.3 高频中药关联分析
2.3.1 高频中药对药分析 表1显示,对高频中药对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支持度10%,置信度80%,包含对药总共26对,按置信度高低排序。
表1 高频中药对药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这26对对药由22味中药组合而成,其中有5味是六味地黄丸组成(丹皮、茯苓、山药、山茱萸、熟地黄)。在26对对药中,其中有13对对药含有钩藤,有8对对药包含六味地黄丸中的1至2味不同的中药。9对不包含六味地黄丸中的任意1味中药及钩藤,这8对对药由12味中药组合而成,分别为丹参、杜仲、葛根、黄芩、龙骨、牛膝、生地黄、龟板、菊花、牡蛎、天麻、玄参。
2.3.2 高频中药三药组合分析 表2显示,对高频中药三药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支持度10%,置信度80%,包含三药组合共125组,按三药组合置信度高低依次排列,选取位居前20位的强关联规则组合。
表2 高频中药三药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这125组中药组合由22味中药组合而成,其中有6味是六味地黄丸,在125组中药组合中,有58组都包含了钩藤,有61组包含六味地黄丸中的1至3味不同的中药。33组不包含六味地黄丸中的任意1味中药及钩藤,这33组由12味中药组合而成,分别为白芍、龟板、杜仲、龙骨、菊花、黄芩、牛膝、桑寄生、牡蛎、石决明、天麻、玄参。
2.3.3 高频中药四药组合分析 表3显示,对高频中药四药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支持度10%,置信度80%,包含四药组合共145组,按四药组合置信度高低依次排列,选取位居前10位的强关联规则组合。
这145组中药组合由20味中药组合而成,其中有6味是六味地黄丸,在145组中药组合中,有79组都包含钩藤,有92组都包含六味地黄丸中的1至4味不同的中药,20组不包含六味地黄丸中的任意1味中药及钩藤,这20组由12味中药组合而成,分别为白芍、杜仲、龟板、黄芩、龙骨、牛膝、菊花、牡蛎、桑寄生、玄参、石决明、天麻。
表3 高频中药四药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3.4 高频中药五药组合分析 表4显示,对高频中药五药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支持度10%,置信度80%,五药组合共79组,按五药组合置信度高低依次排列,选取位居前10位的强关联规则组合。
表4 高频中药五药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这79组中药组合由19味中药组合而成,其中有6味是六味地黄丸,全部79组中药组合中有53组都包含钩藤,有65组包含六味地黄丸中的3至5味不同的中药,仅3组不包含六味地黄丸中的任意1味中药及钩藤,这3组由10味中药组合而成,分别为白芍、杜仲、龟板、龙骨、牛膝、牡蛎、桑寄生、石决明、玄参、天麻。
2.3.5 高频中药六药组合分析 表5显示,对高频中药六药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支持度10%,置信度80%,六药组合共31组,按六药组合置信度高低依次排列,选取位居前10位的强关联规则组合。
表5 高频中药六药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这31组中药组合由12味中药组合而成,其中有6味是六味地黄丸,全部31组中药组合中有24组都包含钩藤,有30组包含了六味地黄丸中的4至6味不同的中药,无其他类型组合。
2.3.6 高频中药七药组合分析 表6显示,对高频中药七药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支持度10%,置信度80%,七药组合共8组,按置信度高低排序。
表6 高频中药七药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这8组中药组合由8味中药组合而成,其中有6味是六味地黄丸,全部8组中药组合中有7组都包含了钩藤,有8组包含了六味地黄丸中的4至6味不同的中药,无其他类型组合;另外1味中药是牛膝。
2.3.7 高频中药八药组合分析 对高频中药8药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支持度10%,置信度80%,8药组仅仅1组为丹皮↔茯苓↔钩藤↔牛膝↔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其支持度为10.14%,置信度为85.71%。由8味中药组合而成,除了6味是六味地黄丸与钩藤,还有1味中药牛膝,无其他类型组合。
图2显示,经过对25味高频中药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关联规则(支持度10%,置信度80%)下,最多8味中药符合关联规则,即六味地黄丸及钩藤、牛膝,而且这8味中药在各种组合中均占较大比例。
从图2中进一步发现,六味地黄丸、钩藤、牛膝随着药物组合味数的增多,其在组合中的占比均逐渐增加均增至100%,即药味最多八药组合也就是六味地黄丸+钩藤+牛膝,说明这8味中药的疗效得到绝大多数医生的认同,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所有方剂的“最大公约数。”
图2 六味地黄丸、钩藤、牛膝在各种组合中的占比
3 讨论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临床表现。主症: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次症: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由于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阳亢于上则见眩晕、头痛;阳亢于上,心神被扰则见心悸、失眠;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肾阴虚、筋骨失养则见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均为阴虚之象,所以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即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证。结合《方剂学》[5]《中药学》[4]中方药的功效,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可主治阳亢之症,可见六味地黄丸、钩藤、牛膝配伍符合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病机。
从临床报道来看,包含这8味中药的方剂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如高寒琦[6]等用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病130例,显效82例,有效3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3.1%。王华杰[7]对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后发现,研究组治疗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平稳地降低血压且疗效确切。说明这8味中药可作为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基本方,临床根据其他兼症可随症加减。关于单独运用这8味中药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文献报道,以检索式:主题=六味地黄and主题=高血压and主题=阴虚阳亢and主题=牛膝and主题=钩藤(精确匹配)检索中国知网,未见相关的文献,今后应继续对这8味中药开展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之,作为“最大公约数”的六味地黄丸+钩藤+牛膝符合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以肝肾阴虚、肝
阳上亢的病机,临床对其加减运用取得显著疗效,可作为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基本方。但是这8味中药是基于数据挖掘所得,专门针对这八药组合的文献较少,今后尚需通过临床及实验进行深入研究,阐明其单独运用的可行性及作用机理,为更加稳定可靠地指导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徐蓉娟.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38- 139.
[2]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257- 258.
[3] 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 75.
[4] 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477- 478.
[5] 许济群.方剂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104- 105.
[6] 高寒琦,李桂元,刘璐,等.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病130例[J].河北中医,2011,33(1):69.
[7] 王华杰.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8):58- 5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中医药人教发(2012)32号)];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项目(2013A247)- 基于循证医学的肝阴虚证病证结合研究;江西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12jzzdxk033、530178)- 肝阴虚证的证候要素及病证结合研究、古籍文献中“肾阴虚证”的证候要素系统整理及病证结合研究;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课题(530008)- “阴虚证”的证候要素系统整理及病证结合研究
郑绍勇(1982- ),男,云南威信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病证结合研究。
△通讯作者:丁成华(1957- ),女,江西南昌人,教授,医学学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诊断教学与科学研究,E-mail:chenghuading@163.com。
R544.1
A
1006- 3250(2017)07- 1005- 04
2017- 01-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