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的实践点滴
2017-08-30李国生
李国生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运用各种导入策略,如典故、悬念、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历史学习状态中去,从而激发他们的历史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7401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受到考试压力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漠视导入环节,常常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展开新课,从教学伊始就造成历史课堂形式刻板、气氛沉闷。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灵活地运用各种课堂导入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现在笔者将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面的一些尝试与思考赘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一、典故导入,以“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历史典故作为课堂导入环节的内容,可以让历史教学变得更为生动、鲜活,充满趣味,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这些历史典故不仅是历史的点缀和补充,让学生通过这些典故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也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自身需求,唤起了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在实践典故导入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与正文相关的历史典故,在激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相关典故,用“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自己来讲典故,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如在教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时,教师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用“秦晋之好”的典故来进行教学导入。“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其中最出名的是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他。这样的历史典故情节生动凝练,事件清晰明了,不但使导入环节更加紧凑,让学生在较短的時间内就进入学习状态,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典故中感知历史的细节,为后继的学习铺设了良好的基础。
二、悬念导入,以“奇”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人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在说书时,在高潮情节或者激烈冲突的关键时刻,往往会以一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设置悬念。这种表达手法,在我国传统古典章回小说里也经常运用。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也可以用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他们陷入“欲罢不能”的历史学习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后继的学习活动中去。
如在教学《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新课伊始就能初步意识到农民阶级从事分散的个体经济即小自然经济,决定了其思想的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决定了其缺乏合作、团结的精神,教师故意设疑:太平天国发展极其迅猛,在1856年的东征胜利后就进入了全盛的时期。但是由于领导阶层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导致其政权发生了急剧震荡,葬送了大好形势,太平天国急转直下、岌岌可危。那么,这一重大的事件又是什么呢?从而让学生在悬念的推动下主动地开始历史学习。
三、多媒体导入,以“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只是依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展开讲授,这种单一、刻板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想象力无法起到理想的培养效果。教师应当迎合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积极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巧妙地搭配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素材,将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知识通过生动、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如在教学《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时,为了展现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的昂扬姿态和胜利面貌,教师精心剪辑了“大决战”系列电影中相关片段,用规模宏大的场景、气势磅礴的音乐和战火纷飞的画面,引领学生回顾历史的画卷。在多媒体导入中,教师选择的这些影片剪辑,是文字、图片等不可替代的,一下子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将“十年对峙”的结果呈现到学生的眼前,推动他们带着这些鲜活的画面进入到历史学习中去,在知果寻因中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地运用各种导入方式,能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