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品味实践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例

2017-08-29江苏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心小学范诗明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杏花语文课程爷爷

江苏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心小学 范诗明

聚焦品味实践
——《第一朵杏花》教学案例

江苏南京市溧水区洪蓝中心小学 范诗明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本文以《第一朵杏花》“两次对话”教学片段为例,聚焦对话、品味对话、实践对话。教师应该充分钻研文本,挖掘文本中独特的“语用”价值的内容,“让思于生”“让学于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语用 实践 思维

《第一朵杏花》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该文是一篇叙事性文本,侧重写人,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人物品质。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严谨认真、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态度。其中,文本中竺可桢和孩子们的“两次对话”尤为传神,是训练思维、品味语言,进行言语实践的最佳语言学习材料,是该文本中最独特的“语用”价值。

教学片段回放:

一、聚焦“对话”

师:课文中写了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于是和孩子们有了两次对话。聚焦这两次“对话”,认真阅读、思考:两次对话,你有何新发现?

生1:第一次对话描写有提示语,第二次对话则没有提示语。

生2:我发现提示语不仅告诉我们说话人的神情,还告诉我们说话人的动作、语气……

生3:我发现第一次对话中,提示语的位置并不是都在开头,可以在中间,还可以在最后。

生4:我通过“又”“习惯性地问”“我是问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放的?”这些语句体会到竺可桢爷爷对待科学精确观察、坚持不懈的品质(精神)……

二、品味“对话”

师:同学们读得认真,看得仔细,发现了第一次对话提示语的位置有变化,第二次对话则没有提示语。你能结合上下文,想象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或语气吗?试着加一加提示语。

出示:

窗外一个小孩()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啊?”

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地说:“是。”

(学生交流)

生5: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啊?”

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孩子(兴奋)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肯定)地说:“是。”

生6: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奇怪)地问。

“竺爷爷,杏花开啦!”孩子(高兴)地说。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孩子(兴奋)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是。”孩子(自信)地说。

师:同学们能根据上下文合理添加提示语,并且还注意到了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安排。很好!那么,请同桌分别朗读课文未加提示语的原文和加上提示语的对话,说说感受。

生7:我感觉加了提示语后,读起来不够流畅。

生8:我感觉读起来速度放慢了,不符合竺爷爷渴望得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的迫切心情。

生9:感觉不到孩子告诉竺爷爷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生10:我觉得原文虽然没加提示语,但语言简洁、精练、有力!

师:真了不起!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第二次对话没有提示语的原因。没有提示语,对答如流,更能体现竺爷爷和孩子们得知第一朵杏花准确开放的时间时的喜悦、兴奋、激动之情。

“言为心声”,通过两次对话,我们深刻感受到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及持之以恒的品质(精神)。可见,对话(语言)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或表现人物特点的重要作用。

三、“对话”实践

师:在校园,在家中,在平时的生活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选取一个场景,想象当时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加上或不加提示语,写一段对话。

出示:

1.早晨,时针指向6:30,我还赖在床上不肯起来。妈妈不断地催我起床。

2.晚上,我想看最喜爱的动画片《熊出没》,可当晚有爸爸爱看的乒乓球亚锦赛决赛直播……

3.周末,我想尽情地上网玩游戏,可老妈不同意。于是我想方设法说服老妈……

4.课间,我正准备下节课的书本和学习用具,突然发现,课本竟然不见了。于是与同座有了以下的对话……

学生兴趣盎然地拿起笔,手不停地写,“对话”汩汩而出……

生交流(略)。

附:一学生的当堂练笔

早晨,时针指向6:30,我还赖在床上不肯起来。

“快起床!小懒鬼!”妈妈猛地在我耳边喊道。

我一个激灵,吓得忙睁开惺忪的睡眼,问道:“怎么啦?吓着宝宝了!我还没睡好呢?”

“你看看现在几点了?还不起床?上学要迟到了!”妈妈指了指墙上的挂钟说。

“再睡一小会儿,好不好?老妈——”我拿出了撒手锏——耍赖。

“不行!再不起来,就掀被子!”老妈斩钉截铁地说道。

“啊!唉!我……我……投降……”我无可奈何,只好一骨碌翻身坐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穿好衣服……

教学反思

一、把握文本的独特语用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个文本都有一处或几处独特的语言表达秘妙之处,会隐藏在文本的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之中。教师应该充分钻研文本,挖掘文本中独特的“语用”价值的内容。《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以下语言表达秘妙之处:1.三处春景的描写。2.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看杏花的两次对话描写等。其中“两处对话”描写最具“语用”价值。应让学生聚焦对话,品味对话,进而创设言语情景实践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对话”。

二、精心设计,重视语用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为让学生学会对话,习得对话能力,笔者精心设计,让学生经历语用过程。教学片段中,教学板块有“聚焦对话”“品味对话”“对话实践”。“聚焦对话”部分,引导学生观察、质疑、思考。学生发现前后两次对话虽围绕同样的话题“探究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但表达方式不同,前一次对话有提示语,且提示语位置不同;后一次对话则没有提示语。在“品味对话”环节,通过朗读第一次对话,学生明白提示语是告诉读者说话人的神态、动作及语气,借助提示语可以帮助理解。教学重点放在第二次对话的品味。先分角色朗读对话。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结合上下文语境加上提示语。通过第一次品味对话,学生不仅会加提示语,还仿照第一次对话,给提示语安排不同的位置。然后,将加了提示语的对话与原文没有提示语的对话部分进行比较,读一读,读后说说感受。学生感受到了不加提示语的对话简洁、精练,更能表现竺可桢和孩子们得知第一朵杏花准确开放时间后的喜悦、兴奋、激动之情。此时适时安排“对话实践”,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练习对话,提高学生对话的能力。

三、链接生活,畅所欲“言”

学语用,关键是“学以致用”。理解了文本主旨,了解了文本表达秘诀,不代表学生掌握了语言及语言表达形式(规律)。语文教学不是培养研究语言懂得语言的精英或语言学家,而是培养正确运用语言交流与表达的人。因此,要及时迁移,读写结合,链接生活,积极开展“情景对话”言语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生活中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同样,学好语文为了更好地生活。笔者提供给学生的四个熟悉的生活场景,有力激发了学生“对话”的兴趣,学生畅所欲“言”,这样的课堂才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宋代大儒朱熹:“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于漪老师说:“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思想感情、知识能力,运用文章精妙之处,开启学生的思维窍门。”“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

由此可见,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尤其要重视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关键要善于思考和反思。以上教学片段中,前后两次对话,“读一读”“加一加”“议一议”,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思考:第二次对话如何加提示语?为何第二次对话不加提示语会更好?进而思考:生活中,我该如何对话?

在教学片段中,“让思于生”“让学于生”,教师真正让位于学生,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精选教学内容或文本材料,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空,引导学生读读、想想、说说、议议、写写……

“学源于思,思源于学。”“学贵有疑……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只有踏踏实实地进行言语实践,学生的言语实践(语用)能力才能得到锤炼,学生的言语智慧才能进一步提升,真正实现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玉秋.思维学与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杏花语文课程爷爷
杏花树下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杏花
杏花弦外雨
浅析语文课程的运作及其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