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写作素养的构成及培养

2017-08-29福建闽江师专福州教育研究院何捷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储备儿童素养

福建闽江师专福州教育研究院 何捷

儿童写作素养的构成及培养

福建闽江师专福州教育研究院 何捷

何捷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员,福建名师,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新作文写作联盟盟主,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专委会秘书长,福建地区“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和倡导者,近年来提出“写作教学进行时”这一全新作文教学主张。“第八届全国阅读教学观摩赛”“第三届全国作文教学擂台赛”“福建省首届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已出版《作文真经》《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风暴》《一线立场》等近30余部个人专著、专辑。

提出的“写作教学进行时”有三大关键词:“写作”“教学”“儿童”。与其他写作教学主张的最大区别是强调教师的“教”在教学全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写作,儿童是主体,伴随着主体写作全过程,教师必须履行教的职责,实施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进行时”就是以教为轴心,“教”串联全程,时时关照写作运思,激活生活经验,调用阅读积累,组织同伴合作,促进表达欲望产生,直至言语表达顺利倾吐而出。

本文阐述儿童写作素养的六个构成分别是:为文真诚的基础,品德素养;立意深刻的前提,认识水平;厚积薄发的能源,知识储备;动人心魄的支柱,情感积蓄;动笔成文的保障,语言能力;文章创新的关键,思维品质。同时,提出了写作素养的培养设想。

写作 素养 构成 培育

“素养”是课程改革中的热词,但不少人说不清何谓“素养”。《现代汉语词典》仅给出模糊定义:平日的修养。从字面直观看,“素”涵盖着“本来,平时,原先,素常”的意思,“养”就是修养、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就是素养。素养作为外显的结果可源于实践或经训练获得。“写作素养”则更加集中指向写作事件,是专属于写作者本身的资质。是作者能否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自我的生活经历,丰盈情感体验,能否自觉积极对自然、社会、自我的人生产生多元感受和多方思考的综合体现。在“写作素养”之前增加“儿童”二字,就为构成素养的各要素设置了明显区别于成人的“儿童化”限定,即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展示儿童思维特质,切合儿童认知规律,辅助儿童情志发展,有助于儿童写作能力提升的写作素养。

写作学研究结果发现,写作素养由六个方面构成。分别是:为文真诚的基础,品德素养;立意深刻的前提,认识水平;厚积薄发的能源,知识储备;动人心魄的支柱,情感积蓄;动笔成文的保障,语言能力;文章创新的关键,思维品质。六个方面各有侧重,并非均衡发展,随着写作者个体差异呈现出强弱参差的变化,发展得快慢不均。因此,我们主张教学辅导要有针对性,要采用不同方法,各有侧重,因人、因时、因文制宜。

品德修养是写作所需的基本素养,它使作者的心根实,心路正,心中永葆正义。文字就是心思的投射。唐代韩愈提出“文以载道”,鲜明地提出了品德修养、文章修养和写作素养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经典的论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什么样的思想修养,就有什么样的言语表达。特别是儿童,不论是作文还是做人,都处于上升变化期。教学可以是一种培养、雕塑,也可以是一种压制、摧毁。因此,要重视写作所需的品德修养,让儿童在学校、社会、家庭中接受的教育、熏陶、影响,都能保证这一基本素养有序发展,就应成为当代儿童写作素养的基础工程。

培养不是说教与灌输,而是通过提供良好的言语环境对其产生影响。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其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道德操守,如:正义、勇敢、诚实、善良、友爱、责任等,都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好的影响会使儿童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向着真诚、健全、高尚的人格不断迈进。所以,优质的写作品德教育就是言语环境的建设,通过人的言语行为形成影响。如教师教儿童写作,首先必须身正为范;要让儿童会写爱写,首先要能示范做人,示范写作,示范修改,营造大家共同写、合作写、商量写的氛围,这样才能让儿童走上自由写、热爱写的写作之路。同时,我们还要留心此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三过”现象,即对儿童提出过急、过高、过全的要求,导致儿童在写作中被迫出现“假、大、空的伪圣化”倾向。因此,在品德修养的提升中,要注重细水长流,避免反复说教、生硬灌输。我们可以着力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活动、对话交流、环境建设等方式对儿童进行品德浸润、渗透,让优质的言语交际环境伴随儿童成长,让其浸润在环境中自然获得发展与提升。

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文章的品位、层次,是写作素养的关键构成。认识,原本就存在着高低、长远、优劣、深浅、正误等明显的辩证关系与层次差别。撬动认识素养提升杠杆的支点就是引发儿童思辨,鼓励其对事物有更为客观、真实、全面的认识,并将认识过程和结果准确表述出来。当今的儿童见多识广,在认识的广度上有绝对优势,但也容易陷入片面的偏执,如依据个人喜好、片面观察、临时决定等做出认识判断并草率地写就文章。实施教学就要在认识的深度与全面性上给予引导,让儿童在冷静、客观、深入的思辨中提高认识水平。《新苗》1958年第10期曾刊发周世剑所写的毛主席读书的故事,其中讲到毛主席在第一师范学习时,在阅读的古籍旁写满了自己的感受、评价,不少地方是“言之有理”与“此处不同,荒谬”同时出现。同学们不明缘由,询问毛泽东得到的答案是:一个人讲的话并非全对,也不会全不对,不能把古人全盘否定。所以读书时要多想一想,对自己有用的才相信它,道理不对的,没有用的,当然就放弃了。这就是提升认识能力要具有思辨精神最为形象的说明。

马克思在提高儿童认识水平上采用了有效的方法。他在伦敦时,每星期都带着女儿到海边散步,接触大海的同时和女儿聊大海的各方面知识,讲述大海的神话故事,并鼓励女儿出神地遐想。当女儿提出自己对海洋的离奇幻想时,马克思并不是像其他父母一样盲目鼓励,而是冷静地说:“当计划没有完善时,不要随便讲出来。”提高认识水平,教师更多注重陪伴,从谈话入手,在平等交际、真诚交流中增加认识的深度,增强思辨能力。

知识的储备是当代儿童写作素养中的优质元素。身处信息爆炸时代,儿童能比较轻松地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经历、父母抚养、社会实践等渠道,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如同为写作提供了丰厚的能源补给和源源不断的动力。网络的普及更为儿童获取新知识提供了便利的通道,有助于他们因需及时索取。但知识储备也需要教学辅助,我们不着力于知识储备量的堆积,而注重在“如何利用已有的储备”“如何让储备不断完善”“让储备与写作接轨”三方面努力。

具体地说,可以这样做:首先,拓宽储备的涉及面。阅读、直面生活、参与实践、兴趣爱好等培养,都决定了儿童视野的宽窄。我们可以在提供阅读书目、保障阅读质量、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兴趣等方面下功夫,让儿童知识储备的涉及面更为广泛。其次,钻探储备的深度。当儿童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其结合某一点深入探索,形成相对完善的知识链,让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让碎片化的知识成为系统。例如,针对喜爱集邮的儿童,不能停留在简单的邮票知识储备上,可以以此为原点,引导其多方收集邮票、积累邮票的各种知识、与同伴合作举办集邮展览、开创邮票交流博客等,让“邮票知识”成为其知识储备上的专项与特长。在这样厚实的储备基础上鼓励其参与“描写特种邮票”“介绍集邮这一兴趣爱好”等写作活动,储备的知识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发挥作用,也不断充实完善。第三,尽量创设可用的情境。在命题设计、指导写作上给予更多使用知识储备的机会,让“僵化”储备成为“活化”储备。例如:“选取一种小动物,制作小杂志介绍,要求配有一定数量的插图”这一写作命题中,不但需要动用已有的相关储备,还需要及时更新填补,配合书写、绘画、排版,设计等多种技能完成,整个过程都是丰富儿童阅历、提升综合素养的有效锻炼。最后,请记住在实施全程中配合“自能丰富储备”的能力培养。如网络搜索、工具书查阅、资料收集检索、实践获得体验感悟等,让“储备”处于无限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以应对变化无穷的写作需要。

情感积蓄是写作过程的“催化剂”,是文章与读者之间的信息转换枢纽。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家创作就是将内心积蓄的情感依托文字喷薄而出,是由内而外的倾吐。读者阅读就是由外向内的回溯,通过对文字的品味、琢磨体察到作者创作时蕴藏在文字中的情感,生发共鸣。情感,就是文章与读者实现共通的渠道。《毛诗序》也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文章就是情感的语言表达呈现。在各种文论中,“注重情感体验”的观点不胜枚举,可见情感积蓄在写作素养中是不可或缺的支柱。

如何萌发,催生并将情感融入文字表达中呢?首先,注重实地体验,在变化万千的生活中丰富情感。情感源于生活,体验是情感萌发的动力源。将儿童推向广袤的生活中,让其充分参与,尽可能丰富其经历,这有助于情感的丰厚与发展。其次,写作前提供刺激,激活情感。指导儿童写作,教师可以在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参观实践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其在全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感受到外界刺激,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这些都将化为写作的激情。其三,在表达过程中学习调控情感。写作是一种精神活动,文字是情感的宣泄。情感一旦释放,有可能增强表达效果,也有可能让文章杂乱无序,零散破碎。因此在儿童表达情感时,要引导其学习选择,根据表达意图,将自己的情感做好梳理、调整、筛选,让表达集中地为写作目标服务。最后,还要一以贯之注重阅读积累,学习借鉴他人的情感表达方法。阅读经典篇章、书目时,可以引导儿童特别关注作者集中表达情感的部分,入情入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如何运用文字表达。例如,季羡林《怀念母亲》中就有一段: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阅读这样一段文字,可以让儿童在文字如“沉默”“织”“沉”“沉静”“凄凉”“糊”中,体会作者选词的精致;关注特别的文句,如“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让儿童也尝试模拟表达那种“糊在心头”的感觉,体会这“说不出”但是又需要表达情感时的言语表达方法;还可以整体领会文意,通过介绍背景,联系自我感知,感受、体察作者的情感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语言能力是写作的核心素养,它为动笔成文提供保障。写作素养最为关键的无疑是言语表达。老舍先生在《我怎样学习语言》一文中说:语言就像一大堆砖瓦,必须由我们细心地排列组织起来,才能成为一堵墙或者一间屋子。语言不可随意抓来就用,需要经过组织,使他与思想感情发生骨肉相连的关系。老舍先生说的“一堵墙”“一间屋子”就是指文章,语言就是构成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砖瓦”,构成的过程不能是零散的堆砌,而应该“经过组织”。这段话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语言能力在写作素养中的地位,提示我们训练儿童组织语言时恰当有序地表达,就是写作教学的核心要义。

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教育环境、教学方法、同伴交往、练习频率、评价反馈等因素息息相关,表达水平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循序渐进地促进发展。第一,摆正评价观,鼓励儿童大胆地“写出来”。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受评价者影响,特别是教学体系中的儿童表达,“亲师”的意识起到很大作用,儿童会自觉朝着教师喜欢的语言表达形式发展。如果成年人给予过多束缚,会限制儿童发挥,阻碍语言能力的发展。面对儿童表达,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鼓励,让其放大表达,走好重要的第一步“写出来”。只有自信、大胆、自然地写出来,语言能力才能真正在表达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成年人不应苛求文质优美,如同鲁迅先生在杂文《这个与那个》中就写道:孩子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子,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是以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这一步去,绝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逼死他;绝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因为她知道,假使这么办,即使到了一百岁也还不会走路。第二,任务驱动,促使儿童清晰地“写明白”。有不少儿童写作属于自说自话,目中无人,无人能懂。因为他们将所面对的“作文”仅看作是一项特殊的作业,只要凑足字数即可。扭转如此无效的表达就在于实行“任务驱动”,将写作化为一项表达或者交际的任务,也可以创设任务型的情境,让儿童在明确的写作任务驱动下,为达成写作目标而努力。此时写出的文章,为了要让指定的目标对象“看明白”,作者首先就要“想清楚”。如:“我”将以什么角色来写,写给谁看;“我”在写的时候,可以运用什么方法让对方看明白;“我”要融入什么样的情境写;“我”写下的这段话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我”将如何安排这些文字,让它们显得更加清晰……想得越清楚,写得越畅快,越讲究,写成的文字就越有可读性。第三,阅读给养,不断迈向“写得好”。我们说的“好”并不苛求文学化的溢美,而是指不断形成个性化写作风格。虽然,我们知道儿童写作中的“风格”是善变的,但至少在一个时期内,我们希望文字表达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能代表每一个独立个体的特质。独特的风格,也是写作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每一个作者努力的方向。我们也提倡这样的成长更多地依靠阅读。读写不分家,读写并进的思想,在写作素养的培育中,应当显得更加突出。

思维品质是写作素养中的创新要素,是当代儿童写作与众不同的特质。美国的研究者托尼席尔瓦发现:写作不是简单的线性计划,而是伴随着思考和探索的活动,过程是丰富而充满变化的,也是最有意思的。贾特艾米格通过考察学生与专业作家的写作行为后发现:优秀作家首要关注的是思想,而不是拼写问题。倘若作家在打草稿时就注重拼写、词汇、句式等,就会受到干扰。许广平在回忆鲁迅先生时,写下《欣慰的纪念》,其中也写到鲁迅独特的创作方法:至于创作,更是加倍当心的,就算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手。那张躺椅,是他构思的好所在,那早晚饭前饭后的休息,就是他一语不发,在躺椅上先把要写的大纲起腹稿的时候。可见,中外作家都重视写作思维,思维品质对于写作,对于创新的意义是多么重要。写作不是语句、段落的拼凑,也不是技法的生硬操作、修辞的叠加组合。写作是包含着思维、创意、语言组合、调整修改的全过程。当我们的视线从最末端的“文章”这一结果转向过程的时候,就是将写作活动从传统的“下游”环节移至中流砥柱的重要环节。大多数儿童写作时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他们甚至在几乎没有完整构思时提笔就写,写完了事。前言不搭后语,段落之间各自为政,前后观点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这就是不假思索带来的不知所云。文章不通,大半是由思维缺位带来的。所以,写作素养的培育,重在培植写作思维,重在“教思维”。

主张“教思维”,并不是将思维的定义、概念、特征等陈述性知识传递给儿童,因为那是无效的。其一,要注意使用多样的方法,设计专门的写作思维训练。写作课堂,要保证每一次动笔都伴随着思考,甚至就为思维训练而写,不拘泥于主题、中心、立意等。纯粹让思维做做体操。我们认为指向写作运思训练的写才具有教的意义,因此,写作课堂就是思维的演武场。如:经常组织“头脑风暴”,结合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不求有统一答案,希望有更多的解决方案,大家把各自的方法写下来,发散思维得以锻炼;组织话题辩论,针锋相对、各执一词的辩论,训练的是逆向思维;设计了结合直观图像写作的训练,让直觉思维和逻辑表达在练习中趋于协调,平衡儿童各种思维的发展。其二,注意过程的合理性,让教学契合写作运思的成熟。我们提倡科学、合理、精心设计教学,让各种训练能与儿童写作运思的发展,成熟相契合,教学成为思维发展的有益助推。如:训练思维由模糊到清晰,由具象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由扶到放。《文章轨范》中提到:“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胆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儿童写作的思维训练也要遵循“大胆”到“小心”的演进规律,思维的辅教也要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作,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的美妙境界。♪

本文系2016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游戏写作教学模式实践”的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储备儿童素养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