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构建研究
2017-08-23黄庆容
黄庆容
摘 要: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构建随着全球背景的日益复杂,经济发展的水平提升而产生了属性的变化,同时传统的档案管理面临着根深蒂固的问题,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具有急迫的必要性。《档案法》将保护和有效利用档案作为同等重要的任务,从观念上重视起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构建是符合立法目的的,同时亦应当建设统一的规则和进行功能性的转变,从而建设我国特色的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
关键词: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构建路径
Abstract:Olympic champion sports celebrity files to build increasingly complex as the global backgrou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ditional archives management faces a deep-rooted problems, has urgent ne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Archives law\” will protect and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archives as equally important task, since conception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Olympic champion sports celebrity archives building is in conformity with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at the same time also should build a unified rules and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thus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characteristic of Olympic champion sports celebrity archives.
Keywords:Olympic champion sports celebrities; Files; Build path
我国《档案法》是档案领域管理、储存、建设、修正的基本法律依据,作为指向对象的档案具有价值性、直接性、记录性、应受保护性的特点,并且是在各个不同的法律之中少有的表现出国家积极态度一面的法律规范。因此,基于档案的完整性、安全性并秉持着有效保护和规范利用的档案规范便随之建立。档案分为很多门类,但其所对应的必须是有价值的对象,并且根据对象的独特价值而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规则,例如:我们无需对每一个动物进行档案的建立和储存工作,但是对于珍稀动物却要做好长足的档案准备;我们每个人都有相似的档案,出生证、户籍卡等人皆有之,每个人也根据自己的特点拥有不同的档案,学生和银行职员的工作档案便各不相同。按照档案学的观察,越是价值普遍的对象其档案建设便越完善、规则便越呈现体系化和稳定化。
奥运冠军、体育名人便是被边缘化的群体之一。其档案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又牵涉到国家体育建設和国家体育形象的多个方面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对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构建的必要性作出说明,其次对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建设的路径作出建议。
1 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构建的必要性:见微知著
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日益引起众多关注,故而两者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甚至相互渗透,这就对档案的建立、跟踪有了更高的要求。这首先就要从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的基本属性说起:第一,作为档案而言,其首先具有的是记录性和证据性,是历史的见证和民族的记忆,奥运冠军体育名人的档案便不仅仅具有个人的特性,同时也是民族骄傲的见证和我国公民在世界体坛的烙印;第二,全球化趋势的加重使得文化层面的交流日益增多,体育名人尤其是奥运冠军就具有了全球意义,一方面每一个奥运冠军体育名人均是世界关注的焦点,其个人档案便具有了全球焦点的意义,另一方面其全球意义表现出多样性,最常见的是商业价值的外在表现、其次便是国家形象、文化形象等;第三,奥运冠军体育名人的个人档案首先忠实于其本人本身,因此是对奥运冠军体育名人真实状态的表现,也是保持竞技水平,进行经济策略决策的重要参照;第四,奥运冠军体育名人的个人档案的内容日益复杂,体现出交叉的特性,如其商业化的特征使得档案的价值复杂化、利用多维化,原本未注意到的、需要避开的雷区在商业化的时代是必须被接受的(如垃圾食品广告等)。以上可以提取出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属性的综合性、时代性、物质性与价值性,这些属性使得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亟待构建并且体系化。
首先,国家体育文化、社会建设离不开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记忆的恢复需要借助外来的原始、第一手资料”的结论已经为整个社会学和社会所接受,并且成为档案作为独立的、客观的学科的基本依据。在其中,档案作为“证据”成为“记忆”尤其是“集体记忆”的仰赖,出现了二者二分的核心结构模型。国家为了保留、强化优良传统,贯彻体育精神,融会各方建设必须有意地采取措施成为“积极的档案型造者”。以此为背景,奥运冠军体育名人便成为了很好的连接点和典型的代表,其一,国内文化有着向外扩张的趋势,奥运冠军体育名人的国际形象具有天然性,二者根本符合;其二,国内文化的国际地位对国内文化的稳固有着促进的反作用,奥运冠军体育名人的所作所为具有直观性。其次,建设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符合国际趋势。2004年召开的国际档案大会明确指出现代“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保护和加强此类档案的日益重要性”,使得奥运冠军体育名人的档案建设变得日益重要;另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的可利用性日益增强,使得需求倒逼建设,二者遥相呼应。
最后,建设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环节薄弱,刻不容缓。对于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构建的重要性自不多言,实证研究表明,该环节迄今依然薄弱,具体归结为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为各个地区的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构建机制混乱,没有统一并且效果均不高,例如山东采取将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的建设下属于名人档案建设之下,致使在没有明确的标准进行归整的情况下奥运冠军和体育名人的入选率极低;另一方面为先进技术利用率不高,传统的档案保存技术又逐步失效,例如北京市的档案管理具有全面性、人员专业性、人员配备完整性、管理方式科学性的特点,这与领导层高度关注具有密切联系,但是较之其他档案整理,北京市的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迟迟未完成从纸质档案到数字档案的转型。
2 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构建的路径
毋庸置疑,我国目前已经明显具有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构建的基础条件,可行性是完全具备的,在肯定了必要性的情况下,思忖档案构建的路径便成为首要任务。
在该方面,学界在理论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理论将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作为一种功能性的文化符号,并且起着在社会控制中的系统建设作用;和谐社会理论将社会群体间的冲突作为可予调和的对象,并且其认为该过程与体育活动有着高度的类似性,一方面可以还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使得人类社会团结的重要性得以彰显,另一方面可以将奥运冠军体育名人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使和谐的思想由国家层面移转到个人层面;除此之外,城市社会学理论、城市营销理论、模式理论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印证了各自的路径。
实践中,各国的保护路径也值得我们予以借鉴与学习:美国提出文献保存证据性功能需求计划(FunctionalRequirementsfor EvidenceRecord-keeping),其中既注重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的私人性又注重其功能性;加拿大通过一揽子措施成功推行了电子档案管理的制度和模式,并且将个人档案以个人信息的方式得以存储,实现了与高科技的联动发展;澳大利亚则通过树立一系列档案管理标准,将档案的自发性与秩序性结合起来。
综合上述,结合我国实践,从理论和国外比较中汲取经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应当发挥我国《档案法》中的利用功能,根本上对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的构建重视起来。我国《档案法》第2条中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是并行的,传统档案构建往往更重视保护而忽略利用,因此对于档案的功能便存在理解的误差,从而对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的构建不够重视,尤其是在有足够的理论支撑下,更能说明此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应当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我国的现实情况使得地方的主观能动性要与全国性的统一标准相互配合,在缺乏中央统一指导和部署的情况下,地方很难做好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的构建工作,因此应当向澳大利亚学习树立一揽子行业标准和管理规则,使得地方有规则可依,进而再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建设符合本省、本地区的规则。
第三,应当注重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构建过程中的功能性转型。在全球化、经济飞速发展、知识大爆炸、精神生活日益重要的今天,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的功能不再是单一的训练指导,而更多的是复杂性的、综合性的、全面的、基础的功能,因此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功能位阶,将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我国的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构建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多多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比较与学习,从建立统一的规则做起,在法律规定中改变态度,注重其整体功能,进而搭建起我国体育强国特色的奥运冠军体育名人档案。
参考文献
[1]王雪雁,浅谈人物档案建设工作 兰台世界,2014,(第9期)。
[2]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3期)。
[3]史國生,辛丽:《体育名人档案的建设》,载《中国档案》2005年,第11期。
[4]王翠芳,史国生,辛丽:《体育名人档案的建设》,载《中国档案》2005年第11期。
[5][美]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