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性
2017-08-22张召爱李冰清
张召爱+李冰清
【摘 要】思维灵活性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的品质之一,值得广大教师格外关注。本文介绍了思维灵活性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并就学生思维灵活性不强的几种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思维;灵活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1-0073-02
思维是指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它包括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5个方面。数学问题千千万万,变化无穷,仅仅掌握一套思维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仔细观察,处处留心,多学几种方法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方法上给予指导,日积月累,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思维灵活性的含义及其意义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反映了知识的“迁移”,正如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等。具备思维灵活性的人,有很强的随机处理问题的能力,能不受原有模式和成规的限制,根据现实条件的转变,冲破思维定式,实时调整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的灵活性,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思考方向,并能根据条件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能够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看待已有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规则、原理和规律,将书本上的知识与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和整合,不盲目的迷信书本,同时还能触类旁通,更好地迁移。
思维的灵活性直接影响着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具备了思维灵活性的学生能迅速归纳出数量、类别等各种关系特征,并很好地应用于平日的学习中;在理解问题时,能抓住知识的本质,熟练的进行等价的转换。具备了此品质的学生在知识迁移方面,能用简短的结构快速、简明地实现泛化;在推理方面,可以从烦琐的分析中释放出来,简化推理过程和运算系统。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可以提升建构数学知识的能力,是迁移创新的核心思维品质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灵活性。
二、思维灵活性不强的原因
1. 思维的程式化
思维的程式化是指人们经常运用的手段或者刚刚掌握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不知不觉总想采用,缺少随机应变能力的现象。学生习惯了在某种环境中使用某种方法,久而久之,会不自觉的使用这种方法而不能很好地运用其他方法。例如,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后出示 [8×(12+5)] ×(3×9-27)请学生计算,这是3个因数连乘而且有括号,大多数学生都会按已学的运算顺序来计算,先算12+5=17,其次算8×17=136,再算3×9-27=0,最后算136×0=0。但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3×9-27的计算结果为0,从而很快得出结果。
2. 思维僵化
思维僵化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它与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有很大的关系。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来解决问题,不能越雷池一步,要求学生做很多重复性的练习,学生没有机会进行思考和探索。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之后,老师出示:甲乙两地相距1000㎞,AB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AB两车的速度分别为44㎞/h、56㎞/h,问多长时间后两车相遇?大多数学生看到后会毫不犹豫地就假设X小时后两车相遇,X ×(44+56)=1000,解得X=10小时。其实路程=速度×时间,则时间=路程/速度,用除法一步即可解决问题。在学习了新方法之后,我们也不能忘了老方法,除非题目有要求,新老方法都用也何尝不可?
3. 思维产生定式
思维定式又被称为“惯性思维”,它是指先前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使人们形成思维的固定模式,影响后来的分析、解决问题。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学生往往被这种消极定式所束缚,难以有所突破,导致思维呆板。老师详细讲解例题后,学生能很快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之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但遇到稍有变化的练习题时,学生可能变得不愿去思考,机械照搬或不知如何去思考。
例如,河边有一群猪和牛,其中猪20头,牛40头,一个船长要用船把这群猪和牛运到河对岸,问船长年龄有多大?结果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船长30岁。老师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有的学生说:“(20+40)÷2=30岁。”有的学生说:“应用题肯定有答案,题中的数据一定是有用的。”还有的学生补充说:“刚刚学过了‘求平均数,所以肯定是这个答案。”这个题原本跟年龄没关系,学生却因为平均数而产生了思维定式,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思维定式的影响,冲破思维局限。
三、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一种无穷的力量,是学生为了获得知识而体验到的情绪上的满足,对认识活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可以采用儿歌、游戏、故事等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引入与学习任务有关的教学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思考。
例如,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可以采用以故事创设情境引进新课的形式来教学:在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的过程中,有一天,八戒弄来了一个大西瓜,在分西瓜时,悟空说:“我把这块西瓜的1/2给师父,这块西瓜的2/4给老沙,这块西瓜的4/8给我,你知道我们3人谁得的西瓜最多,谁得的西瓜最少吗?”八戒回答不上来,他想请大家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染色、观察、比较,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帮助猪八戒解决问题。整节课中,学生始终以高昂的热情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教室里充满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知识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应积极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教学中来,加强对学生数学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等特点,从现实生活出发,鼓励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并认真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实际操作的欲望得到满足,从而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所学习掌握的是具体的直观感知的东西,这样容易被消极的思维所限制,形成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解题的精准性。为了消除思维定式的影响,教师应改变教育教学观念,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课本,要大胆创新,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创造客观条件,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问题,在培养学生常规思维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样的问题,教师不妨从分析问题、解决方案、验证方案上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更多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法,这些都是培养数学思维灵活性的重要途径。
4. 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经验对实现其他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时机运用迁移,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锻炼,造就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在讲授新知识时要尽可能多地复习旧知识,帮助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温故知新,将新旧知识重新组合,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思维。
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处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回答问题,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也会影响敏捷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加强小学生数学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浅谈小学数学思维灵活性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0):136.
[2] 毕成意.浅谈如何加强数学思维灵活性的训练[J].群文天地,2012(15):241-242.
[3] 陈宇.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7):22-23.
[4] 董晓莉.数学解题中思维灵活性的培养[J].教育,2014(15):71.
[5] 唐晓红.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J].中学时代,2012(2):126.
(编辑:杨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