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及对策

2017-08-21肖金波

文教资料 2017年1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肖金波

摘 要: 省情教育是国情教育的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各省各高校重视程度不一;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偏重静态省情忽视动态省情;省情的精神内涵的挖掘薄弱。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尽快制定高校省情教育国家层面的指导方案;开展形式应当有所创新;在静态省情教学基础上重视动态省情;着力挖掘和利用省情中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 省情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动态省情

一、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省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国情教育的具体化、乡土化,是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浙江、江西、安徽、青海、贵州和云南等省较早在高校开展系统的省情教育,相应地,已有文献集中于以上省份。

在省情教育概念的界定上,研究者大多认为“省情是一个省区历史、自然与社会概况的汇总,是一个省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省情教育是对受众进行省一级行政区划(含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情况、发展动态、未来走势及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1]。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邓灿辉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的省情教育进行了研究,认为省情教育是党的“四基”教育地方化的体现,是形势观教育、政策观教育地方化的体现,是改革开放教育地方化的体现,是爱国主义教育地方化的体现[2]。凌总成和姜林丽认为省情教育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意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宝贵的教育资源,丰富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体现[3]。李秋梅、李晓云以青海省为例研究,认为“省情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有助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高校在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实践中,大多是依托《形势与政策》课完成的。因此,在既有研究中,有一些学者从省情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实施效果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总结,高校希望可以通过渗透省情教育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但研究者大多认为实施效果尚不够理想。此外,一些地方院校旅游相关专业出于专业需要,开展了省情教育,学生既接受了专业知识又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综上所述,目前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已有研究成果相互重复较多,实质性创新较少,多数集中于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和价值意义上,对省情教育融入《形势与政策》课中的研究较多,很少触及研究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省情教育的问题,更鲜有研究思想政治理论各门课在融入省情教育时的协同关系问题,对于如何避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省情教育与中学知识重合的问题还鲜有较好解决方案,对于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满意度研究比较薄弱。这些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也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着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将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培养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大学生的有效路径之一。将省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和感染力,在突出乡土色彩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将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问题

(一)各省各高校重视程度不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来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重视,一些省份在实践中有意识地通过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一些高校在教学改革中也进行相关探索。但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和要求,各省各高校都是自发地进行探索,因此,对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一,效果差异较大。

如表1所示,云南、贵州、江西和青海开展这项工作最早,力度较大,采取必修课形式进行,为其他省份提供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积极开展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省份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省份,大多从人才强省的角度出发,认为省情教育可以增进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是人才强省的必由之路,是文化强省的题中之意[5]。力求激发本省籍学子爱家乡的情感及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的动力,同时,增强对外省籍学生吸引力。而经济发达省份对人流物流的吸引力较强,较少人才流失的担心和忧虑,因此,这些省份高校的省情教育重视程度较弱,缺乏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例如,广东是经济比较发达省份,但有学者指出以广东“岭南文化和广东省发展形势为主要内容的省情教育却一直是各级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其教育功能没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多是通过家庭、校园和社会等文化的无形环境进行省情的自我教育,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分散表性和盲目性等特征”[6]。

(二)开展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形式单一,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亟待解决。省情教育大多依托《形势与政策》课开展,一些教师出于调动学习积极性角度出發,在讲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会自发地渗透省情教育,但大多缺乏系统性,难以协调各门思政课融入省情教育的关系。姜林丽对安徽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形势与政策》课都能较好地与省情教育衔接,但是限于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省情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在其他两门课程中融入省情教育显得非常必要[7]。

在实践教学之中,一些高校做了探索,但大多还是局限于听省情讲座,利用班级和学生社团自治开展省情知识活动。这些活动很有必要,但其覆盖面和连续性难以保证,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容易陷入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境地。

(三)偏重静态省情忽视动态省情

“省情学包涵静态省情概况和动态省情信息两部分内容。基本省情信息中,如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资源概况、行政区划、民族宗教属于静态的省情知识。这部分省情知识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说,既可以通过图书馆及相关网站查询,又容易通过教科书掌握其中的信息。而本省政治经济发展现状,特别是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决策信息,则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动态的省情知识,这些信息不仅时效性强,而且关联性强。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对此类信息进行正确地解读,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决策,并据此适时调整學生的学习方向”[8]。当前,省情教育的教材大多还停留在介绍省情概况的层次,偏重静态生情忽视动态省情,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后的落脚点是实现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动态省情是有时效性的,抓住动态省情的时效性,是思政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对于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关注,增加知识储备,授课时注重和教材结合,注重理论深度,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四)对省情中的精神内涵的挖掘薄弱

凌总成和姜林丽对淮南、合肥、阜阳等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省情教育现状的专题调研,从调查结果看,“省情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致使部分学生对成就的了解不全面、程度不够高,尤其是只注重物质成就,对精神成就存在一定程度忽视”[9]。一些教师对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程度有所欠缺,认为本乡本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在耳濡目染中便可以获取相关信息,加之,随着网络的普及,关心省情的学生有更多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消解了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甚至没有动力开展这种探索,更谈不上对省情中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

三、省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策

省情教育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李秋梅和李晓云对青海高校的调研中显示:“回收问卷中被调查的学生对省情教育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比例高达98%,认为通过省情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途径和有效果的比例也高达97%。”[10]这说明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受学生欢迎的。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各省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和发展成就,因此,省情教育的教学素材丰富,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一)尽快制定高校省情教育国家层面的指导方案

我国尚未出台高校省情教育国家层面的指导方案,这是各省对高校开展省情教育重视程度不一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省份在省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积累了较好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为国家出台相关指导方案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国家层面的指导方案可以从宏观上对各省开展此工作提供指导,改变各省重视程度不同的局面。省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国家层面的指导方案应当着力关注避免与中小学知识重复的问题,倡导增加学生参与度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接受程度和满意度作为教学效果的主要评价标准。

(二)开展形式应当有所创新

高校在今后的探索中应在省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形式上力求有所创新,根据学生年级和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尽可能与学生专业有所联系,同时,教学内容上避免与中小学省情教育重复,尽可能地与中学省情知识衔接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满意度,提高学生参与度。从省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看,情景互动教学法,开展社会实践,建立省情研究小组等方式切实可行,可以让学生对省情感知得到并有所思考。比如,关于省情的历史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纪录片由于当时技术所限,音质较差,图像不够清晰,影响观感体验。有的内容过长,截取其中部分难以有效传递信息。当前,网络普及,大学生对视频制作比较热衷,可以建立省情研究小组,采访某一行业或者某一地区有人生阅历的老人,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参与度,而且能够为教学积累省情素材。变教材的宏大叙事为具体微观案例,拉近学生与历史和社会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树立学生关心家乡发展,关心社会动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事实说话,学生亲自调查的内容更鲜活更具说服力,不仅可以有效完成教学内容,还可以有力回击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三)在静态省情教学基础上重视动态省情

动态省情是正在发生的省情,在静态省情教学的同时,应当重视动态省情,动态省情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功底,要求善于收集和整理信息,及时掌握省情新情况,尤其是省内政策方针的变化。比如在讲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新社会阶层时,举出本省的代表人物和事迹,比如优秀律师和会计师的事迹,列举本省关于新社会阶层的有关政策,有效说明新社会阶层的地位和作用。动态省情的掌握和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扎实的教学研究。

(四)着力挖掘和利用省情中的精神力量

省情中的精神力量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凝结的,包括古代各省劳动人民不惧艰险的斗志,近代抗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精神,民主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新中国初期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气魄,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辛探索,新时期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这些都是凝聚力量催人奋进的精神财富。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主要目的是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而增强精神引领才是关键。需要教师对省情的精神力量充分了解与掌握,在将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和利用省情中的精神力量是增强思政课理论深度的途径之一。省情中契合思政课的精神力量是取之不竭的正能量素材,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整理理论课可以深入思考省情精神内涵,传承精神力量,让学生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8]宫凯.高等学校省情教育现状分析[J].前沿,2013(2):172,173.

[2]邓灿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的省情教育论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9(12):136-137.

[3][9]凌总成,姜林丽.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中的省情教育调查分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6,24.

[4][10]李秋梅,李晓云.加强省情教育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以青海省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120,118.

[5]宫凯.河南省高校省情教育论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3-34.

[6]刘利华.广东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和省情教育功能的衔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61.

[7]姜林丽.省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析——以安徽省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2):3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反思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