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形体训练在高校女生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2017-08-09齐婷
齐婷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新课程目标的提出,对高校中各专业的毕业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女生的体育教育一直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高校的体育教学更多重视竞技体育的结果,教育模式也是以各项竞技技术和水平为考核,造成很多女生在面对体育课程的时候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开展体育学习效果也不能得到有效保证。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主要研究了形体训练在高校女生体育教育中的作用,希望能为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形体训练 高校女生体育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102-01
受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的高校女生在面对体育课程时都没有足够的兴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却对体育课程没有足够的积极性,这对学生今后的体育意识的培养无疑会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适当的形体教学,可以激发女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形体训练在女生的体育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将具体针对形体训练在高校女生体育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育中开展形体训练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形体训练的强度来看,虽然效果很吸引人,但是过程极其艰苦,学生想在形体课程中坚持下来,必须克服过程中的困难。例如在进行柔韧性的训练时,如果没有一定的训练功能,对身体承受能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求学生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去,坚持下去的学生从这个过程中都可以培养自己坚韧的性格和较好的心理承受力,对学生日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增强学生的表现和鉴赏能力
进行形体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每次训练都要在镜子面前做各种动作,可以让学生完整地掌握自己训练时的姿态和动作,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也可以及时调整,从而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老师在训练的时候也可以对表现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形体进行着重的比较,找到其中的差距,增强学生的整体鉴赏能力。[1]
二、形体训练在高校女生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形体训练可以引发学生对健身和健美的追求
现代大学生大多处在二十岁左右的黄金年龄,充满着朝气和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健康健美的身材需要借助于科学的锻炼方式,如果在高校中开設形体训练课程,对学生来说不但可以强身健体和训练姿态,还可以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身体姿态,培养女生良好的气质,可以使高校学生明白,虽然相貌无法改变,但是一个人的气质和形体举止等却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达到最佳状态。[2]所以说,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开设形体训练,可以为学生的健美健身锻炼提供良好的氛围,可以满足高校女生对健美的需求,对高校女生今后的健身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形体训练可以提高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大多是以竞技体育为主,非专业的女生很难在其中找到兴趣,所以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不大,如果在日常的课程设置中融入一定比例的形体训练课程,可以极大地增强高校女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形体训练的授课方式和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可以满足女生追求健美的需求,不仅可以使女生掌握塑形的技术,还可以增强体质和个人综合素质;其次,通过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可以显著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3]
(三)形体训练可以培养女生终生的体育训练意识
在高校阶段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奠定学生今后体育活动意识的基础。对没有开设形体训练课程的高校进行的调查显示,很多女生宁愿选择其他娱乐方式,例如看手机,都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这对学生今后的身体健康也是一个隐患。而学校开设形体训练课程之后,可以在女生的形体、健身等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这一课程的开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激发了她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逐步建立自我锻炼的意识。对学生今后的身体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
三、结语
高校的体育教学关注的重点应该是体和美的兼备,尤其是面向不遗余力地追求美的高校女生时,应该调整和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开设形体训练的课程,以高强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强化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对其今后的体育锻炼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屈铭.浅析形体训练在高校女生体育教育中的作用[J].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2016(3):82.
[2]王爱民.普通女生形体训练课程教学活动模式与内容研究——以中华女子学院体育形体训练课程为例[J].中化女子学院学报,2015(6):89-91.
[3]姜艳,谢争.探究高校女生形体训练与终生体育的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9):23-25.
[4]任秀红.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女生的形体训练[J].钢仁师范高等专业学校学报(综合版),2013(5):101-103.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