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由的含义浅析当代自由困境
2017-08-09樊莉
樊莉
摘要:“自由”是人类终极理想的一种生存状态,既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一种社会概念。关于“自由”含义的界定,众多思想家基于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理解的不同,给出了许多的回答,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我国也同样面临着自由含义的混淆,而這对当代我国的自由意识建设起着极大的负面作用。自由含义的混淆无疑应该是自由意识建设下最为根本、最为关键性的问题。想要进行自由意识建设,首要问题就应该是回答“建设什么样的自由”“用什么理论来建设自由”这两项基本问题。
关键词:自由 含义 当代困境
中图分类号:D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178-02
一、当代我国自由的三种含义
(一)传统社会中的自由含义
当今社会,很多人认为“自由”一词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是外来用词和观念性的概念,然而其实不然。“自由”一词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东汉末郑玄所注的《礼记》中,曾经三次用到了“自由”,这说明至少从东汉时代起,中文里面就有自由这个语词了。[1]然而,当时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地位压制下,“自由”失去了现今的积极含义。随着封建束缚的加重、加深,传统社会更是将自由贬义化——自由意味着反抗,意味着不服从。“不见尊者,行自由,不为容也”[2],即你的自由只适用于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文中的自由是一种“无关系的自由”,是因为这种“自由”发生在制度的规定之外,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涉及安排人际关系的人伦秩序。
(二)西方社会的自由思想
在西方,“自由”(liberta)一词在古拉丁语中的含义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古希腊时期,则意同于“解放”。在后来的发展中,“自由”一词也同样包含着不受约束和获得解放等含义。这可说明,西方的“自由”一词,意味着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和人格上的独立。
(三)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
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理论出发,认为自由应该从人的本质上来谈,即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自由应该是有所限制的,它既不能被束缚于某个意志之内,也不能超脱于共同意志之外。
二、三者含义的差异及原因
在“西学东渐”的热潮下,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涌入我国,不仅适应了当时我国反抗外来侵略、反抗封建社会的需要,而且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符合人类的自我超越。在适应我国国情、顺应历史潮流的前提下,自由的精神一直被我国所颂扬,也将其列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可见我国对自由精神的重视。但西方的自由思想、我国传统社会中的“自由”和当今所宣扬的自由思想含义又是否相同呢?
显而易见,三者的含义产生了冲突——传统社会中的自由是一种与制度、权利无关的自由,甚至宣扬自由就意味着反抗;西方的自由与个性解放、不受束缚相关联,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打破权威束缚;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意在调节两者在社会关系上的冲突,人的自由既不能脱离自然规律、社会群体,也不能放弃自身价值。
形成三者冲突的原因在于:
(1)在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下,个体丧失了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只有家庭才是独立的实体,等级化的关系被视为社会理想状态,在被封建压迫的社会中,是不允许个人权利的自由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这使人不仅要依从于封建专制的统治,而且也轻视了自身价值,将自身价值泯于宗族、群体之中。
(2)西方国家的自由思想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古希腊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不得不放弃农业,开始海上贸易,自由贸易的竞争性,萌生了带有自私性的个人自由。随后波斯帝国的奴役更使古希腊人意识到政治上自由的重要性。之后的欧洲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运动,则是将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思想推向了一个新高潮,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经济决定了个人自由需要的产生,也同时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思想也带有个人主义色彩。
(3)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深刻把握下,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理论成果、面向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三、三种自由含义并存所造成的困境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的自由意识建设呈现出“外生”和“晚发”的特点。所谓“晚发”是指我国的现代自由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起步早,有较长的发展时期,个性解放的思想深入人心;“外生”则是指我国当代的自由思想并不是我国本土文化中所具有的,而是我国在不断吸收引进外来先进思想过程中形成的。
在“晚发”和“外生”的自由意识建设背景下,传统社会中自由的含义并未完全剥离,西方社会先进科学技术引进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的传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我国确立的时间尚短。这给我国的自由意识建设造成了许多困扰。这种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主体性意识过强,导致对他人自由的漠视。我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无关系”的自由压制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项权利,个人的主体价值被大大削弱。随着我国人民政治地位和政治面貌的改变,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做主,社会主义让人们摆脱了被奴役和被剥削的政治状况。人们在“晚发”和“外生”的自由意识建设中冲昏了头脑,在宣传主体性自由的思想下,对自由含义的理解片面化。一些人开始相信,人的自由就是“拥有一切权利”,人的自由开始成为另一种神化的表现,它将人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分离开了,将人看作了一种“超验实体”。在他们眼中,自我是理应获得自由的,且应该获得足够多的自由,而他者变成了必须服务于自身的客体。这种“对象性逻辑”使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人的自由脱离了社会,变成了抽象实体自由,甚至变为对他人自由的控制与剥夺。而之所以产生这种问题,则主要是因为对自由的近代含义理解错误,再加上“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人们在错误的自由理解下,很容易做出盲目的利己行为。
(2)自由意识过于薄弱,无法正视自己应享有的权利或者他人所享有的权利。在西方文化中,自由思想由于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形式,而被大加宣传,再加上伴随着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等宣扬自由的社会运动,其自由平等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故而现代性的自由观念在西方人心中根深蒂固。而我国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自由意识没有经历长时期的历史演变。鉴于传统社会中对自由的贬义性解释,人们开始恐惧自由、害怕自由,使人在获得了人身体的解放、摆脱了封建束缚之后,主动性地选择逃避自由,试图让自己的行为不自由,这样自己就可以变成“无责任的主体”。一些人鼓吹要完全放弃个人在社会中的自由,以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实际上是将个人同社会对立起来,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故而才有了这种取舍。然而,如果人的自由不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话,人也就不存在自由不自由的问题了。这种对于自由含义的贬义化理解,使得人们最终还是要受制于某些奴役(权威存在或宗教等),对自由的恐惧影响着人们正确地行使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利于我国自由意识建设。
由此可见,相对于传统社会的自由,现代社会的确进步了许多,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正如马克思在《人民报》的创刊纪念会上所说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成愚钝的物质力量。”[5]
四、走出自由含义的理论困惑
综上所述,认同传统社会中自由含义的人畏惧着自由,而伸张“自由”的人未必完全懂得“自由”的近代含义。[6]这三种自由含义的混淆,使本就处于“晚发”和“外生”的我国自由意识建设处于困境中。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自由、宣扬自由,解决公民自由意识中所存在的问题,便成了当务之急。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很大的借鉴价值。
(一)马克思主義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关于自由理论的最终归旨,意在使个人与他人的自由得以全部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是基于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关系基础上提出的。首先,人应该是一个自由的人,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有资格享有正当权利;同时,自由人也应该保护社会他人的自由,使个人与他人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共同体,“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7]“自由人共同体”的设想,既打破了传统社会中对个人自由的压制,也纠正了西方社会个人主义自由化的倾向,这为我国“建设什么样的自由”而提供了参考。
(二)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面对自由含义的混乱,我国除了要回答“建设什么样的自由”之外,更要回答“用什么理论建设自由”的问题。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8]任何现实的认识,都是历史演化的产物。我们在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仅要将自己摆在一个当时历史发生的位置上,也要将这一问题放在当前形势上来看待。
传统社会中的“自由”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要求,虽然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自由”,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不能说其毫无价值。而放在当今社会,传统“自由”的缺陷便凸显无疑——当前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不能也不可能摆脱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而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的变化,让人们有机会去实现人更全面的自由。这种社会基础的变化,要求人对传统“自由”看法的改变;与此同时,在对待西方自由思想时,也应该带有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基于以上观点,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定义是在个人与社会协调统一、互不可缺的基础上确立的,因而,在对“自由”一词下定义时,自由不仅应该是个人在社会中的解放,还应该是社会在个人的解放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正确的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对人类的自由问题提出的科学论断,对我国的自由意识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静.自由的含义——中文背景下的古今差异[J].哲学研究,2012(11):50.
[2]郑玄.礼记注[M].上海:中华书局,2015:39-4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0.
[6]陈静.自由的含义——中文背景下的古今差异[J].哲学研究,2012(11):53.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4.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