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德育启蒙

2017-08-08明芬

决策与信息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启蒙心灵

明芬

[摘 要] 小学生德育是学生人生启蒙和成长的关键性教育,是让初入学学生得到基本知识尤其是人生必备知识的教育,即具备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教育。虽然这种教育发轫于家庭,但只有学校才能给予他们系统和完整的训练,这种训练是心灵的熏陶,是良善的升华,更是“人化”的磨砺,是人格化的完善。德育启蒙教育不是死板的说教,而是适应他们年龄特点和生理特征的在游戏中学、在特定环境中学、在劳动中学的过程,为尔后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教育不仅仅是重视单科和过早进入考试训练的教育,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做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关键词] 德育;小学低年级学生;启蒙;心灵;人化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8-0109-06

近期,阅读了一些关于学生包括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著述,其中最具震撼的批评莫过于“我们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笔者虽然也略有同感,但不赞成将我们的教育一棍子打死,更不同意以偏概全将学生全部归类于斯。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生德育是极其重要的,必须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应引起初等教育决策者和执行者的重视。

笔者不是德育教育的专门研究者,亦非德育教师。但作为小学教育的科任教师,作为“教书育人”重任的担当者,因为少不了与学生的频繁亲近接触,少不了与学生家长的推心置腹交流,当然也少不了与同事们的相互探索,更少不了对天真无邪少儿的学业进步及其健康成长的关注,有了若干思考,在此不揣浅陋,谈点看法,以供研究者参考。

“小学德育工作是学生人生启蒙和成长的关键教育,对于形成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1]。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刚离开幼儿园,离开家庭进入小学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开始了人生奠基,其德育启蒙即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永葆童贞而健康成长的人,起步好坏与否决定他们未来人生。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义务、普及教育,又是启蒙教育”[2]。所谓启蒙(古人亦称发蒙),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当然这是专指伴随识字教育而言的,并非一概否定家庭、幼儿园教育。

小学生入门即入校门,入人生受洗礼之门。入门后和入门过程中,有文化知识的启蒙即识字、算术等文化教育,有思想品德教育,即教会他们初步学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2],而作为初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所谓启蒙教育,就是学文化、学常识、学常规,“使学生初步具有关心小朋友的思想和诚实谦让,有懂礼貌、守纪律的品德;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2]。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俗地说,就是“辅导他们好好地‘做人,主要是把他们养成道德的人”[3]的系列活动。

不否认,良好生活习惯的启蒙教育,首在家庭,接着在幼儿园。但正规的这种启蒙教育,当在小学,具体说当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尚属一张白纸——洁白无瑕——任由教师绘画——可塑性极强。因而学校和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他们学会做人。作为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面对一张张幼稚可爱的小脸,面对一颗颗渴望上进的稚嫩心,对他们不爱不行,不教不忍。实践证明,一旦启蒙教育失败,具体说一个天真浪漫幼稚心灵倘若受到伤害,良好习惯未能养成,那么,从此后无论如何也难校正他们的行为,且在学习上也会事倍功半,有的即使学习成绩上去了,人生事业也难以成功。恰如但丁所言,如果一个人没有知识,道德可以补充;但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那么什么也不能补充了。中国古人亦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谓七岁看老,就是早期家庭教育及初年级小学启蒙教育决定人生。

平心而论,我们国家始自家庭,及至学校,终至社会,对儿童道德品质教育是十分重视的。若论区别,只是重视程度不同和方法差異而已。譬如改革开放近40年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曾经的一场“动乱”之后,邓小平同志就十分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失误在于教育。后来他又补充强调,失误主要在于思想教育。此后,我们党进行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接着又进行了“荣辱观”教育等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德育。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48”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人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促进了学校德育尤其是小学生的德育。譬如上自国家教育部下至全国各地小学,从领导决策部门到基层德育教育者,无不闻风而动,极其重视。其中由教育部审定的如从传统文化层面的德育教本有《国学经典读本》,就是初入学者亦人手一册的人生国学教本。清晨入学,校园里高音喇叭的诵读,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入耳入心,这种“灌输”,可能对大学生无多大吸引力,但对初入校的小学生而言,却是后力无穷。再譬如从小学生成长为公民层面而编辑的小学生人手一册的《道德与法治》读本,让儿童从小接受知情懂法教育,无疑能促使他们法治思维下的健康成长。应该说,这是小学生道德启蒙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德育兴则人道正,人道正则事业成。上个世纪伴随“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的一代,任凭金钱诱惑,却难撼动他们正派的初心。他们那一代,做干部,不占不贪,党风正,精气神;当工人,真干实干,不争名利,人正派、心善良;为人师,身在三尺讲台,心系国家未来,呕心沥血,讲的是奉献,拼的是精神……因而,他们历尽千辛,吃尽万苦,因为他们为国家为民族赤子一生,所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关键在于,对于他们来说,启蒙教育成功!

遗憾的是,近40年来,因为“教育失误”,因为“金钱至上”,所以私欲横行,所以道德滑坡,所以雷锋“傻”论出现,所以“雷锋叔叔不见了”……对此,我们不得不反省,道德教育不抓紧不行,而且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娃娃抓起。正如“文革”结束后再次掀起的学习雷锋热潮之初(后来直到今天仍在坚持的每年的“3.5”活动)中国文化史学大师冯天瑜先生说得好:这种教育对于大学生虽然作用不明显,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却是后益无穷。

人之正道在心灵。所谓“后益无穷”,正因为早入心灵。作为人文教育,具体说作为如何做人的道德教育,无论时代变迁或是国域差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譬如在国外学者看来,教育人尤其是教育儿童,“必须克服利己主义。利己主义会导致过强的自我意识;竭力追求强权、威望和功绩”[4]。虽然作者是从人的创造性障碍扫除而发此论,但通过现象(利己主义)而涉及心灵(人性),说明心灵纯洁何其重要。相对而言,中国古人做事必先做人,做好事必先做好人的种种理念,说明国人对人性之灵教育更是看重,几乎推向极端。朱熹说得很明白,“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当然,知耻只是道德教育的一个点,不是全部,然这确也是道德教育包括道德启蒙教育的起点,是人与动物的区别[5]106。仅是这一点,就有力地嘲讽了某些人“我生来不会害羞”的谬论,这些有据之论,说明道德启蒙教育是从“知耻”开始的。试想,人有知耻之心,学生考试会作弊吗?商人会做假吗?干部会贪得无厌吗?这算是道德启蒙教育的真谛所在吧!此其一。

其二是知良善,从良善做人而不断升华到“人化”。所谓“人化”,具体说就是学会做人,即中国古圣贤所说的“立人”“树人”“以德树人”——由懵懵懂懂到清清白白,由“无知”到“觉醒”。恰如泰伊亚·法·夏尔丹所言:“思想的觉醒是生物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已不仅仅代表个体的人和人类所必经的临界点,而且,它影响了整个人生命的本质。”[6]39这就是社会上所常言,教孩子其实是教他如何做人,学会做人,做个像样的人,最终实现“精神创生”——成为有灵魂的人。

这里必须提及的是,“人化”的进程不是像空气流程那样不着边际,亦非山水那样放任自流,而应是有一个定向的而且是有节制的。“即向更高层次的人格化方向前进。”[6]64当一个个体人即便是小学初年级学生,只有知耻辱,明是非,具善良之后,亦即在打牢“人化”的基础后,方能涉足并健康步入知识学习的殿堂和前进于人生的健康大道。当然,这种人格是善良的,同时又是聪明的。只善良不聪明不行;反过来,只聪明而不善良同样不行。一个浅显的道理,很多行为不轨之人包括小偷和骗子,不能说他们不聪明,但可以肯定,他们绝非善良之辈。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既善良又聪明且具有大智慧。那么,伴随“人化”必须且必行的知识教育应从何处发力呢?民国教育大家蔡元培作为教育部长时所推行的启蒙教育,为我们作了成功实践。例如当时的“发蒙”教育,不是数学第一,不是外语第一,更不是考试第一,而且是国学第一,而且这种重视国学启蒙教育,首在国语,即培养孩子会说话、敢说话,培养孩子说真话、说实话,说符合民族传统的话。其具体方法就是让初入学儿童看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人物如爸爸、妈妈或生活物品如水缸、箩筐等)说话。次在国文,即培养孩子学会作文,看图作文,做事作文,用陶行知的话说就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国语训练是为了国文写作,国文写作是为了手脑并用。表面上看,国语学习到国文训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其实,这种严格区分有紧密结合的学习真正遵循了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循序渐进规律。尤其是符合小男孩心理滞后发展的现实需求。

其三是考试,想必家长教师都有话说,甚至都有诸多无奈。作为小学教师,我不是考试的推崇者,亦非反对者。道理很简单,因为考试或曰会考试是人生的必备课,对于学生而言,是基本素养之一。因为他们未来人生,不但应通过诸多学业考试、升学考试,即使是择业,也必须通过考试这一关。考试,一方面考其知识、技能,同时,也是检验他们综合能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测验他们心理是否健康健全的一种手段。但是,笔者反对初年级小学生很快步入“应试”程序,尤其是很快进入诸种“弯弯绕”式思维的考试之中。道理很简单,因为初小学生重在识字,一个不识几个大字的孩子,一个连说话都十分稚气的孩子,一个思维尚未定型的低年级学生,如果过早进入当下的考试圈,只能泯灭他们求学的兴趣,只能消除他们的童贞,只能过早地加重他们的负担,迫使他们滑向厌学之路。到那时,他们不相信教师,不相信学校,不相信教育,不相信家长(因为家长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那么,所有德育教育都成为不可能。何况智育第一,考试成绩(有天生会考试)优者一俊遮百丑,又何況不少“俊”者是灵魂被扭曲者(当然这是高中的事),那么,在当今以高考论英雄的价值观下,学生自然在失却人生乐趣的同时,缺失做人的后劲。多少年来,不少大学生“玩大学”“混大学”的事实,就是他们在小学时期德育不成功的最佳注脚。

“人化”的启蒙教育不是关门死板的教育,而应当是在游戏中学,在“玩”中学,在“打打闹闹”中学,在别样环境中学的自然教育。因为初年级小学生天生是好动的、好玩的、好奇的。其中一个好奇,对于当代教育理论研究者认定的“PQ”而言,正是未来科学家的早期教育所应尊重的。“玩”中学,劳动中学(德智体美劳),不但没有教室中教师满堂灌之疲劳,没有教师点名答题之恐惧,重要的是没有“方块”教室环境束缚而有异想天开的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是宏观的,是发散的,是活跃的。尤其是群体在外,一帮小朋友的“疯疯闹闹”,无形中形成的集体主义元素,这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开放环境教育,必然为他们的后天学业成功开了个好头,种下了成功种子。笔者不是教育理论专门研究者,但工作之需也常读教育理论书籍。因而十分喜欢孔丘式的教育。在孔子那里,没有繁杂的教学手段,甚至没有教科书(当然谈不上统一教材),席地而坐,学生问,孔子答;或周游列国,见人谈人,见事谈事,三千弟子,贤者七十二,成绩斐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孔子懂得让学生求得知识包括做人(道德教育)的途径,因而娴熟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让他的学生处于一种“欲罢不能”“常学常新”的状态。相比较当下沿袭汉代“重教材不重方法”“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上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就曾批评过)的教学模式[3] 85,因而,延伸到道德教育,亦逃脱不了灌输。于是,种种“不得其法”“管教无方”直到让学习者把“死书”读得“死去”“活来”,[3]8如此这样折磨人,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孔子那样教学生呢?譬如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譬如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譬如学与习紧密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譬如学与行相结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等等。说实话,真羡慕那个时代做孔子的学生——教师自如地教,学生自如地学,完全一派学以致乐、学以成才、学以成仁(道德品质优良)景象。

最后一点,正因为孩子好动、好问、好奇,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偏科,尤其是启蒙时期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语文、数学狭科上。所以,对他们的启蒙教育应施之于情感教育之中。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等观念,都是今天我们必取的。这种让思想道德品质在自然生活中形成的方法,迫使教师摒弃说教式、挤压式或放任式的道德说教,正是当今我们对学生尤其是启蒙教育阶段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必须强调的是,德育启蒙教育是需要呵护的。对于刚进入小学初年级的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百般呵护。呵护即是教育。因为他们不但年幼,而且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家庭有不同教法,而且会因不同教法养成不同习惯,有些甚至是不良习惯。对于道德品质起点不同的儿童,教师应持满腔热忱的态度,平等对待。尤其在当下社会风气不良的情况下,教师更应有大爱之心,耐心教育他们,善良地感化他们,直至他们归于正道。经验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心智教育譬如“故事传播”“小手牵小手”“大手牵小手”“爱家爱校”活动,都是小学生德育启蒙教育的最佳方法,目的就是在爱的熏陶下、感化下形成感恩观,形成爱的习惯,从而在大爱的感召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达到知识学习事半功倍之目的。正如《道德鼓吹录》作者余心言所说:“共产主义事业需要有无数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新人”,而这种培养新人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小学教育者身上,首先落在了小学初年级学生启蒙教育者的身上。这是一项光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和勇.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爱心教育的重要性[J],德育天地,2013,(9).

[2]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局小学研究室.小学生家长之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

[4]安多旺·莱昂. 当代教育史[M],樊慧英,张斌贤,译,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5]余心言.道德鼓吹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凡喆,一芬.中国古今教育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谭晓影]

猜你喜欢

小学低年级学生启蒙心灵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小学低年级语文游戏教学方式探讨
警惕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中的“消极完美主义”倾向
浅谈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题的能力
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英语阅读效果的研究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