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城市应对大都市“虹吸效应”的战略抉择
2017-08-08萧一啸
萧一啸
[摘 要] 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人口集聚是城市化的关键。就咸宁市的城市发展现状来看,“老少咸宁”是咸宁市短期内人口集聚的主要途径,并且教育与养老产业的是咸宁市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城市虹吸效应;人口集聚;“老少咸宁”;养老产业;城市圈
[中图分类号] F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8-0021-05
城市化带来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是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1]。目前,最靠近咸宁的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正处“换挡提速”进行时,使咸宁的城市化进程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着要么被大都市圈吸走资源和人口而沦为附属,要么发挥区域优势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局面。“后高铁时代”的来临,对咸宁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坚持“绿都”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采取“老少咸宁”这种短平快的方式可破解“二三线城市发展困局”。
一、人口集聚是咸宁未来发展的关键
咸宁市发展面临的压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内力不足,经济增长缺乏长期动力。当前,咸宁经济下行压力凸显。从2016年11月份的经济指标数据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5.8%,比上半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9%,比上半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增幅由正转负,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7%,比上半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二是外力强势,武汉城市虹吸现象严重。一般说来,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的城市,人口、投资和消费都会被靠近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吸走[2]。2015年末咸宁市各辖区常住人口总和250.7万人,黄石市为245.8万人,人口体量相当。但是对比同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咸宁市为401.0亿元,黄石市为582.4亿元。按照两市可支配收入调整计算,咸宁市潜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应为507.1亿元。也就是说,相比黄石市,咸宁市有100多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被吸走;三是集聚程度低,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区域经济争夺的是投资,新常态下区域经济争夺的是人口。目前,咸宁市区人口仅20万人,曾被列为中国鬼城之一,晚间七八点住宅区的零星灯光明显反映出城市人口集聚程度过低。这一方面是人口外流所导致,另一方面也和咸宁各市县“多极发展,缺乏核心”有关。当然咸宁也具有自身优势,但在短期内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必须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快速踏上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尽快解决增加人口集聚这一问题。
二、“外吸内移”是咸宁人口集聚的途径
(一)“外吸”多障碍
“外吸”,从周边特别是从武汉吸引人口到咸宁市区。在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上,咸宁肯定比不上武汉,因而阻止劳动力转移是不可能的。但是立足咸宁的比较优势,却又可以吸引特定的目标人群。咸宁市区相对武汉市区来说,拥有三项绝对优势,一是低廉的房价,二是优美的环境,三是建设用地指标。结合具有类似情况的非中心城市案例,吸引人口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建设大学城;二是建设产业城,如硅谷、好莱坞、中国浙江省东阳市的横店影视城;三是打造“睡城”,如北京市周邊的通州、燕郊。
根据咸宁当前的实际情况,短期内,三种途径都难以吸引人口。大学城和产业城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咸宁虽然靠近武汉,但是近五年难以成为“睡城”,原因有三:一是通勤成本高;二是武汉房价还未高企;三是武汉新城区的容纳潜力巨大。因此,传统的非中心城市发展道路对于咸宁来说,并不好走。
(二)“内移”应不疾不徐
所谓“内移”,即加快所辖县市往咸宁市区人口转移。但是相比于外吸,内移要缓。内移需要岗位支持,否则,难以为转移劳动力提供收入来源。目前,咸宁各县市常住人口体量相当,咸安区和赤壁市略多于其他4县市。在当前的情况下,靠产业转移实现内移是不可取的,一是实施难度大,二是影响转出地经济发展,三是单位成本收益不高。创造新的岗位需要依靠城市化进程来带动,只有城市人口集聚才能创造大量的城市服务业岗位。因此,内移是随着咸宁市区人口数量的上升同时进行的,不需要强力政策引导,但是要提前做好相应的落户安置政策。
三、“老少咸宁”是咸宁短期内集聚人口的有效途径
(一)集聚人群为“老少”
咸宁集聚人口的来源主要是武汉,但短期内以创造就业岗位吸引人口的难度比较大,因此,武汉的非就业人群才是咸宁集聚人口目标。当前,随着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武汉同其他超大型和特大型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医疗、养老和义务教育压力。在武汉,公立养老院和条件较好的私立养老院需要提前很久排队才能进入。其发展受限于用地和建设用房,因而所提供的床位远远无法满足武汉市民的需求。公立学校,特别是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入学名额有限,这类分校的建设速度又远远赶不上适龄儿童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养老院和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对外依存度不高。恰恰是这种相对独立的产业是咸宁能够迅速发展的产业。
老人和学生虽然不直接参与生产,但其消费能力却不低,且每个老人和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因而都能带来更多的消费。所以说,无论是养老院还是学校,虽然长期看来都具有流动性,但是在短期内,他们无疑是最稳定的常驻人群[3]。
(二)咸宁具备发展“老少”产业的比较优势
常居老人和住校学生通勤频率较低,咸宁的通勤成本并不会成为这些人群流入咸宁的阻碍。而老人和学生所关注的首要是环境。咸宁作为香城泉都,中国绿都,市内生态环境拥有温泉、潜山、十六潭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年中度和重度污染天数远远低于武汉。因为城市人口的集中度不高,所以城市病的问题也较轻,拥堵、噪音、安全问题自然明显轻于武汉。同时,咸宁在养老院和学校建设用地及配套住房方面相比武汉更具优势。只要加强软环境建设,“老少”产业完全可成为咸宁的优势产业。
四、立竿见影的“老少咸宁”发展战略
养老院和学校的建设若能利用好现有资源,能够在1~2年内迅速投入使用,何况,养老产业和教育产业投资回报没有滞后性,因此当年就能产生财税收入和人口集聚效应,三五年后就能较快形成拥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
(一)结合房地产去库存,做好加减法
2016年末,咸宁市养老机构86个,床位7682张,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8个,床位774张。咸宁的养老产业起点高,只要能够吸引大量的武汉老年人口前来入住,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截止2015年底,武汉市户籍总人口829.27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63.76万,占总人口的19.74%,同比增长4.96%。2015年底,武汉市养老机构286家,养老床位为6.1万余张。按照武汉市“9055”的调研结果,约有5%老年人口有入住养老院的需求。养老院床位缺口为2万张以上。同时,武汉市义务教育的供给缺口也十分明显。2016年武汉市秋季小学、初中入学人数均较上年增加5000人以上。相比较,咸宁市小学、初中在校学生总人数约27.7万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的7.3万人中仅2.1万人在城市上学。
“做减法”。将咸宁尚未开发的房地产用地和已建成的空置住房调整为养老产业和教育产业可以有效地实现房地产去库存。咸宁养老院可以借鉴武汉市江岸区养老院建设的模式,由政府协调,合理利用现有空置建设小区,采取公益资金或民间资金整栋成片购置、统一调整用途、跨楼盘置换等方式获取用地和房源,使养老院建设和配套医院建设一步到位,实现养老院当年开办、老人当年入住,同时盘活存量房地产[4]。
“做加法”。咸宁建立养老产业和教育产业的关键在于将其作为房地产增值项目,这样既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又可以减少政府的投入,更快实现项目落地。养老院内部建设可以借鉴武汉市蔡甸区“中国健康谷”的做法,打造健康产业的同时提升周边房地产的附加值。学校建设也可学习武汉市江夏区引进华师一初中的经验,整体规划,以现有资源作为教师和住读学生的安置住房,建立武汉市的重点小学、初中分校。当然,引进大学分校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只是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效而已,可早作计划。
(二)“引水工程”提升医疗、教育软实力
“唯有源头活水来”。从武汉“引水”灌溉老少产业的试验田是提升软实力的最快速方法。
养老产业的关键在于医养结合。咸宁中心医院虽然从2011年起由同济医院全面托管,但专家资源的共享力度不够,每周六才有3~6名同济医院专家来院坐诊。想要强化咸宁医疗软实力,就必须加大同济医院咸宁分院建设,尽量增加专家坐诊时间。作为引进方——咸宁市,应努力通过增加专家津贴、补贴专家通勤费用以提高他们的待遇,尤其是尽全力做好常住专家的后勤保障,那么,就会无形中增加咸宁市的社会影响力。关于这一点,可借鉴“中国健康谷”为同济医院专家定点建设别墅区的经验。
教育产业需要稳定、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读书与看病不同,一个专家不能确诊病症可以换另一个专家诊断或会诊,学生则无法选择教师,更难有随时更换教师的权力。因此,引进分校应杜绝“本地合流”的方式,可采取本校教师整体分流的方式,确保高质量教学水平,实现咸宁教育产业竞争力上台阶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谢福泉,胡锈腾,刘镇. 上海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关联度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17,(02).
[2]徐家鹏,孫养学. 城市化进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J]. 城市问题,2017,(01).
[3]王振军. 新形势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优化设计[J]. 人口与经济,2017,(01).
[4]方大春,张凡. 城市化、人口集中度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 经济经纬,2017,(01).
[责任编辑:谭晓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