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创新创造中重塑传媒自信

2017-08-08李生正

新闻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媒体融合

李生正

【摘 要】树立阵地意识,做优报纸平台,从+互联网到报纸+,构建人才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创造”, 阜阳广播电视报社的融合转型探索不断走向深入,只要坚定信念,牢固树立阵地意识、用户意识和革新意识,数字化带来的技术革新就不只是挑战,而是传媒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壮大的动力和机遇。

【关键词】纸媒转型;媒体融合;探索实践

“今天你不革自己的命,明天你就没命活。”这句流行语用于当下的传统媒体,真是再贴切不过。对于体量小、影响力弱、人才短缺的广播电视报来说,“革命之路”更是迫在眉睫而又任重道远。本文从阜阳广播电视报社近年来的探索实践,简单论述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之路。

一、树立阵地意识,做优报纸平台

媒体是要靠新闻产品说话的。离开了报纸的质量,对于报人来说,等同于剥离了新闻人的神圣外衣,也剥离了新闻工作者“追寻新闻价值,守望社会良知”的理想与操守。因此,在当下富媒体时代,报纸质量依然是我们的生存之基。

2012年10月15日,阜阳广播电视报社整体划转到阜阳日报社,独立法人,自主经营。日报社旗下有日报、晚报和广电报三张报纸,如何对报纸进行差异化定位的问题便凸显出来。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都市风、时尚潮、生活家”的办报理念,以“融入主流、品位高端”为办报方向,以“阜阳时尚生活第一报”为价值引领,对阜阳广播电视报进行全面改版,并将报纸更名为《阜阳城市周报》。通过四年间三次改版,《阜阳城市周报》已完全改变其原有的行业报属性,形成了“城市主题、新闻精深、文化传承、时尚引领”的四维办报格局,办报理念得到有效彰显,周报特质进一步显现,已成为阜阳城市文化、特别是阜阳时尚文化的代表。

二、无中生有,从+互联网到报纸+

划转之初,阜阳广播电视报社只有一张广电报,产品单一、经营形式单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变革的行业大势,倒逼着我们不得不思考报纸的出路、报社的未来。为此,报社确立了“产品融合 经营转型”的发展思路,探索传媒的变革之路。

在产品融合上,我们强化虚拟渠道建设,先后开通了“阜阳城市周报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开通了阜阳城市生活门户网站“智慧阜阳网”,提升媒体的综合影响力。

在经营转型上,我们依托报社资源,成立多媒体工作室,除网站运营外,主要开展微电影拍摄工作,已先后拍摄两部微电影《1938阜阳大轰炸》《阜阳解放》,六集文化纪录片《印象阜南》也已拍摄完成,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与江苏上医集团合作,成立了报社用户体验中心,增加读者和报社的互信与黏度;与浙江百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合资成立了“安徽百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网络软件研发及销售业务等。

至此,报社初步完成了“以传统产业为核心,以网络技术和产业开发为两极”的“一心两极”发展布局。

三、制度设计,构建人才发展战略

目前传统媒体的困境,突出表现在新媒体人才缺失、内容难接地气、体制机制不配套、经营找不到新的增长点四个方面。其中,人才与机制是制约发展的根本问题。

这里的人才,主要是指网络技术人才和网络营销人才。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天下无贼》里有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缺?人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报社拥有最多的,是笔杆子,但这类人才,并不都懂得网络技术、网络语言、网络服务和网络营销。为此,报社通过“外引内培”,组建起自己的新人才队伍,几名有思路、有所为的年轻人走上领导岗位。

在制度建设上,除完善常规制度外,我们重点引入“积分考核”理念,制定了“阜阳广播电视报社积分考核办法”,从考勤、工作实绩、工作评价等各个方面,对全员实行加扣分管理,并与个人评先、年终奖励和工资调整挂钩,实现从制度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转变。此外,报社将管理权下放到各个部门,特别是新媒体和科技公司,在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基础上,让他们自我管理、自设目标、自主发展。通过制度设定,以期实现“让老实人不吃亏、让有为者有位、让实干者得实惠”的管理目标,更為年轻人施展抱负提供了实践平台和宽松环境。

毋庸讳言,技术革命带来纸媒的整体衰落,是大势所趋。从《中华新闻报》到《东方早报》和《京华时报》,各类报刊停刊休刊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报纸这一行业进入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

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笔者以为,技术革命、特别是新媒体的强势冲击,并不意味着报纸走到了尽头。传统媒体拥有的政策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及数十年积聚起来的人才优势,是自媒体等新兴媒体难以企及的。中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行意见》,更预示着传媒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即将到来。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坚持办好报纸,树立内容为王的理念。无论什么时候,报纸都是我们的根本,而内容则决定了一张报纸的质量、品位和社会影响力。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冲击、社会认可度的降低,传统媒体人才流失严重,或是转行、或是被网络媒体招揽,使得新闻队伍的总体素质下降,报纸从业人员对新闻工作的心态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对现在的记者们来说,争新闻、抢新闻似乎已失去意义。在此心态下,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无论是单个稿件还是整张报纸,内容与质量都难以让公众认同。深具讽刺意味的是,现在强调内容为王的,不是报纸,不是电视,也不是电台,恰恰是自身无法生产内容的各大网络媒体。这不能不让人唏嘘。

二是改变对报纸的认识,树立“用户为王”的理念。对报纸从业者来说,读者是我们的上帝,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但是,你的读者叫什么?年龄结构如何?有什么喜好和诉求?或者对我们办的报纸到底有多大的认同度?这些无法准确知晓,多数报纸仍停留在“我办你看”的传统思维框架内。为此,我们要变“报纸”为“产品”,变“读者”为“用户”,切实树立起“用户为王”的理念。只有把报纸看成产品,才会从公众视角考虑办报的方向,从市场的认同度来检验产品的质量。只有把读者看成用户,才会放低姿态,认真分析报纸的目标人群,探寻他们的愿望和需求,做到有针对性地服务。

三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渠道建设。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技术日新月异,传播手段日日翻新,传统的报纸发行渠道单一,阵地日益被网络侵蚀、挤占。再好的新闻,再是独家的报道,仅仅依靠报纸自身,影响力毕竟有限,因此,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手段,加强虚拟渠道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下,各家报社都开设有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有的建设了“中央厨房”式的综合信息编采平台,在渠道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功课。但毋庸讳言,这些网络平台,建设好的不多,有深度影响力的更少,因此作用的发挥也就有限。除人才因素外,如何做强新媒体、如何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功效和作用,从而真正实现媒体的融合,是广大报社掌门人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四是革新思想,从“做媒体”转到“经营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尊重和把握新闻规律,从而办好报纸、守住阵地,对哪家报社来说都是正常工作。但在新媒介环境下,无论是从报社发展、受众需求,还是从品牌提升、公众评价方面,仅仅“办好一张报纸”远远不够。报社拥有的资源许多都是独家的,比如政策资源、人脉资源、人才优势和全媒体宣传优势等。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也为报社运用资源、增加收入、提升报纸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做好宣传、服务大众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一点上,许多纸媒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有的已取得成功,比如无锡报业、泰安报业、萧山报业等。

当然,报业转型成功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人才、机制,以及资金、政策等,这些因素带有一定的共性。在笔者看来,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深挖资源,牢固树立阵地意识、用户意识和革新意识,运用互联网思维办好报纸、建好渠道、经营好媒体,那么,数字化带来的技术革新就不只是挑战,而是传媒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壮大的动力和机遇。

(作者单位:阜阳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媒体融合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践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油田服务单位混合用工条件下工会工作探索和实践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