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2017年央媒两会报道看时政新闻创新

2017-08-08刘洪殷欣

新闻世界 2017年8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两会创新

刘洪+殷欣

【摘 要】时政新闻作为新闻媒体的必修课,受到了各方的重视。每年召开的两会成为了各家媒体“比试”的舞台,也成为研究者观察时政新闻最新业态的重要窗口。2017年两会期间,各大央媒拼内容、手法,也拼技术,话语表达的转变、内容升级、科技的运用、呈现形式的升级成为了亮点。从央媒两会报道的变化,或可管窥未来时政新闻报道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两会;央媒;时政新闻;创新

时政报道作为主流媒体的必选动作,是我国媒体讲政治、讲党性的集中体现,是彰显一家媒体政治立场的关键板块。但囿于传统的宣传思维,时政报道缺新意、缺内容、缺渠道、缺受众。“两会”,作为我国每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受到了各个媒体的高度重视,成为了每年各家媒体的时政报道竞技场。

一、央媒两会报道创新点

(一)话语形态转变:年轻态、网语化

2017 年两会报道用语整体呈现出“年轻态、网语化”。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两会宣传片为例,其中不乏“编写的稿件绕地球几圈”,“燃,现场新闻,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看两会,刷弹幕,通通到我的碗里来”的网言网语。宣传片由国社的年轻人串场,将新华社两会期间的报道提前预告,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两会。[1] 《人民日报》从年轻人的角度看两会,通过对在年轻人中知名度、传唱度非常高的歌曲《成都》进行重新演绎,从年轻人的视角来歌唱“青春”、“梦想”、“奋斗”,用已存在的“接口”与“触点”激活两会潜在的年轻受众。

话语形态的转变还体现在政治语言的转译上,媒体用受众听得懂的语句、喜好的方式将报告语言、政策信息呈现出来。媒体在“编码”的时候就考虑到受众的“解码”情境,比如说有很多媒体在策划H5的时候采用了“代表委员+朋友圈+好友”的形式,这一形式很容易拉近受众和代表委员的距离,产生亲近感和参与意愿。

(二)内容升级:专栏专题升级,融媒体报道

今年“两会”,各主流媒体通过设置专栏与专题,主动设置议题,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内容上的升级主要体现在这些专栏专题的开设上面。

自3月3日起,《人民日报》在其要闻四版推出名为“融两会·讲述”的专栏,版面上除图文报道,还配有二维码、链接动画、视频呈现新闻,报道话题凸显新闻性,呈现形式注重立体化,为两会报道增添了浓浓的“融”气息。[2]新华网的两会融媒体专题的主题为“撸起袖子加油干”,采取多种媒体形式全方位呈现,囊括了特稿、直播、访谈、图片、视频、调查等板块。结构化的“磁贴”板块设计,对用户十分“友好”。为了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新华网专门上线了“两会征集·我向总理说句话”、“单车留言簿”等栏目,方便用户在看“两会”报道时献言献策。

(三)技术升级:智能新闻业雏形乍现

每年全国“两会”是媒体关注的重点,各家媒体纷纷出新点子、走新路,利用近几年不断涌现的“黑科技”来创造出“两会”报道的新形态。从前些年就有的Go Pro、谷歌眼镜到今年的AI机器人,各式各样的“黑科技”的亮相,都是自带流量的话题点。

短视频《无人机航拍:换个姿势看报告》由新华网推出。其综合运用了航拍、AR、数据可视化等技术。该视频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数据进行了提炼,再通过图形和表格的形式投射到由“飞手”拍摄的壮美风景上;光明网打造的多信道直播云台“钢铁侠”引发无数人围观,图片也刷屏社交网络。“钢铁侠”集新闻信息收集、信息发布于一体,仅仅只需要一位工作人员便可实现普通视频、全景、VR同步录制与直播;此外,2017年“两会”,至少有10家新闻媒体推出了十几个智能新闻机器人产品或应用,堪称“人工智能元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人民日报“小融”、新华社“i思”、光明日报“小明”等。

(四)形式升级:从可读到可视

随着媒介形式的越来越丰富,信息的转码与翻译就成为一门艺术。如何在不压缩信息量的前提下,找到适合不同媒介的呈现形式,將信息直观、有趣、有效地传达给受众,成为一门稀缺的技艺。

1、爆款H5刷屏社交平台

2017年两会期间具有典型性和影响力的新闻产品中,H5依然是应用最多的产品形态,并且与2016年只有少数H5产品独领风骚的情况相比,存在数量增加和内容多元化的趋势。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策划了多款刷屏H5文案,不论在数量还在质量上都赢得了满堂彩。《厉害了,word检察官!》《从严治党知识PK》《我的两会秘密花园》等H5作品纷纷以各种新颖形式收获好评。《两会喊你加入群聊》是人民日报重点打造的,也是两会期间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最凶猛的H5产品。独具创造力的表现形式、贴近普通老百姓的呈现方式,让其赢得了口碑、传播力、影响度、点击量的多丰收。在上线不到24小时内点击量就突破600万,截止3月9号,仅客户端评论量已超过16万。[3]

CNR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今年两会期间推出的几款H5都是主打情感牌吸引受众。其走进主播朋友圈的设计让普通人了解到奋战在两会报道前线新闻工作者的日常,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模拟朋友圈系列包括《央广主播朋友圈里都有啥?》《@你 央广主播王小艺的朋友圈又更新啦》等场景视频H5。逼真的演示效果、亲民的内容在短时间吸引了大批量的关注、转发,让大家体验了不一样的两会报道。

2、快速传播的短视频

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时间被进一步细分化、碎片化,很多人没有大块完整的时间去阅读长篇大论、观看长视频。在这种情况下,各家媒体纷纷瞄准了短视频这样一种近几年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兴起的新传播形式。

“英国小哥侃两会”是由《中国日报》出品,也是两会期间最火的短视频。在短短4分钟的视频里,一位英国小哥各种闪转挪腾,用历年两会热词解读中国的发展状况。该视频使用了电影抠图特效,视觉效果非常出彩。截止3月3日,英国小哥的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1200万;人民网推出了两分钟动画短剧,《“剧透”2017年全国两会》,将实景与虚景进行巧妙结合,通过模拟方式实现了AR效果,从观众的角度一镜到底,精炼地概括出2017年全国“两会”的看点;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一发布出来,央视新闻便立刻推出解读报告的短视频,用关键词的形式呈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九大民生亮点。尽管该视频只有109秒,但节奏紧凑,信息量也足够多,十分清晰地阐释了所有内容。

3、直播追会不间断

2017年2月19日,人民日报与微博、一直播共同推出了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主打移动直播的央视新闻移动网也在同一天上线,这标志着媒体直播正在从过去两年的零星探索,进入到集体试水的阶段,传统媒体正在借助于直播迎来新媒体时代的“第二春”。今年两会期间,移动直播遍地开花,各家央媒无一例外开辟有专门的直播版块。

人民网联合腾讯网重磅推出超100小时的大型视频直播节目《两会进行时》,这也是中央新闻网站与商业网站首次合作打造时政类直播节目。拥有采写两会的内容优势和品牌优势的人民网,与拥有视频直播的技术优势和渠道优势的腾讯网强强合作,实现共赢。截至3月15日两会闭幕,《两会进行时》的总浏览量超过1.38亿,创下了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两会报道的新纪录;[4]央视移动网推出特别节目“2017全国两会央视网移动直播视频报道”。截至 3 月 15 日,央视新闻移动网矩阵号共推出移动直播 243 场,其中央视新闻移动网直播110 场,在线人数逾 2.25 亿,累计触达人数超过 4.6 亿。[5]

二、时政新闻报道创新策略

2017年两会新闻战已经落下帷幕,但思考仍在继续。各家央媒的报道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内容叙事上,都有很多亮点,通过这些新业态我们可以发现各家央媒对创新的开放姿态和敏锐洞察。而这些创新点,无疑给更广范围的时政新闻报道带来了指导作用。

(一)理念层:“用户思维”、“创意至上”

1、加快“受众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变

要想适应新闻业的新业态,实现时政新闻创新,需要从思维的转变开始做起。在传统媒体眼里,“受众”始终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用户”思维则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定制服务和产品,达到“所得即所需”的目标。

今年两会报道在新闻选题决定机制上就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两会”召开之前,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等纷纷发起形式多样的两会调查,了解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两会报道中重点关注网民最关心的内容,在采访中也注重就网民关切进行提问,从而将报道热点和网民关切有机结合起来。

2、创意至上,打造产品的“可生性”

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里(Kelvin Kelly)提出,互联网是一台复印机,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免费的复制品。当复制品免费时,我们就应该去销售那些无法复制的东西。这些复制的东西,凯利称之为产品的“可生性(Generated)。[6]通俗来讲,“可生性”代表着互联网时代媒体生产新闻产品的一种产品策略,其要求内容生产者能提供独特性、差异化的信息产品。

过去,在报道“两会”这样宏大主题的时候,很多媒体的新闻报道同质化严重。最近两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开始了一轮技术驱动的时政新闻创新。各家媒体通过不同的选题角度,结合不同的传播形式,打造了一款又一款差异化的产品。

未来,时政新闻报道创新,还是要围绕着创意做文章。在遵循新闻传播原则的基础条件下,新闻媒体要对自身新闻传播方式加强创新,继续强化创新思维,运用最新技术,打造产品的“可生性”。

(二)内容层:重视深度,避免庸俗化、形式化

纵观今年各家央媒两会报道的新媒体产品,H5、漫画、动画、MV等形式众多,虽然有的产品也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但就传播体验来说,其中一部分产品也只是起到传播、告知信息的作用,对于受众的态度层面,乃至行为层面并无太大改变。

重視深度,体现在内容和互动体验两方面。

重视内容深度,就是要避免片面的追求影响效果的放大而导致舆论引导效果的弱化。时政新闻更深层次的意义,是通过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进行舆论引导。片面地追求趣味性以及互动性,会导致新闻报道呈现出娱乐化与碎片化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众对于严肃议题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讨论。真正重要议题应该是两会代表的提案、政府工作报告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内容,而不是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去一味地关注“两会”,关注明星代表穿什么衣服、拿什么包等内容。

重视互动深度,体现在对新闻产品呈现方式的设计与操作上。新技术的应用,从简单到深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新闻产品提供者,不能是“新瓶装旧酒”,需要从生产之初就对产品的设计进行整体考虑,让用户真正在新技术中深度体验新闻。

(三)形式层:强调跨平台适应性

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31亿,手机网民达到了6.95亿,占比高达95.1%。[7]依托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可以在手机、桌面、平板、户外大屏等设备流畅使用,这也给新闻产品的制作提出了一个要求:适应不同的设备,保证用户体验完整。

传统媒体刚刚“触网”时,多采用的是电子报、新闻网站等适用于计算机等桌面设备浏览。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多人依赖于手机登移动终端来浏览新闻,如果不针对不同设备进行适配,将造成体验上的割裂感。针对纯文字新闻报道,适应不同的平台,只需要考虑文字排版、图片大小等问题,而针对近几年不断涌现的H5、全景照片等新形式,则需要制作者考虑得更加周到才行。

结语

会议报道是时政新闻的一种常见方式,时政新闻是众多新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对于会议报道和时政新闻的研究是我国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伴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在新闻业的应用,新闻业掀起了一轮技术驱动的创新热潮。2017年,各家媒体在报道“两会”这个宏大主题下,发挥各自长处,打造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产品。

纵观2017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级媒体的两会报道,可以发现央媒报道创新点主要集中在话语表达、内容、技术、形式四个方面。更广范围的时政新闻则需要以这些创新点为风向标,从理念层、内容层、形式层不断创新。

注释:

[1]栾轶玫.“固态传播”的模式创新与突破路径——以2017两会融合报道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7(04):31-34.

[2]王向令. 纸媒报两会 再添“融”气息——《人民日报》“融两会·讲述”专栏的报道创新[J]. 传媒,2017(07):20-21.

[3]两会报道解读:从“自嗨”到刷屏,今年两会央媒玩得有点“猛”.腾讯新闻.2017-3-13.http://news.qq.com/a/20170313/050925.htm

[4]腾讯新闻两会完美收官,优质内容获亿级用户.天极网.2017-3-23.http://news.yesky.com/hotnews/213/109244713.shtml

[5]2017全国两会报道大比拼 传统媒体表现惊艳.人民网.2017-3-25.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325/c120837-29168482.html

[6]喻国明.媒介革命[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93.

[7]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7-1-2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P020170123364672657408.pdf

(作者:刘洪,安徽广播电视台;殷欣,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两会创新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