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麻醉效果观察
2017-08-07刘磊陈涛丁娟
刘磊 陈涛 丁娟
·临床经验·
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麻醉效果观察
刘磊 陈涛 丁娟
B超; 肌间沟神经阻滞; 颈丛神经阻滞; 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属常见多发病[1]。 锁骨骨折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和上肢神经阻滞麻醉。B超引导下精确的神经阻滞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麻醉效果。全身麻醉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但对患者的生理影响较大,并发症较多。我们采用B超引导肌间沟神经阻滞法和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法,对6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病人进行麻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锁骨骨折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Ⅳ级,男32例,女28例,年龄18~61岁,体重45~72 kg。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 B组30例,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及骨折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长托宁0.5 mg。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A组超声探头在臂丛肌间沟区域由尾侧向头侧缓慢扫描,获得满意的臂丛肌间沟各股部影像后,在探头边缘以平面内技术由外向内侧方向进针,当针尖处于臂丛附近,回抽无血液及无脑脊液后缓慢注射0.5%罗哌卡因30 ml。B组在与A组同样操作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后,将探头置于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以锁骨头为起点,逐渐朝乳突纵向扫描,缓慢向上移动探头,当确定第4颈椎横突尖端后,在皮肤对应点定位,并测量颈椎横突尖端至皮肤的距离,在定点处进针,参考测得皮肤至横突尖端的距离,在 B超引导下穿刺至第 4颈椎横突尖端,回抽无血液及无脑脊液后,缓慢注射0.5%罗哌卡因10 ml。麻醉疗效评价标准参照文献[2]。
三、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两组病人麻醉效果比较见表1。B组麻醉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2。
表1 两组病人麻醉效果比较 [例(%)]
注:与A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
注:与A组比较,aP>0.05
讨 论
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对全身生理机能干扰小,是上肢和肩部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3]。锁骨骨折患者在完成神经阻滞麻醉后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时,若麻醉效果欠佳,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支配锁骨的神经主要有两个来源:锁骨上中间神经和支配锁骨下肌的神经[4]。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必须同时阻滞颈神经丛与臂神经丛,麻醉效果才会完善[5]。超声引导在区域神经阻滞中为穿刺提供了实时的影像,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了反复穿刺的次数。神经阻滞麻醉与全身麻醉比较,术中管理相对简单,并发症较少,并且区域阻滞麻醉可作为全身麻醉的辅助手段,增强麻醉效果,减少全麻药物用量[5]。本研究结果发现,A组大约有一半患者因锁骨上中间神经阻滞不完善,需要辅助适量静脉全麻药物。B组可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但为防止单位时间内局麻药吸收过量而中毒,在两次操作之间还要有间隔时间[6]。我们选用的罗哌卡因,较低浓度时主要产生感觉神经阻滞,可延长麻醉时间,满足手术及术后镇痛的需要。在影响局麻药对外周神经阻滞效果中,局麻药的浓度和容量对其并无影响[7]。通过适当镇静和给氧等对症处理,无任何后遗症。
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在超声技术的帮助下,可在明视的条件下精确、完善地阻滞各神经丛,并且可以避开血管,最大限度减少局麻药用量,避免了局麻药物的过敏反应和中毒。
[1] 周观金,彭昊,陈森.865例锁骨中断骨折手术治疗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6,24(9):714.
[2] 孟庆云,柳顺锁,刘志双.神经阻滞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3-214.
[3] 张传汉,罗超军,万里.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比较[J].临床外科杂志,2006,14(8):514.
[4] Fernando L,Arbona,Babak Khabiri ,et al.Norton,Ultrasound-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A Practical Approach to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and Perineural Catheters[M].ISBN:978-7-5659-0809-5 ,2014,6(1):36-37.
[5] 庄收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60-1061.
[6] 孙丽娜,赵军舰.不同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麻醉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2014,57(2):166-167.
[7] 胡光俊,陶军,宋晓阳.不同容量和浓度罗哌卡因经喙突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1):16-18.
(本文编辑:杨泽平)
10.3969/j.issn.1005-6483.2017.02.024
433199 湖北省潜江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2016-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