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心理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2017-08-05王帅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剧本大学生

王帅

摘 要:校园心理剧是心理剧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目前校园心理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还存在定位不准确、剧本创作不专业、实践缺乏保障等问题。高校需要进一步明确原生态校园心理剧的定位,通过模式化创作的方式提高剧本水平,为校园心理剧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条件,提升校园心理剧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大学生;剧本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6-018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6.118

一、心理剧的本土化——校园心理剧

心理剧自维也纳精神科医生莫雷诺(J.L.Moreno)于20世纪初首创以来,西方学者已经对这种心理疗法进行了上百年的研究与实践。20世纪80年代心理剧作为一种心理疗法开始被我国学者了解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国内较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和技术流派有龚鉥博士(Dr.Gongshu)的易术心理剧、凯特博士(Dr. Katherine Hudgins)的螺旋心理剧、约瑟夫·莫雷诺(J.J.Moreno)的音乐心理剧等。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学习西方心理剧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和高校工作实际,吸纳包括心理剧、音乐、舞蹈、戏剧、话剧等国内外表达性艺术的精髓,在心理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本土化的“行动表达演出技术”——校园心理剧(也称心理情景剧)。校园心理剧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仅可以创新教育形式,还可以提高95后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教育效果。

国内高校最早尝试校园心理剧的是1997年东南大学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编演了《宿舍西瓜皮》的短剧,来帮助学生体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这是相关资料中最早记载进行的校园心理剧实践。1999年,“校园心理剧”作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的专题工作坊进行展示,之后国内学者对校园心理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2000年以后学术界开始注重校园心理剧,对校园心理剧的理论技术、实践效果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同时国内高校陆续开始组织校园心理剧展演和竞赛等活动,以辽宁省为例,截至2017年,全省近60多所高校组织了校园心理剧相关活动,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就国内高校的实践效果和学术界的理论研究而言,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和丰富校园心理剧的理论。

二、校园心理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心理剧的定位不准确,“跑偏”现象明显

很多高校对校园心理剧的定位不准确,直接導致了校园心理剧“跑偏”。一是混淆校园心理剧与心理剧。校园心理剧脱胎于心理剧,因而很多人在设计校园心理剧时将其定位为心理剧,按照心理剧的理论和技术来编写剧本、组织排练。这样的校园心理剧因为定位不准,结果出现表演者“费力不讨好”、观看者“不知所云”的情况。心理剧是心理治疗师通过心理剧的表演过程,利用相应的技术影响和帮助来访者(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同学)解决问题,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而校园心理剧是通过对一定心理问题或想象的呈现,面向全体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调适方法,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二是混淆校园心理剧与校园剧。高校在组织校园心理剧比赛时,策划者为了吸引评委和观众的关注,加入了很多幽默的元素,甚至直接变成了小品剧、搞笑剧等形式的校园剧。这种情况“笑果”是有了,但却忽略了校园心理剧的教育效果。校园剧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其主要作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娱乐大众。而校园心理剧不仅丰富校园文化,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校园心理剧的剧本创作不规范,影响专业性

剧本可以说是校园心理剧的灵魂。通过对多个高校校园心理剧剧本的分析可以看到剧本创作水平普遍不高,影响校园心理剧的专业形象。一是主题雷同。很多剧本关注的都是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人际关系、恋爱问题、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等“高大上”的心理问题,而对隐藏的心理发展问题关注较少。二是缺乏专业性。很多剧本的创作者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专业知识,剧本停留在还原心理现象和分析表层原因层面上,无法剖析深层次的心理机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心理剧的作用。三是剧本缺乏观赏性。很多剧本选题虽然很符合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实际,但情节设计平铺直叙,对人物的刻画缺乏内在的冲突,人物形象缺乏特色,语言不够精练,专业技术运用较少,使得校园心理剧缺乏心理学专业氛围。

(三)校园心理剧的实践缺乏保障,影响教育效果

校园心理剧与其他传统校园文化活动相比属于新兴事物,所以很多高校对其还持审慎的态度,在资金和人员投入方面较少,校园心理剧的实施缺乏物质保障,影响了校园心理剧的质量和效果。一是校园心理剧资金投入少。各高校对校园心理剧的新颖形式十分感兴趣,但是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资金方面。校园心理剧的策划、剧本创作和排练都需要一定的后勤保障,诸如舞台、灯光、投影、音响、道具等,很多学校相关的设备缺乏,展演时很多艺术效果无法展示,制约了校园心理剧的发展。二是校园心理剧普及面太窄。各高校一般通过比赛的形式推动校园心理剧的发展,但能有机会观看校园心理剧的学生一般局限于参赛单位或学生代表,同时受校园心理剧的实际效果影响,校园心理剧的传播受众相对学校的总人数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校园心理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的改进措施

(一)明确校园心理剧的定位——原生态校园心理剧

从字面上理解,校园心理剧的题材限定一定是发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而且其表现形式和目的也必定是心理教育技术和个人成长。因此校园心理剧必须要突出校园的“情景性”和心理的“专业性”,要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打造原生态的校园心理剧。一是校园心理剧主题要选自“原汁原味”的大学生活。主题以学习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为主,如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恋爱关系、网瘾等,“校园原生态”的特点就是剧中内容来自于学生身边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参与演出的积极性,同时提供校园心理剧的吸引力。二是避免混淆校园心理剧与其他“校园剧”。校园心理剧与其他的“校园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校园心理剧与“校园剧”在表演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都是通过一个故事来演绎表达一定的观点,都须具备编剧、导演、演员、观众及场景等要素。但校园心理剧更强调生活实践的真实性,不注重校园心理剧对演员的影响,注重的是剧中人物心理问题的情景性和启发性、心理影响力和个体反应,剧中的冲突可能来自于学生自己不喜欢的自己的特征。三是校园心理剧的基本要求。剧中人物的心理冲突要符合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人物冲突的表演要适度,不要夸大脱离现实。剧中人物要具有一定的正能量,给具有同样冲突的学生一定的积极暗示,引导其树立积极求助、自我成长的理念。这样就能保证校园心理剧的准确定位,避免“跑偏”。

(二)提高校园心理剧剧本的创作水平——模式化创作剧本

剧本是制约校园心理剧发展的瓶颈,心理健康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限制了剧本创作的数量,而学生设计的剧本质量较差。剧本的创作要注意专业性与易操作性的结合,可以采用模式化创作的形式,AB剧模式和多技术叠加交互模式对提升剧本的质量和数量具有积极的意义。AB剧模式:AB剧又称黑白剧,剧中主角面对冲突潜在具有两种相反的选择,主角可以分别做出不同的选择,演绎不同的互动过程和不同的结果。通过A剧与B剧的对比,让观众更直观地认清在处理心理冲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后果,从而达到启发观众思考,引导观众合理面对心理冲突的目的。多技术叠加交互模式也可以简单表达为Y(剧本)=A(技术1)+B(技术2)+……+N(技术n)。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以剧本的核心冲突为中心,以校园心理剧的独白、角色互换、替身、未来投射等技术为模块设计剧本的不同环节,通过校园心理剧的主题把不同的环节串联在一起,提升剧本设计的专业性,从而保证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同时剧本的创作要注意服务于舞台的表演,允许学生在排演过程中随着剧情发展修改、丰富、完善和创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助人和自助的双重作用。

(三)加强校园心理剧的保障——软硬件建设并重

校园心理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载体,其教育效果已经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的验证,高校应该重视校园心理剧的发展和完善。高校可以从软硬件建设两个方面加强校园心理剧建设,推动校园心理剧活动规范发展,提升教育效果。首先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校园心理剧活动的相关制度和流程。校园心理剧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活动,也是一项常规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可以设计一整套的校园心理剧组织和实施相关工作制度,保障校园心理剧的持续发展,提供工作的标准化流程,促进校园心理剧活动的蓬勃发展。其次高校要重视校园心理剧的后勤保障。校园心理剧虽然以教育为目的,但其呈现的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对校园心理剧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高校可以建设校园心理剧专用的舞台、音响、灯光等设备,为校园心理剧创造提供必要的道具和资金支持,保障校园心理剧的舞台效果,提升校园心理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提供充分的软硬件支持,保证校园心理剧实践的常态化发展,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獻:

[1] 蔡晓军.浅谈大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定位及其实践意义[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113-115.

[2] 黄小梅.校园心理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戏剧,2011(4):66-67.

[3] 许素梅.校园心理剧——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87+93.

[4] 武光路.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能[J].辽宁教育研究,2008(3):126-127.

[5] 刘玉新.校园心理剧模式的创新性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60-61.

猜你喜欢

校园心理剧剧本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校园心理剧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校园心理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高中校园心理剧剧本创作技术应用案例解析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