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与作业有效性的探索
2017-08-05周紫娟
周紫娟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与课堂教学有关,也与课后作业的有效性息息相关。有效的课后作业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作出准确判断。作业是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好课后作业,那么数学教学课堂就会变得更加有效,作业将会成为促进数学教学有效发展的一把利器。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作业有效性;数学教学
参加工作以来,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以有效性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我接触到不同老师精彩的有效教学活动,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对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课堂,对如何做到有效教学有了一定的理解。传统的数学教学,让老师和学生倍感辛苦,老师一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学生听起来很吃力,最后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而又残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如何才能把老师和学生都从这种困惑中解救出来呢?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三维目标)获得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二、有效作业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与课堂教学有关,也与课后作业的有效性息息相关。作业就是我们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如果能利用我们的作业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那么数学教学课堂就会变得更加有效。作业将会成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发展的一把利器。
首先,通过作业,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每节课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哪些会了而哪些不会,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旧知识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回答问题语言的规范性和书写的规范性,都能在作业中得到体现。
其次,通过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同时激发学生思维,使思维具有灵活性。教师要开拓学生思维,使思维具有深刻性,要延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具有开放性,也就是作业所引发的学生思维量要大。
最后,通过作业,可以练习知识的应用。通过作业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學生能力得到训练、发展。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表达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作业。
三、如何有效地布置数学作业
(一)作业内容要精选
义务教育学生的招收面广,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理解应用能力有限,所以布置作业时要通过深思熟虑,在简单化原则下精选。同时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作业要精心设计,形式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少而精。凡是让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体会每道题目的目的性和解答关键,精心选择并准确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及完成时间。
(二)作业量要适当
现在的素质教育,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辅佐学生的专业教学,教师不得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难易要适度,作业的难度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准,设计要有梯度,有明确的目的。提倡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要做的题目,备课组应统一要求;选做题、提高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鼓励他们冒尖。
(三)作业布置要分层
为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生“吃不了”现象,可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措施,教师在向学生推荐作业时,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作业范围,让学生在不同范围内自由选择,只限定最少题量,而不做统一要求,让有精力的学生做更富有个性的较高要求的作业,没有多余时间的学生只完成规定最少题量。
(四)作业形式可多样
布置作业应力求全面,除必要的课外书面作业外,还应布置预习作业、复习作业、阅读作业等。每个学期还应布置一到两次研究性的作业。预习性作业,要有明确的自学重点,有预习提纲和要求。巩固练习在课内完成。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能利用好有效的数学作业,反馈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那么就能更好地推动数学课堂的有效发展,就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快乐、幸福地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史迎霞.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0(9).
[2]叶丽仙.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教学[J].考试周刊,2014(18).
[3]徐雪梅.浅谈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的艺术和创新[J].教学研究,20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