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比较研究
2017-08-04候欢欢
候欢欢
【摘要】作为东西方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他们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鼻祖,对于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通过对两人思想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便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两位文化巨匠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 柏拉图 思想 比较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32-02
一、孔子的主要思想
1.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在治国方略上,他明确主张“为政以德”。他认为道德能起到政治、刑法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因此,以道德诱导人民才是治理国家的社会的最佳方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且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运用政治手段来引导人民,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人民,虽然可以减少民众犯罪,但是他们没有产生羞恶之心,不以犯罪为耻,一旦有机会,他们还是会犯罪的;但是如果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仪来约束教化民众,民众就会产生羞耻之心,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孔子还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统治者如果以道德来诱导教化民众,民众就会拥戴他。因此,对于统治者来说,德治乃是治国理民的最佳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并非认为道德规范是唯一的行为规范,刑罚也是需要的。他提出:“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在他看来,宽猛要并济,德治与刑罚要两手抓,要互相调剂补充,才能政通人和。
2.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提出“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实现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孔子还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将教育与政治联系起来。他认为教师的教学应该做到“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内容。教育者要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典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谦虚好学,切勿眼高手低,活到老,学到老,“温故而知新”才可以“为师矣”。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资质和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资质较高,接受能力比較强的学生,可以讲授一些更为深奥的内容;但对于资质较差的学生,则要讲授一些便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教育者还要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如果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努力想要弄明白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等到学生已经搞明白问题了但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给他举例子说明了。
作为学生,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正确认识自我。还要学会将学习与思考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仅要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思考,学与思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成为有学识,有智慧的人。
二、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最为出色的弟子,他的思想使西方哲学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柏拉图将苏格拉底的道德追求概括为理智、勇敢、正义、节制四种德行,称为“四元德”。柏拉图在吸收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观后,在灵魂先于肉体,灵魂不灭的认识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回忆说”,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全面阐释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等。
1.政治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中对于理想城邦的构想。柏拉图希望通过改革城邦的政治体制,明确各个阶层的社会分工,形成一个和谐的共同体。因此,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王”统治的理想城邦的蓝图。
因为个人与城邦密切相关,因此城邦的制度也与个人的灵魂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个人的灵魂包括理智、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因此城邦的全体公民也分为三个等级,形成支配与服从的相互关系。有些人善于思考,追求“智慧”;有些人富有激情,崇尚“勇敢”;而有些人则追求欲望的满足。追求并热爱智慧的人,被称为“哲人”,应该作为领导阶层,统治城邦;崇尚勇敢的人则形成军人阶层,负责守卫城邦的安全,防止外敌入侵以及发生内乱;而追求欲望满足的人,人数众多且嗜财爱色,适合从事农、工、商,构成生产阶层,为城邦的发展创造物质财富。这三个阶层就分为了两个阶级,领导阶层和军人阶层属于统治阶级,生产阶层则是被统治阶级。领导阶层要不断追求真理,以“善”来教育和指导城邦,让全体城邦人民感到真正的幸福。军人阶层既要服从于领导阶层,认真履行职责,保证城邦的安定和平;同时还要对生产阶层进行监督、管理并保护他们顺利完成生产职责。只要各个阶层能够各尽其责,城邦的和谐就会与个人的和谐相一致,实现理想城邦。
2.教育思想
柏拉图说:“探索或者学习,其实从总体来看,那只是一种回忆。”柏拉图在吸收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观后,明确提出,灵魂是永恒不死的,人的灵魂里被忘却的知识是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作为自身纯粹的存在时所获得的。由于灵魂进入肉体后,被肉体玷污而失去了纯粹性,因此,那些曾经知道的东西也随之忘却了。那就需要通过“回忆”来重新获得,而“回忆”的方式就是学习或是探究。柏拉图认为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受教育者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同时还要将“善”的观念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最高目标。
三、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比较和分析
1.政治思想的比较分析
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要建立集权国家,并且都强调德治。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靠德治,刑罚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让民众从内心对于违法犯罪、不道德产生羞愧之心,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犯罪,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同时统治阶级施行德政,更容易使民众从内心信服,从而便于管理。柏拉图希望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善”是最高追求,在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的道德指导下,在“哲人王”的领导下,以“善”为本,法律为辅,以德治天下,建立理想城邦。
2.教育思想的比较分析
孔子与柏拉图一样,都将教育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教育是为了给政治培养人才,孔子认为学习好的人可以去做官,而柏拉图各个阶段的教育也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军事、政治人才。同样的,两人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体制,不同的是柏拉图对于教师素质没有过多的阐述,而孔子则对教育者有着严格的要求。虽然柏拉图设计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到在当时的古希腊却没有得以实现,而相比之下,孔子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之中则得到了广泛的实施。
柏拉图重视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培养,将“善”作为最高目标,先将学生按照天分和资质的高低进行分类,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目的是培育“哲人王”,管理国家。孔子则将“德”放在首位,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实行“因材施教”。柏拉图是先将学生分类然后在进行教育,而孔子则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发展。
总的来说,柏拉图培养“哲人王”的教育目的在当时并没有得以实现,而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在接下来的几千年中,成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为无数寒门子弟指出了一条报效国家,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6.
[3]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4]吴艳兵.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比较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
[5]张金祖.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J].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