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谐讔文体的审美价值追求

2017-08-02徐颖

速读·中旬 2017年7期
关键词:现实性

摘 要:谐讔文的创作体现着独特的审美价值追求。从取材现实、审美与审丑、适度中和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谐讔文现实性、触动性、中庸性的文体特性,展现谐讔文独有的隐晦与意蕴的深邃。

关键词:谐讔文;现实性;触动性;中庸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将“谐讔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以专篇的形式对其加以论述。谐讔文作为一种独特的讽刺劝谏文体,有着特有的审美价值追求,可从现实性、触动性、中庸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艺术真实,绵里藏针——现实性

谐讔文的创作大多取材现实生活,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再现,所描写对象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物外形、动作、言语,日常所用之细小物什等,都成为调侃的源泉,也正是因为所述内容均是日常生活所见,所以谐辞通俗易懂,即“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但单纯地再现现实生活是不会产生“皆悦笑也”的效果的,因而,创作谐讔文在取材时还要通过审美想像对现实生活、所选之材进行艺术改造。鲁国臧纥为邾国所败,鲁国人作“侏儒侏儒”的歌谣来讽刺他没有军事才能。侏儒为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侏儒个头之矮与个人能力强弱本没有任何关系,但通过艺术加工对“侏儒”进行再造性想像,用侏儒外貌的矮来形容臧纥才能之“矮”,形象生动,也颇具讽刺意味。谐讔文通过将现实生活与审美想像相结合,把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进行二次加工,产生诙谐幽默的效果,在达到讽谏目的的同时,也使其更加容易为人所接受。鲁迅先生在《什么是讽刺?》中道:“‘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真实,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污蔑;既不是‘揭发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象”。因此,谐讔文的创作,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创作基础,以讽刺劝谏为创作动机,选取合乎于“情”,又具真实性的现实题材,这体现了谐讔文艺术真实审美追求,注重现实性的取材,将事物的本质藏于表象的日常之下,将尖锐的讽刺隐于绵软的现实之后。

二、审美倾向,直击内心——触动性

谐讔文取材生活,通过人物形象的丑陋或行为的滑稽引人发笑,这体现了作为中国早期喜剧萌芽的谐讔文与西方喜剧“荒诞、滑稽和丑陋”特点的相通之处,表现出相同的审丑倾向。譬如“昔华元弃甲,城者发睅目之讴”,“遂乃应玚之鼻,方于盗削卵;张华之形,比乎握舂杵”,通过描写华元兵败的丑行及应玚、张华丑貌来展现喜剧色彩,引人发笑。单纯的外在丑是丑陋的,它会给人带来快感,却不会给人带来痛感,但当外在的丑为衬托内在的丑而存在时,它便变得能够触动人心,极具讽刺色彩。侏儒之丑,衬托臧纥无为将之才致使兵败,睅目之丑,衬托华元无军人傲骨弃甲而逃。谐讔文中的审丑,因丑陋带了来幽默,也因丑陋带来了讽刺。

除了喜剧上的审丑以外,谐讔文在选材上还具有一些与西方喜剧荒诞、丑陋不同的、自身特有的审美特色。谐讔文中的讔语大多以含蓄的语言暗示深刻的意义,这些深刻的意义在不经意间会显示出崇高的一面,譬如伍举以一只身披五彩、样子神气却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的大鸟讽刺楚庄王,引出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雄心,显示出崇高的美学特质。大鸟外表美丽却不飞不叫的行为不免给人华而不实之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一飞冲天”的雄心却让人崇敬。

因此,谐讔文在审美倾向上是审丑与审美,滑稽与崇高的统一。一味的丑陋不免让人厌恶,单纯的崇高不免显得单薄。审丑总会因丑陋怪诞的事物获得荒诞感,而这样的荒诞在遇到庄重崇高的事物时定会产生的视觉和心灵上的碰撞与冲击,这样的矛盾对立必会形成不和谐、不统一的感觉,这种感觉更能让人记忆犹新,发人深省。

谐讔文对于文章内容的取材,不仅仅是为了给人视觉上的美丑体验,更重要的是,它对人心的触动、对人固有观念的冲击。不论是审丑,还是审美,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于丑陋带来的嬉笑怒骂中得见真谛,于崇高带来的心灵震撼中收获触动,谐讔文用它独有的美丑体验的艺术给人以启发性的领悟,用其智慧的选材来展现理性的思想,使得文章的内蕴能够以含蓄通俗的表达触动读者内心。

三、适度之“和”,藏匿叛逆——中庸性

谐讔文的讽刺之适度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社会大背景来看,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儒家士人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显得温柔敦厚,并且他们强调文学创作的功利性,主张文学作品要有教化作用,因此,太过于夸张的戏谑之词难以为儒家文人所接受。其次,儒家的封建礼教等级森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任何人无法违背的纲理伦常,古代优伶社会地位较低,想要在保住性命的前提下讥讽时政、言君王之过、劝谏君王,只有隐去刺耳之语,委婉表达,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婉言道出,以温和的方式缓解君王不满,否则,在君王手掌生杀大权的封建时代,优人恐性命难保。再者,“谐”“讔”二字道出谐讔文的特点,对于讽刺性情感的抒发,都采用隐于文字之间、藏于形象之中的方式委婉表达,以轻松地笔调叙述生活之事,没有过于强烈的情感宣泄,正如《中庸》中所谈及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抒发情感而有所节制,叫做“和”。节制情感,委婉表达,所谓“同中见异,异中见同”,通过揭示矛盾引起他人注意,而不是通过强烈情感抒发强行感染他人。过犹不及,在中国这个礼教森严的国度,谐讔文的存在是人们叛逆性和批判性的体现,但这样崇尚自由的反叛精神必须拥有一个温和的外衣,使其显得中庸而不锋芒毕露,才能为人们所接受。

从谐讔文体审美价值追求的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谐讔文具有隐晦性的特点,将真正的目的与动机藏于现实物象之后。谐讔文通过描写物象表面的美或丑,反映本质上的丑,辅以温和不过激的语言,将真实的用意隐晦表达出来,显示出儒家中庸之“和”。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魯迅.且接亭杂文[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M].中华书局,2012.

作者简介:

徐颖(1995.10—),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现实性
浅谈小学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研究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七天》死亡叙述的延续和先锋叙述的继承
串一串,语文阅读更精彩
论何为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