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和电阻关系”中隐藏的定值

2017-08-02胡旭东林新堤

物理教师 2017年7期
关键词:端电压变阻器阻值

胡旭东 林新堤

(1.武汉市武珞路中学,湖北武汉 430070;2.武汉市七一中学,湖北武汉 430070)

巧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和电阻关系”中隐藏的定值

胡旭东1林新堤2

(1.武汉市武珞路中学,湖北武汉 430070;2.武汉市七一中学,湖北武汉 430070)

“探究导体中的电流和电阻关系”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20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是理解欧姆定律的重要实验,因此在中考试题中是高频考点,其中某些问题的设置有较高难度和区分度,考生很容易丢分.如果巧用其中隐藏的定值,难点也容易突破.

1 隐藏的定值

利用图1所示电路,探究导体中的电流和电阻关系时,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多次改变R0阻值,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R0两端电压不变,记录每次R0阻值和电流表示数,寻找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电流随导体电阻的变化关系.在这里教师会强调每次R0两端电压一定,其实,由于电源电压一定时(初中阶段不计电源内阻),每次滑动变阻器的分压也是一定的,再根据串联分压规律,整个实验过程中R0/R变=U0/U变的比值其实也是一定的,这就是隐藏在该实验过程中的定值.巧用这个定值,那么本实验中所有难度较大的考点都能迎刃而解.

图1

2 巧用“定值”定“电阻”

在图1实验中,当定值电阻改变时,滑动变阻器应该如何调节?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应该满足什么条件?反过来,当滑动变阻器选定后,定值电阻的范围又该如何确定?这些问题都可以运用该“定值”迅速、准确得到答案.

题1.小明用如图2电路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那么在实验过程中,当A、B两点间的电阻由5Ω更换为10Ω后,他下一步的操作应是

(A)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B)将变阻器滑片向右滑动.

(C)将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

(D)增加电池的个数.

图2

解析:利用R0/R变=U0/U变比值不变,A、B间电阻增大,即R0增大,滑动变阻器接入阻值也要增大,所以很容易选得选项(B)正确.

题2.小明利用如图3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实验用到的电阻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20Ω,25Ω.

图3

(1)请根据图3甲将图3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允许交叉).

(2)实验中多次改变R的阻值,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保持不变,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得到如图3丙所示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像.

①由图像可以得出结论:电压一定时,.

②上述实验中,小明用5Ω的电阻做完实验后,接下来的操作是,然后将10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V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3)为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最大阻值不小于Ω的滑动变阻器.解析:在第(3)问中,由于电源电压6V不变,分别接入这5个定值电阻时,R两端电压始终为2.5V不变,所以每次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3.5V不变,利用R0/R变=U0/U变比值不变,当定值电阻越来越大时,滑动变阻器接入阻值越来越大,当接入25Ω定值电阻时,滑动变阻器接入阻值较大,即25Ω/R变=2.5V/3.5V,求得R变=35Ω,所以为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最大值不小于35Ω的滑动变阻器.

题3.图4甲是某学生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已知电源电压恒为4.5V,滑动变阻器规格为“20Ω 1A”,可供选择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为5Ω,10Ω,15Ω,20Ω,25Ω和30Ω.

图4

(1)该学生根据图4甲连接的实物电路如图4乙所示,其中一根导线连接是错误的,请在图乙中将这根线打上“×”,并补画出正确的连线.

(2)电路连接正确后,先用5Ω的定值电阻进行实验,闭合开关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4丙所示,则电路中的电流为A;再将5Ω的定值电阻换成10Ω定值电阻进行实验,移动滑片直至电压表示数为V,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

(3)该学生还想多测几组数据,但他不能选用的定值电阻是.

解析:由前面问题可知,该实验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为2V不变,所以滑动变阻器分压为2.5V不变,解答第(3)问时,利用R0/R变=U0/U变比值不变,R0/R变=U0/U变=4/5,定值电阻变大时,滑动变阻器接入阻值变大,由于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是20Ω,所以能接入定值电阻最大值是16Ω,所以他不能选用的定值电阻是20Ω,25Ω和30Ω.

3 巧用“定值”定“电压”

当电源电压确定时,由于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一定,其分压能力有限,定值电阻两端控制的电压不是任意选择的,如何求出定值电阻两端的控制电压变化范围?同理,当定值电阻两端的控制电压确定时,又该如何确定电源电压的变化范围呢?这类问题难度很大,很多学生无从下手.

题4.在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小明猜想导体中的电流还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实验室可供选择的器材如下:6V稳压电源、0~20Ω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各一个;4Ω,5Ω,6Ω,10Ω,15Ω,20Ω,25Ω,30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导线若干.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本实验中,应该选择的电阻分别为.

(3)使用某个电阻做实验时,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的示数是6V,则电路故障可能是(电路只有一处故障).

(4)本实验要保持电阻两端电压相同,小明将电压选择为某值U0,但实验中发现更换电阻后,无法使每个电阻两端的电压都达到U0,他更改了电压值U0,才完成实验.小明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他才知道本实验中控制不变的电压值U0应该在V至V范围之内选择.

解析:此题实验电路图如图5所示,第(4)问中U0的最大值就是电源电压6V,将滑动变阻器调至最小端,利用电源电压不变进行实验.若选择的U0越小,滑动变阻器分压就越大,R0/R变=U0/U变比值越小,而最小比值是R0最小,R变最大时,很多学生就按这个状态来确定U0最小值,这是不对的.该实验中选取的电阻是5Ω,10Ω,15Ω,20Ω,25Ω,30Ω,实验过程中R0/R变=U0/U变比值不变,电阻变大时,滑动变阻器接入阻值也变大,要确保这6个电阻都能完成实验,确定U0的最小值时,应该是R0=30Ω,R变=20Ω,利用R0/R变=U0/U变,即U0/U变=3/2,U0=3/5 U=3.6V,所以U0的最小值是3.6V.

题5.小刚选用了5Ω,10Ω,15Ω,20Ω,25Ω的定值电阻,利用如图5所示电路,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若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为3V不变,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Ω 1A”,则他所用的电源电压U应该在V至V范围之间选择.解析:由于电阻两端电压保持3V不变,所以电源电压U最小值为3V.若电源电压越高,滑动变阻器的分压越多,R0/R变=U0/U变比值越小,而最小比值是R0最小,R变最大时,很多学生还是就按这个状态来确定U最小值,这也是不对的.实验中选取的电阻是5Ω,10Ω,15Ω,20Ω,25Ω,实验过程中R0/R变=U0/U变比值不变,电阻变大时,滑动变阻器接入阻值也变大,要确保这5个电阻都能完成实验,确定U的最大值时,应该是R0=25Ω,R变=20Ω,利用R0/R变=U0/U变,即25Ω/20Ω=3V/U变,电源电压最大值U=U0+U变=3V+2.4V=5.4V.

图5

4 巧用“定值”定“功率”

该实验中要是求解某次定值电阻或是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可以根据串联电路规律以及欧姆定律方便求得,但是有些新颖的功率比例问题则需要用到该定值.

题6.小明用如图6甲所示的电路,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电源电压恒为6 V.实验过程中,他做了6次实验,每次改变电阻箱R′的阻值后,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始终保持R′两端的电压不变,记下相应的电流值.根据记录的6组数据,他在方格纸上描出了电流I与电阻箱阻值R′的关系图线,如图6乙所示.

(1)记录第1组数据时,电阻箱R′的阻值为4 Ω,此时电流表示数是多少?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控制电阻箱R′两端的电压是多大?

(3)记录第2组数据时,小明记下电流表的示数为0.4A,此时电阻箱消耗的功率是多少?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是多大?

(4)记录第4组数据时,电阻箱和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之比是多少?

图6

解析:此题的第(4)问很多学生没弄懂该实验过程中隐藏的不变量,就去看图像找第4次电阻箱阻值,但是不能确定导致无法求得结果.由前面问题可知,电阻箱两端电压保持2V不变,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保持4V不变,利用R0/R变=U0/U变比值不变,串联电路中U1/U2=P1/P2,所以不论第几次实验,电阻箱和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之比就等于它们两端电压之比,即1∶2.

通过对这个实验的分析,我们发现,较难的考点很多,这就要求学生真正弄懂该实验过程,不仅知道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还要知道R0/R变=U0/U变比值不变,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轻松突破考试难点.

2017-01-11)

猜你喜欢

端电压变阻器阻值
四线制阻值检测电路实验研究
巧解滑动变阻器类动态电路题
低电压下微能RC 脉冲电源放电波形研究
某抽水蓄能机组励磁低励限制器动作分析处理
励磁线圈对插入式电磁流量计的影响
小小变阻器有大用
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新方法与实现
低电阻碳膜板制作及其阻值的优化
对一道电学实验题的思考
关于滑动变阻器的规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