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化医学视角下医院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管理

2017-07-31富卉鲁翔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1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富卉++++++鲁翔

[摘要] 随着转化医学理念深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及发展规划,大型综合医院亟待培养一批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来推动转化医学的发展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本研究通过描述转化医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现状,定义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的概念并分析其特征,探索大型综合医院内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模式,总结出6个方面,包括:医院管理者高度重视、临床医师改变观念、搭建学术平台提供良好科研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人才考评标准、团队协作“以项目育人”和重视毕业后教育。结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人事制度和科研制度的创新,医院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近5年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及思考以供借鑒。

[关键词] 转化医学;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c)-0184-04

[Abstract] With the concep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nto Chinese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large-scale general hospital urgent need to train a number of clin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ound talents to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defines the concept of clin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ound talents and 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explores the training methods and management of clin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ound talents in large-scale general hospitals, and summarizes 6 aspects, including: hospital managers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clinicians changing their minds, building an academic platform to provide a good scientific environment, perfect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establishing the standard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teamwork "project educa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innovation of personnel system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ystem of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level compound talents in hospital, an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past 5 years,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nd thinking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lin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ound talents; Talent development

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疾病诊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医疗健康领域依然面临严峻的现实。一方面,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医疗费用持续攀升;另一方面,科研经费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研究领域与资源碎片化;科研项目的多头管理[1]。转化医学作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的桥梁,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2],迅速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中也将转化研究设施列入“十二五”优先建设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随着转化医学在我国迅速发展,作为其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型综合医院应当培养一批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来搭建这一重要桥梁,推动医学发展。

1 转化医学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992年,美国神经科医生Choi在《Science》杂志上首次提出Bench to Bedside,即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说法。1996年,转化医学作为一个新名词出现在《The Lancet》杂志的一篇文章中[3]。转化医学的核心就是在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联系,并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将其凝练成基础医学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过程中,使其真正发挥作用[4]。

21世纪以来,转化医学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转化医学受到了高度重视,在有利政策的引导下强化了交叉学科体系建设,强化了转化医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并成立了一大批转化医学中心。以美国为例,美国NIH每年投入5亿美元用作转化医学的研究经费,并联合各大学和机构,打造基础科研和临床工作互相协作的一流团队,促进医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高度融合[5]。自2010年以来,我国相继成立了130多家转化医学中心或研究院,但具体运行和落地实施的转化研究项目仍较少,关键问题之一就是缺少既精通临床医学又熟悉科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2 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的内涵界定和特征分析

“复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人才[6]。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就是指,既精通临床医疗技能又具备科研思维及能力,基础宽、素质好、潜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医学精英人才,是未来的名医、教授、科学家等领袖人物[7]。一方面他们应该具备丰富的临床医疗实践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善于在工作中进行总结,敏锐地发现临床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应该具备良好的科研思维,系统的科研方法以及流行病学、统计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此外,他们还应该具备“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

3 探索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模式

临床医师,承载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因此,作为医院的管理者更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医疗工作的开展应该“以人为本”,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基础研究虽然在短期内并不能对临床工作有所助益,但从医学发展来看,每次临床实践的新进展都是以科研理论的突破为先导的[8],在医院的发展道路和临床医师的成才道路上,临床与科研是不可偏废的。

3.1 医院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

高度重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很多医院只关注人才的引进,却忽视人才的培养,医院管理者也普遍认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能给医院带来声誉、名气,就能够推动医院的发展。但医院发展的持续性,仅仅依靠一两个专家、名医是不够的,需要人才梯队的搭建。另一方面,是对科研的高度重视。作为大型综合医院,主要任务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和经济效益是医院生存最主要的问题,但是作为管理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新技术、新方法其本质就是提高医疗质量,科学研究将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9]。

3.2 临床医师需要改变观念

临床医师,从低年资到高年资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年复一年在临床忙碌,各种班次的变换、加班,节假日也很少休息[10],加上医院科研的非专职性、从属性、依赖性和特殊性[11],导致很多临床医师安于现状,或是为了应付晋升而总结一两篇文章。但是,临床医师的成长,医学的发展从来都离不开科学研究。20世纪以前,一些手术治疗很成功的病人,却最终难逃死亡厄运,这一现象使得许多外科医生感到困惑。为解决这个问题,从1936年H.O.Studley对手术病人营养状况的研究、1937年Robert Elmen开创了静脉营养的先河,到1960年Arvid Wretlind在反复试验后终于创造出现在被广泛使用的脂肪乳的雏形[12]。医生天然就是研究者,临床和研究是天然一体、高度统一的,没有临床研究,则无以造就好医生[13]。

3.3 搭建学术平台,提供良好科研环境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过去的那种以科室为单位、小作坊式的实验室已完全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甚至制约了一些新兴学科的崛起,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学科建设和整体科技发展速度[14]。因此,作为大型综合医院应该建立自己的中心实验室,为科学研究提供高水平、现代化的平台,并建立以承担各级科研项目的课题组为基础单位的运行机制,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各类学术活动,普及科研知识,开阔科研视野,使大家有机会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提高开展科研的理论和操作水平。借助中心实验室的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相关培训,内容涵盖课题设计、文献检索、英文文献阅读、数据统计和撰写论文等。

3.4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人才考评标准

近年来,大型综合医院招聘的人才多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其攻读研究生阶段由导师指导也完成了相应的科学研究,具备一定的科研思维和操作水平。在科研管理方面,除了在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论文论著、专利权等科研成果方面予以獎励外,更应该注重激发临床研究者的责任感,在肯定其研究工作价值的基础上补偿其临床工作的损失。如在高年资临床医师的考核中设立参与科研活动的指标,同时允许临床与基础合作的项目有共同负责人,发表的文章承认共同第一作者。设立专项基金,资助临床与基础结合的研究[15]。

对于临床科研,应该兼顾柔性管理[16],给予宽松的研究环境。对临床医师来说,科研时间本来就不多,基本是从临床工作中挤出来的,受这种指标化管理模式影响更大。没有指标对科研管理评价确也是难题,建议指标完成时间相对延长一些,比如每3~5年统计一次论文或基金中标数,给科研人员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不必一直为指标而绷紧脑筋[17]。同时,在人事管理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临床与科研工作都有突出作为的中青年骨干在职称晋升、岗位竞聘、进修学习等多方面应享有优先的权力。

3.5 团队协作,以项目育人

在转化医学的领域中,充满着学科交叉,因此要完成科研结果的转化必然需要团队的协作,将各成员优势根据工作实际合理搭配。这就要求医院出台相应政策鼓励科室间的学术交流,打破固有的学术屏障,结合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医师和熟练掌握科研技能的实验室研究员,以发挥最佳的整体组合效果。同时,摒弃科室主任行政与学术不分家的固有理念,减少对于“免费”的研究生这一科研资源的依赖,真正基于科室和医院本身的发展情况开展科学研究。

通过承担科研项目,能够迅速调动中青年临床骨干的积极性,在实践中也同时锻炼和提高了临床医师的科研能力,促进了人才的复合型培养,使基础研究不脱离临床,临床研究扎根在基础。

3.6 重视毕业后教育,全方位培养

自1993年,卫生部印发《关于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的通知》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规范化培训的制度和标准,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在专业技术及临床决策能力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占据了医学终生教育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在医学人才的成才道路上,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齐头并进的。大型综合医院多为大学附属医院,承担医学院教学任务,在师资力量方面有相对优势,应积极开展院内、科内的学术讲座,制订院内的学术活动规范并予以奖励,承接国家级的继续教育项目。利用现有的学术带头人,以“一带一”“小团队”等形式开展科研学术活动,营造院内学术氛围。

4.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4.1 更新人事制度,强化人才的培养引进

近年来,为了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医学人才,促进医院可持续性发展,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制订了许多相关政策:《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出国(境)培养及遴选规定》《职工在職攻读研究生(博士后)管理办法》《特聘教授选拔办法》《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管理规定》《研究生毕业留院工作选拔办法》《关于卫生国际交流支撑计划实施细则》等等。一方面,引进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来带动院内学术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引进材料学、工程学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来提高科研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通过选拔院内优秀青年骨干,资助其出国进修或在职攻读研究生,提升临床医师的科研能力,发展转化医学。我院通过“外引进、内培养”的方式,打造一批符合现代化、国际化标准的人才队伍。

4.2 建立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模式

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作为医院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都将承担引领学科、专科发展的使命,自身必须具有极强的综合素质。针对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模式,我院做了许多探索,通过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医院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多维度评价体系[16],以知识水平、心智模式、综合能力和团队建设这四个方面为一级指标,对应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学术造诣等15个二级指标,并细化至学术任职、学术荣誉、事业心、责任心等15个三级指标。该评价模式保证了医院人才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4.3 近5年人才培养成果

近年来,通过院内遴选、政策激励和重点人才的培育等方式,人才培养工程的申报数量出现明显增长。目前为止,我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名,省突出贡献人才2名,省双创团队1个,省双创人才3名,省特聘医学专家2名,省特聘教授2名,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带头人15名,获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17名,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1个(共建)、领军人才(创新团队)3名、重点人才4名(2名共建),省“科教强卫工程” 医学重点学科2个、创新团队3个、医学重点人才4名。

4.4 创新科研制度,提供良好科研平台

为适应医院的整体发展新形势,落实“临床提升”战略和“科教兴院”战略,我院于2013年修订了《科研活动奖励办法》,科研活动奖励设置以下项目:课题立项奖、科技成果奖、专利授权激励奖、专著论文奖、基地建设奖。奖励对象是以我院作为第一署名单位获得的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论文论著、专利权等的个人和(或)集体。

课题立项奖:凡获得上级部门批准立项的项目,按照经费实际到账金额列支课题立项奖,奖金由医院奖励基金支出。匹配系数为1:1。

科技成果奖:对部分科技成果奖的奖金额度做了提升。部、省级一等奖提升至20万元/项;部、省级二等提升至6万元/项;部、省级三等奖提升至4万元/项。

专利授予激励奖:应用性成果在开发应用前3年中,专利权人可从该项目应用所获得的直接纯利润中提取30%,分别用作滚动科研经费和项目组成员的奖金。

我院作为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依托学校资源和医院优势学科、专科,搭建了省级转化医学基地、省双创团队的生物治疗中心、校级纤维化疾病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慢性肾脏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整合肠病学重点实验室,配合医院本身的中心实验室为医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础物质保障和相关资源配套。

4.5近5年科研成果

近5年来,我院科研项目的立项数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在项目的来源方面,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的比重也从2011年的31.7%提升到2015年的51.6%,合同经费总额也从751.5万元提升至1162.5万元。发表学术文章的总数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4年SCI类文章达到93篇,中华系列文章27篇,同时各类学术文献的总数也创造了5年来最高水平。但是,我院科技成果奖的获得情况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国家级的奖项一直很少,省级奖项的获得情况浮动较大,专利和版权数量也较少。

我院一直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的继续教育项目,并于2015年全面开展各学科和专科的继续教育项目,数量达到27项。对于院内的职工,定期组织全院性质的学术讲座,各科室、各实验室也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和学术汇报工作。在医学生的继续教育方面,我院也一直秉承“科、教、研”合一的发展观念。

5 思考

5.1 重视成果的转化

我院一直致力于提升医院整体科研水平,已达到新时期对大型综合医院的要求,且在科研政策上也逐渐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但是,我院的科技成果奖和专利、版权获得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说明在科学研究上对于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和推广工作关注甚少,以致科研成果停留在学术文章发表,没有进一步的成果转化及推广。

因此,应该在院内广泛普及转化医学理念,转化医学不是随时可以应用的孤立的新学科或想法,而是涉及到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并需要每个人关注的理念。转化医学的理念应涵盖在所有医疗管理、基础科研、临床医疗护理、社区疾病预防教育中[18]。

5.2 重视伦理人文教育

杜治政教授曾提出“当今医学浮躁是我国科研与临床诊疗中的一种不良倾向,是历史留下的、难以抹掉的时代伤痕”。科学技术的快速膨胀使得医学科研呈现出集体无意识状态下的急功近利,是急于甩掉技术落后的社会心理,也是资本逐利的诱惑和功利至上的产物[19]。

科研成果的转化最终会应用于临床医疗,在正式应用前,这些技术和疗法都只能作为“灰色技术”,存在很多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很多医生盲目追求科研成果,急于越过临床试验阶段,无视医学伦理的重要性。因此,在医院大力发展转化医学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医学人才的人文和伦理教育,提高医德品质及人文素养。

5.3 “产、学、研”三位一体

在医院发展转化医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应该合理利用附属院校的科研实验平台和科研专家资源,在科研的同时进行教学培养,为医学人才早期接触科研提供充分条件。同时,也可与第三方转化医学机构进行合作[20]。转化医学机构具有成熟的转化流程,对各环节的操作十分熟悉,可以利用医院的早期科研成果与其合作,补充公立医院在金融学、法学、材料学、公共卫生等方面人才储备的欠缺,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尽快转化,真正达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要求,让科研成果和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培养活起来。

[参考文献]

[1] 时占祥,詹启敏,顾申,等.转化医学在中国:五年回顾与展望[J].科学通报,2015,(22):2151-2156.

[2] Choi DW. Bench to bedside:the glutamate connection [J]. Science,1992,258(5080):241-243.

[3] Geraghty J. Adenomatous polyposis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J]. Lancet,1996,348(9025):422.

[4] 周来新.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5] 姚艳,黄觊,马长生.转化医学理念与医学研究生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62-63,89.

[6] 石海英.我国医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7] 李爱军,赵玮,王晓民.临床医疗与研究复合型高级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2):202-205.

[8] 焦飞,王娟,谢书阳,等.转化医学——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的桥梁[J].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18):1-2,38.

[9] 赵桂芬.浅析转化医学指导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J].卫生软科学,2012,26(7):613-615.

[10] 苏洁,吉训明,何士大,等.临床科学家人才的阶梯式培养途径初探[J].中国医院,2007,11(10):53-54.

[11] 邓军,徐迪雄,解志杰,等.综合性医院临床医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几点思考[J].重庆医学,2007,36(1):11-12.

[12] Arvid W,于健春.肠外营养发展的里程碑[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1994,2(2):5-11.

[13] 王辰.临床研究成就高层次直接经验[J].中国研究型医院,2015(1):36-38.

[14] 韓晓燕.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在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6):743-744.

[15] 钟梅.基础研究与临床结合相关问题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2,15(3):142-143.

[16] 朱跃州,龚卫宁,鲁翔.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柔性管理实践与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99-302.

[17] 程永波,姚萍,张志强.临床医师与转化医学[J].医学与哲学,2016,37(12):4-6,9.

[18] 王乐,王晓英,姜小明.某综合医院转化医学的探索与实践[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5):31-33.

[19] 张锦英.基于转化理念的临床科研创新与临床诊疗决策[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研究版,2015,36(7):1-4,50.

[20] 李媛,韩娜,张华,等.医疗机构与企业型研究机构转化医学战略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医院,2013(7):13-15.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