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生整理数学问题信息能力的策略研究

2017-07-28袁春敏

魅力中国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数学问题小学信息

袁春敏

摘要:数学是大部分小学生害怕的学科,它的学习环环相扣,要求学生能够衔接各个知识点,更好地整理、理解数学问题所涵盖的信息,找到答题的突破口。读题作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项基本技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整理数学问题中信息的能力,本文探究关于如何培养该能力的策略,帮助小学生数学教学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信息;整理能力

1、引言

小学生数学问题信息整理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独立获取题目信息、识别题目信息、发现问题所在、整理信息并运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搜集、积累和应用资料的能力。很大一部分小学生数学学习不好、成绩无法提高的原因是不能很好地读题,对于相似的数学题目容易混淆,没有系统的方法对题目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即便能够记住课程的基础点但由于大部分是死记硬背,概念模糊,无法准确挖掘题目条件,产生思维定式,而最终导致所学知识不能有效运用于做题中,审题错误而解题失败。

不同小学生由于个体脑力、性格有所差异,理解的快慢、吸收的程度不同,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生在读题过程中,数学问题信息整理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究,探讨学生该如何读懂专属于数学的语言文字,抓住数学严谨精准的逻辑,合理整理所得信息,培养一套系统准确的读题解题思路,为小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并将数学有效引用于其他科目学习及生活中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帮助。

2、培养整理数学问题信息能力的策略

2.1、培养整理数学问题信息能力的载体

培养整理数学问题信息能力的主要载体就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这一个逻辑思维结构是“知道知识点”“理解知识点”“牢记知识点”“会做一道题”“会做一类题”“有效区分运用”过程的无限循环。学校、教材、教师、家长是构建这个载体的重要因素,学校提供良好地学习环境和教学设备,教材恰当适合小学生,教师保证教学的实用、适用、使用成效的发挥,家长有力协助学校及老师更好地管理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奠定学生整理数学问题信息时的脑力基础。

2.2、整理能力培养的三个技巧

数学学科的严谨系统性,其数学问题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整理信息是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前提,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1]。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不仅要多动手记录题目类型、解题思路,更要多动脑,思考问题的本质,对问题进一步分类、并总结归纳读题的方法,并举一反三,抛开定性思维。

2.2.1、“语文三份法”分段提炼

采用主谓宾分段读题法,将题目“三份化”,提炼题干中的数字关系,特别重视谓语动词的差异。例如加水问题,“用一只木桶装水,并往内加水,水增加到原来的2倍,连桶重10千克。桶里原有水多少千克?”“用一只木桶装水,并往内加水,水增加了原来的2倍,连桶重10千克。桶里原有水多少千克?”对于这两个问题,前一题的主谓宾是“水”“增加到”“两倍”,后一题的主谓宾是“水”“增加了”“两倍”,前一题应是10÷2=5 (千克),后者则是10÷3≈3.3(千克)。两者明显的差异在于谓语动词,题目非常清晰易懂,但很多同学会粗心忽略或思维定式而将两者解题方法混淆,因此在做题时将题干中的关键主语、谓语、宾语同特定符号标示出来,有助于减少读题错误发生。

2.2.2、“关键词”的总结与归纳

针对不同的题型,用两到三个关键词进行总结,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一个较为深刻的解题体系,增强对题目知识点的记忆,为下次读题更好地发挥理解的作用。关键词的记忆方法比较容易被学生吸收消化,毕竟小学生的理解记忆功能正在成长,因此关键词的简洁、精确对于他们无疑是一个很好记忆框架。

例如,问题一“3台拖拉机5天耕地300公顷,以此计算,7台拖拉机10天耕地多少公顷?”;问题二“1台A牌拖拉机每天耕地20公顷,5天完成耕地任务。1台B牌拖拉机每天耕地15公顷,几天可以完成耕地任务?”对于问题一,进行关键词总结时,主要是“先求单数、再求总数”,问题二的关键词是“先求总数、再求单数”,简单来说前者是归一问题,后者是归总问题。为了更好地区分两者的差异,关键词是将题目的要求列举得通俗易懂并且有逻辑顺序,方便学生进行记忆并透读题干含义,并提供类似数学问题的读题思路。

2.2.3、文字转图的“形象化”

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对图像的喜爱和敏感程度比文字高。通过形象生动化的图,学生则能更好理解读懂其题目的含义,教材课本也多为用图呈现题目的解题思路及过程。利用学生对图像的兴趣,指导学生将题目文字转化成图像来帮助读题,即激发了学生读题的乐趣,久而久之又能建立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获取问题信息过程中审读题目的抽象思维。

例如三年级的时间问题,“到森林广场看马戏团表演,下午1:30 ~ 2:30,问表演花了多长时间?”或“到幸福公园划小船,早上8:20~9:50,问划了多长时间?”,鼓励学生在最初看到题目的时候将自己熟悉的钟表简单的画出来,并将题目的钟点数划到圆表中,即准确的图示化题目,又是解题后进行检查的一个好依据。

又好比最为经典的“追及问题”,“列车问题”,“行船问题”,如“一座大桥长2000米,一列火车灭分钟850米的速度通过大桥,从车头开上桥到车尾离开桥共需要4分钟,这列火车长多少米?”,通过读题后,将行驶前桥与车的位置和行驶后桥与车的位置图示在纸上,便能够清晰地发现,火车在四分钟行驶的距离为桥长+车长,故行驶距离与桥长相减便可得出结果。此类型的问题较为抽象,图示能够将路线具体化,用此方法在长时间地积累下又能加深抽象的影响,加快读题解题的速度与正确性。

3、总结

在数学的学习上,学生必须在理解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对情境涵盖的各类信息进行提取、收集,从而概括出与问题目标相关的有效信息,并主动尝试解决问题[2]。小学生整理数学问题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各式各样,教师单纯的授予知识点是不够的,要擅长结合语文等学科,教会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字语言的真谛、魅力,有规律地整理问题信息,将信息拓展至不同种类的问题上,提高学生整理数学问题信息的能力,是帮助目前小学生针对数学这个“老大难”学科进行更好地学习掌握的重要途径。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数学问题被学生更好地理解通透,制定适合的问题信息整理系统方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激发小学生自发而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刁建圣. 如何培养学生列表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学一得[J]. 小学教学参考, 2013, 52(23): 81.

[2] 任冰尔. 小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培养--基于小学低段數学解决问题的视角[J].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 23(5): 78-79.

猜你喜欢

数学问题小学信息
订阅信息
问题式教学:我的一方“实验田”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