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综合训练平台建设为依托的工业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技能培养方法

2017-07-25方叶祥钱存华倪卫红樊树海贺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1期
关键词:工业工程创新创业

方叶祥+钱存华+倪卫红+樊树海+贺明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业工程系,江苏南京,211816)

摘要:以创业为牵引,以创新为支撑的工业工程综合训练模式,以集成优化课题设置为知识创新的落脚点,以项目管理为实现形式,实现了总经理创业和部门经理创新的创新、创业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工业工程 综合训练 创新创业

一、引言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这是一个产业升级、市场剧烈变化的时代,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创业的时代。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这个时代的紧迫要求。工业工程专业以生产和服务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为己任,社会的资源节约、质量提高、成本降低具有直接的作用,适用于各种行业。它以以整个系统的优化为最终创新目标,以解决当前系统的缺陷,创造新的更好的生产模式为己任,因此,在本质上,要求进行创新能力、意识的培养,其学科知识也特别适合作为创业成功的基本技能工具。

创新人才的培养,显然受到了重视[1-3],然而,目前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上面依然没有意识到创业对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工业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目标是职业经理人,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必须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将创业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融合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

但是,将创新和创业训练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在现有的有关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文献中发现。本文提供一种基于综合训练开展创新和创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二、基于综合训练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创业能力为牵引,以若干关键创新点为支撑的“大雁飞行模式”。

创业知识除了《创业管理》等课本之外,还需要实际博弈的环境,在博弈中接受挫折,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失误原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采用虚拟现实的仿真方法,进行博弈对抗是成本较低,效果绝佳的方式。南京工业大学为此配备了三款软件,分别是:《BOSS》、《商道》、和《创新创业软件》,这些软件各有侧重,共同点都是在序贯决策下如何进行全系统的运行决策,有利于同学对各科知识的集成运用和企业运营流程的把握。

这些辅助的创业训练软件在操作上还是抽象的计算和决策,其中的决策参数确定以及优化很难在决策中细化和评估,因此,需要展开面向关键决策优化的创新技能培训。如生产能力的优化、库存优化和MES(制造执行系统)的优化、质量优化、操作优化等等。以上这些优化在相关课程中都以讲过,是以分散的形式存在的,集成优化未在任何一门课程中予以讨论,是一个新的问题。在创业模式下,这些优化应该同时并行,是多目标,因此,必须有一个综合优化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工业工程意识在复杂环境的综合优化,从而,一个集成系统优化运行模式就是培养成败的关键。

在任何一门课程中,限于学时等原因,教学目标只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某个设备、软件进行知识训练,没有其他外在学科的需求,因此,在综合训练中,需要考虑外在学科需求下,综合利润、成本和质量、声誉等指标优化,因此,综合训练的课题设置和实现是最为关键的管理手段。

综合训练课题设置和实现是教学内容,其实现目的和培养目的,决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学生以项目经理的形式承担每个课题的一切决策,综合評价其运营效率和效益,是实现学生由创业阶段的总经理角色,向部门经理转移的方法。这样,创业中的角色和知识培养中的知识创新就通过课题设置和实现这个载体有机的统一了。这个方法可以概括为:总经理创业,部门经理创新。

三、结论

以创业为牵引,以创新为支撑的工业工程综合和训练模式,以集成优化课题设置为知识创新的落脚点,以项目管理为实现形式,实现了总经理创业和部门经理创新的创新、创业的有机统一。南京工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一直处于校各专业的前列,受到了用人单位好评。

参考文献

[1]何晓瑾,金实,曹晶,汪悦,周学平.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大学教学模式变革——基于PBL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J].江苏高教 ,2016.6.

[2]刘思阳;“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21.

[3]马然,栾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6,12.

作者简介:方叶祥,男,博士,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工业工程创新创业
运用工业工程的方法优化图书馆科技查新流程
工业工程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我国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及发展
论工业工程对企业信息化的促进作用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浅析工业4.0背景下工业工程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革新
基于两岸工业工程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