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螺旋CT横断位薄层图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2017-07-24卢静
卢静
探讨螺旋CT横断位薄层图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卢静
目的 探讨螺旋CT横断位薄层图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某院2015-01—2016-12收治的5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比普通平扫与横断位薄层图像,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普通平扫对分叶征、棘突征、短毛刺征、空泡征、细支气管相、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叶间胸膜破坏征、血管穿过征的显示明显低于薄层扫描,P<0.05;薄层扫描能够较准确的分辨病变与周围结构关系,对血管聚拢、支气管改变、胸膜的显示率明显优于普通平扫,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横断位薄层图像有助于鉴别周围型小肺癌,是临床早期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有效影像学参考依据。
螺旋CT;横断位薄层扫描;图像;周围型小肺癌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SCLC)是指直径≤3 cm的肺癌,一般情况下,周围型SCLC被正常肺组织包裹,不会出现浸润或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周围型SCLC症状较轻微且不典型,患者往往无自觉症状和体征,因此,该病是肺部疾病诊断中的难点,容易误诊。临床研究表明[1-2],因延误病情,病变转移而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10%~15%,因此,针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螺旋CT是非侵入性检查,扫描速度快,图像后处理功能强大,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文采用螺旋CT对我院收治的50例周围型SCLC患者进行检查,对比普通平扫与横断位薄层图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01—2016-12收治的50例周围型SCLC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男33例,女17例,年龄47~77岁,平均(61.1±3.3)岁,类型:腺癌31例,鳞癌11例,未分化癌、肺泡癌各4例。形态:实性高密度结节29例,磨玻璃密度结节13例,混合型结节8例。
1.2 方法
1.2.1 仪器 采用G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 16型螺旋CT扫描机。
1.2.2 造影剂 造影剂为优维显或碘海醇。
1.2.3 检查方法 扫描前指导患者进行屏气训练,均采用吸气末屏气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肺尖至膈下,层距:10 mm,层厚:10 mm,管电压:120 kV,管电管:200 mA,薄层层厚1~2 mm,重建间隔:1 mm。增强扫描时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团注给药造影剂,注药速度3 mL/s,总量不超过100 mL。50例患者中12例注射造影剂后60 s后开始扫描,18例患者注射造影剂后120 s后开始扫描,20例患者注射造影剂后240 s后开始扫描,平扫或增强分别摄取肺窗和纵隔窗。重建层厚:2.5 mm,病灶<2 mm者,再行局部1.25 mm薄层重建。所得数据传至工作站,做MPR图像后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P与横断位薄层影像学比较(表1) 普通平扫对分叶征、棘突征、短毛刺征、空泡征、细支气管相、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叶间胸膜破坏征、血管穿过征的显示明显低于薄层扫描,P<0.05。
表1 MRP与横断位薄层影像学比较[n(%)]
2.2 平扫与薄层扫描对病变与周围结构关系的显示(表2) 薄层扫描能够较准确的分辨病变与周围结构关系,对血管聚拢、支气管改变、胸膜的显示率明显优于普通平扫,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平扫与薄层扫描对病变与周围结构关系的显示比较[n(%)]
3 讨论
周围型SCLC一直是影像学诊断难点之一,以前临床诊断周围型SCLC多采用X线平片、X线断层以及普通CT平扫等手段,研究重点多为结节内部密度、分叶及血管连接等[3-4]。而螺旋CT与上述诊断方法比较,优势更明显,如螺旋CT对周围型SCLC的征象显示更加清晰,有助于辨别病变的边缘、轮廓、密度以及血管结构、胸膜的关系等情况,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也成为诊断周围型SCLC的主要方法[5]。
3.1 周围型SCLC的影像学形态特征
3.1.1 根据病变位置辨别病变良恶性 恶性病变:孤立性肺结节位于两肺上叶前段、左肺上叶舌段、右肺中叶;良性病变:孤立性肺结节位于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及基底段。
3.1.2 根据病变大小辨别病变良恶 孤立性肺结节直径2~3 cm,恶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94%),孤立性肺结节直径在2 cm以下者,良性比率44%,孤立性肺结节直径在1 cm以下者,一般为良性病变。
3.1.3 根据病变形态辨别病变良恶性 恶性病变:孤立性肺结节形态不规整,如病变呈分叶状、毛刺状;良性病变:孤立性肺结节边缘光整和粗、长、稀疏的毛刺,以良性多见。
3.1.4 根据周围改变情况辨别病变良恶性 恶性:多见于胸膜凹陷、血管集束征、微血管成像征;良性:多见于卫星病灶、晕影。
3.2 螺旋CT诊断周围型SCLC的价值 与普通CT平扫相比,对直径1 cm以下的病灶检出率明显提高,螺旋CT是容积扫描,与平扫比较,不仅降低了漏诊率,而且对复杂解剖部位的病变,如肺尖、横膈等部位的病灶能够及时发现,而普通CT平扫受到轴向的限制,对病灶的空间显像效果不佳。而周围型SCLC与肺泡具有良好的对比性,经三维图像重建后,可对病变外形进行多角度、各轴向观察,且对病变最大径的测量较精确,有助于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较大的帮助[6-8]。
3.3 螺旋CT的优势 螺旋CT对小泡征的显示效果明显优于普通CT平扫,螺旋CT为薄层扫描,加上骨算法重建图像,对肺内组织的显示效果佳,对病灶内部的情况如密度、空洞等显示的更加清晰。对结节周围征象如胸膜凹陷等也能获得明确的图像。此外,薄层扫描可鉴别肿瘤内低密度灶为坏死或支气管,清晰显示边缘光滑或有毛刺,对分叶的显示相当准确。应用最大密度投影法取病灶最大的CT值重建,对比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能够较精确的反应组织密度差异[9-10]。
本研究中,普通平扫对分叶征、棘突征、短毛刺征、空泡征、细支气管相、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叶间胸膜破坏征、血管穿过征的显示明显低于薄层扫描,P<0.05;薄层扫描能够较准确的分辨病变与周围结构关系,对血管聚拢、支气管改变、胸膜的显示率明显优于普通平扫,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螺旋CT横断位薄层图像有助于鉴别周围型SCLC,是临床早期诊断周围型SCLC的有效影像学参考依据。
[1]谭理连,周洁,李志铭,等.周围型肺癌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关系研[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7):464-467.
[2]刘建军,占波,江文婷.增强CT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5):84-85.
[3]董志明,韩邦成,刘汝超,等.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2):205-208.
[4]周丽娜,吴宁.时多原发肺腺癌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4):676-679.
[5]李晨阳.多层螺旋CT早期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9):157.
[6]王文兵.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36例分析[J].重庆医学,2011(20):2031-2032.
[7]易建红,苏良辉.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诊断周围型小肺癌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11):1797-1800.
[8]沈剑辉,茅亭,陈海军.64排螺旋CT薄层加动态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2(6):69-72.
[9]朱向会,阮守宇,李群武,等.多排螺旋CT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4(7):763-765.
[10]刘森林,许红云.周围型小肺癌32例胸部多层螺旋CT影像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2):49-50.
2017-03-02)
1005-619X(2017)07-0738-02
10.13517/j.cnki.ccm.2017.07.028
351111 福建莆田涵江医院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