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广西的肥料增给
2017-07-21廖兵
廖 兵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抗战时期广西的肥料增给
廖 兵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抗战中后期,为增加粮食生产,支援抗战,广西省政府发起了粮食增产运动。在这场运动中,省府采取了提倡绿肥、发展堆肥、推广骨粉以及开展肥料试验研究等系列肥料增给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战时的粮食增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资金、战争、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又制约了其实施效果。抗战时期,桂省政府通过肥料增给,大力提倡有机肥,发展有机农业的做法,对当今农业生产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广西;肥料增给;抗战时期
抗战中后期,在粮食供应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广西省政府为支援抗战,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拓展肥源,掀起了一场冲破肥料封锁的“突围战”。政府主导下的肥料增给为解救战时农业危机、支援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学界对抗战时期广西肥料增给的各项措施和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如余涛《抗战时期广西粮食增产探析》和黄祐、覃丽红《民国时期新桂系解决广西“三农”问题研究》,从绿肥、堆肥、人粪尿及骨肥的提倡和推广等方面对政府的肥料增给做了一定论述。[1,2]潘桂仙的《抗战时期广西农事试验对近代农业的贡献》浅述了广西农事试验场在骨肥、绿肥、堆肥的研究和推广中所发挥的作用。[3]侯宣杰、陈炜的《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农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侧重于从农业合作运动、农具改良、农业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农业发展的原因,至于肥料增给则未述及。[4]总体上看,学界对抗战时期广西肥料增给政策的制定及其制约因素等方面的研究尚付阙如,而对肥料增给的实施及其成效的论述也有待进一步深入。为此,本文借助相关史料,试对之进行探讨。
一、战时广西肥料增给政策的制定
广西土地向来贫瘠。抗战前,在肥料的使用方面,广西农民多施用人畜粪尿、灰粪、草木灰、花生麸、桐油麸、堆肥、土皮灰、砖头坭、生草、绿肥等。由于科学施肥意识淡薄,桂省农民对于植物三要素氮磷钾的配合多不讲究,导致农作物严重营养不良,产量十分低下, 每亩水稻产量仅为百十余斤(夏秋两季产量相加)。[5]3420世纪30年代,广西稻米年均产量仅为6000万余担,而全省人口1400万,需求约7000万担,尚缺1000万担。为此,广西每年仍需向外省调入几百万担粮食以供食用。[6]19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政府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服务于抗战大局。然而,随着抗战的持续深入,国力消耗巨大,工农业品供应陷入日益交困的境地,尤其是农业的负荷大为增加。发展农业、增加粮食生产成为抗战的迫切需要。“抗战工作愈艰苦的时期,在这时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粮食增产,粮食增产能够有办法,那么抗战胜利是绝对有把握的”。[7]1为此,1941年农林部在全国发起粮食增产运动,其中对广西拨款46万元作为补助经费,要求广西增产粮食200万担。[8]425随后,广西召开粮食增产会议,拟定各项实现粮食增产的方案和措施。“粪是庄稼宝,缺它长不好”,肥料问题因而在此时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制定了系列肥料增给政策,使广西肥料发展进入一个重要时期。
1938年2月,省府成立省农业管理处,主办全省农林行政、技术设施等事宜。农业管理处拟定了《广西省农业生产计划草案》,将增加肥料供给列入农业生产计划,同时设置肥料专项督导,并设“督导主任一人,督导员若干人,司业务调查、视察、计划、改进、督导、推广等事宜。”[9]5-6此后,省府又制定了《广西省肥料增给实施办法纲要》(简称“总纲要”),大力提倡发展绿肥、堆肥、骨粉和人畜粪尿等,并对肥料增给的实施目标、途径、步骤、奖惩等予以了具体明确。1939—1941年,省府先后颁发了《广西省提倡栽培冬季作物办法纲要》《广西省提倡夏季绿肥作物办法纲要》《广西省提倡堆肥办法纲要》《广西省推广骨粉办法纲要》等系列专项肥料增给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要求各地贯彻落实。按照中央农林部的要求,省府还建立了省、县、区三级农业推广体系,即在省农业管理处下设省农业推广部,县设农业推广股,区设农业推广专员,负责推广包括肥料在内的各项农业设施。
除了制定肥料增给实施纲要和成立机构外,省府还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如出台筹建农会的扶持奖励政策,制定建立省、县、乡三级肥料督导体系的办法等。这些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肥料增给的推行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战时广西肥料增给政策的实施及成效
广西肥料供给本已十分紧张,抗战时期随着粮食供应日趋吃紧,肥料增给就变得更加迫切,特别是受战争运输不便及外汇紧张的影响,大规模建设新式工厂和由省外输入肥料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多渠道拓展肥源,增加肥料自给,成为桂省当局的唯一选择。为此,省府从提倡绿肥、建造堆肥、推广骨粉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行肥料增给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大力提倡绿肥
绿肥是指直接以绿色植物体作为原料,施用于农田的肥料。种植绿肥不仅经济有效,而且还能改良土壤,增强地力。为此,省府高度重视绿肥的栽植。
1938年,省府首次将推广绿肥栽培列入了《二十七年度广西省农林施政计划纲要》。翌年春,又在临桂、柳城、武鸣、田东、龙津等五个农业推广实验县,设置若干特约农家,作为绿肥推广示范点,同时请农林部驻桂工作人员协助推广绿肥。至年中,在桂林、兴安等14县共贷放肥田草种子16395担、红花草种子1930担、泥豆种子34204担、豌豆种子134552担,新增各类绿肥面积达43859亩。[10]283此外,省府还多次派人到全县等地购买肥田草和红花草种子,分发各县以供推广,1938年购买500余公斤,1939年1000余公斤,1941年600余公斤,分发至邕宁、宜山等13个县和各区农场试种。[11]29
1940年,省府正式出台《广西省提倡夏季绿肥作物办法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所谓夏季绿肥作物乃指夏季在旱地生长之一切绿肥作物而言”,可利用之土地包括“农村附近各种空地和荒地”“农舍周围空地”“路旁田畔之空地”等。可见,当时正田是不允许种植夏季绿肥的,因为会占用耕地,影响农作物种植。同时,《纲要》确定了今后五年绿肥的推广目标以及每县逐年种植之最低标准和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为推动工作的展开,是年,省府将提倡夏季绿肥作物的经费预算为3830~5970元;[12]79-801941年又特汇国币3000元,委托平南、迁江、西林三县采购苦罗拉塔利亚种子3000斤,以备推广;另派员采购红花草种子1140斤分发给桂平、宜山等13县分别推广和试种。[13]10至1941年底,临桂等29县种植夏季绿肥苦罗拉塔利亚面积达174845亩。[13]16
除提倡夏季绿肥外,省府还大力发展冬季绿肥。开展冬种具有两大好处:一方面可以减少因灾荒造成秋季晚稻歉收的损失,增加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可以将作物的茎叶作为绿肥回田,增强土地肥效。为此,省府自1938年开始,指定若干县份推广小麦、荞麦等冬季粮食作物和豆类、油菜等冬季绿肥作物;1939年出台了《广西省提倡栽培冬季作物办法纲要》及《广西省民国二十八年提倡栽培冬季作物实施办法》,饬令各县择若干乡村为实施区域,强制推行油菜、小麦、豆类等冬季作物的栽植,并将1940年度提倡栽培冬季作物的经费预算约为4100元。[14]48-49至1940年底,广西99县冬季作物栽培总面积达3585695亩,其中豌豆553663亩、蚕豆180630亩、油菜573247亩、马铃薯71749亩。[13]451943年,全省冬季绿肥种植面积达30万亩。[15]121
综上可见,抗战时期广西绿肥的推广成效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冬季绿肥的推广尤为迅速,基本改变了战前农民不注重冬种的习惯,为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科学意义上讲,推广绿肥符合“科学种田”的精神。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绿肥,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效果。事实上,建国后一直到90年代,广西各地农村仍普遍种植绿肥,秋收过后的农田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油菜。遗憾的是,在过度依赖化肥的今天,广西农村已基本无人种植绿肥,秋收后的农田一片荒芜,年复一年,以致地力不断减退,并引发系列土壤和生态问题。
(二)提倡堆肥
堆肥系一种腐熟性的有机肥,制作方法简单,原料易得,即一切废弃之物,如落叶残枝、杂草、动物尸体、垃圾等均可利用。又因其经济实用、肥效大,向来为农学家所重视。过去广西多数农民无制造堆肥的习惯,政府亦未加以提倡。出于战时粮食增产的需要,自1939年起,省府开始大力提倡制造堆肥。省府对临桂、柳城、武鸣、田东、龙津等5个农业推广实验县,以每县补助500元的办法,鼓励农户建造堆肥场舍,并设置特约堆肥农家示范户68户。[13]15翌年,省府颁布了《广西省提倡堆肥办法纲要》,大力推进堆肥制造和施用,要求5年后达到“每乡至少有两个村各设一个以上之特约农家示范地;每县至少有二十五村各达到五分之一以上之农家实行堆肥之制造与施用”的目标。[16]69为加快工作进度,是年,省府又出台了《广西省民国二十九年度提倡堆肥实施办法》,对该年度提倡堆肥的经费预算设为法币4550~4850元。[17]75此后,历年省府均出台该年度提倡堆肥实施办法。1942年,省府明确了堆肥场舍建造的补助办法,即实行省、县两级补助,互补余缺,补助额度为所需费用的1/5~1/2不等。[18]54在省府的大力提倡下,堆肥制造取得了明显成效。1941年,广西59县共建造堆肥场3492个、舍390间,制作堆肥1450886担,发放堆肥建造补助费与奖励经费国币51356元。[13]45至1943年底,全省制作堆肥达11000万公斤,堆肥在全省被广泛使用。[15]121
(三)提倡骨粉
广西农事试验场等机构,在对广西土壤进行调查测定时,均得出广西土壤普遍缺乏磷酸的结论,“本省一般的土壤,磷酸含量都很缺乏,这可以说是本省土壤的一个大缺点。”[19]43此外,由于长期以来桂省农民缺乏科学施肥意识,不合理的施肥习惯加剧了土壤肥力的流失,导致农作物缺肥现象更加严重(如表1所示),产量十分低下,每亩水稻产量仅为百十余斤。
表1 战前广西主要农作物肥料缺失情况表 单位:斤
由表1可知,在氮、磷、钾三要素中,磷酸的缺乏是最严重的,其中尤以水稻、甘蔗、玉蜀黍对磷的缺失最明显。另据钟良估算,广西全省每年生产牛骨、猪骨约2000余万担,可制成磷肥约100余万担。而广西水稻每年约需磷肥300余万担,旱地各类作物约需700万担,共计1000万担,尚缺900万担,缺口甚大。[5]35早在1934年,广西农林局在《呈请设置骨粉制造厂并附预算书由》中就指出,牛骨中含磷丰富,实为天然肥料,而本省每年出市牛骨不下百数十万斤,产量甚巨,如能用之制成骨粉以作磷肥,则对农业受益匪浅。为此,省府于1934年在邕设立了广西最早的骨粉厂南宁骨粉厂,1935年正式投产。可惜受各种因素影响,该厂不久后停产。抗战爆发后,在粮食日趋吃紧的情况下,骨粉厂的建设被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战时广西的骨粉厂呈现出公私营并举的特点。公营骨粉厂以中央部门或企业与广西政府共同出资的形式举办,如柳州骨粉厂和广西肥料公司;私营骨粉厂则由私人独资,以协助政府,服务战时农业生产为目的,如西南骨粉厂。在推广骨粉过程中,广西实行边建设边推广的办法,使骨粉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
1.筹建骨粉厂。1941年,省府召开粮食增产会议,决定在桂林、柳州、梧州、南宁四地各建一座骨粉厂。这一决定得到了中央农林部的支持。此后,“中央农林部有鉴及此”,特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甘肃、山西六省,每省拨款十万元,合饬筹设骨粉厂。”[20]426据此可知,抗战时期骨粉厂的筹建,是由广西首倡并自广西开始的。此后,广西柳州、桂林等地的骨粉厂相继建立,开启了战时全国骨粉制造的先河。
在筹建柳州骨粉厂过程中,除了农林部拨款10万元外,广西省府还额外拨款20万元予以支持。[20]4261941年11月30日广西骨粉厂在柳州鸡喇正式成立,附设于广西酒精厂内,厂长由酒精厂经理刘伯文兼任。至1944年,该厂年出产骨粉达2万担。[21]11由于生产的骨粉质量优良,政府积极订购,产品供不应求。
除了政府独资办厂外,还有中央企业与广西地方政府合办的骨粉厂。1942年9月,湘桂铁路理事会附属事业管理处和桂林华义贸易公司集资50万元,在桂林北门外三民路筹办了广西肥料公司,12月正式投产。该厂主要出产双钱牌骨粉肥料,产量最高时,每日达90袋,每袋50市斤,售价150元。[22]1产品主要由广西农事试验场集中收购,分发各县农场试用。
应战时之需,私营骨粉厂也得以建立。1941年10月,由商股筹建的西南骨粉厂在桂林北门外正式成立。其宗旨是积极生产,协助政府促进农业生产。至1942年,该厂月产骨粉达300百余担。[23]19产品的销售主要以政府部门和农场订购为主。在柳州骨粉厂投产前,该厂承担了广西全部骨粉的供应,为广西骨粉的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骨粉生产是广西磷肥制造的开端,对严重缺乏磷质的广西土壤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受资金、技术以及战争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广西骨粉产量十分有限,往往不敷推广。
2.推广骨粉。省府对骨粉推广不遗余力,早在筹建柳州骨粉厂过程中,就规定将来该厂建成后,骨粉按成本价发给农家推广使用。为推广骨粉,1941年,省府向西南骨粉厂订购了30吨骨粉,其中5吨作为示范,25吨供推广之用。[11]30翌年初,省府又制定了《广西省三十一年度推广骨粉实施办法》,指定柳江、柳城、河池、临桂、阳朔等十八县作为骨粉推广重点县,要求推广骨粉2000担。同时,划定柳城、宜山、临桂三县作为骨粉肥料示范点,所需骨粉从桂林西南骨粉厂采购。为推动工作的迅速展开,省府自购骨粉100担,免费发放至各推广县,以供示范之用。[24]57至1943年,全省推广骨粉达8000担。[25]33
在推广骨粉过程中,省府还加大了兽骨和骨肥的出口打击力度。1941年,省府发布了关于限制兽骨及骨肥出口的禁令。禁令规定,兽骨中除药用等准许出口外,其余一切杂骨和骨肥,一律禁止输出省境;准许出口的兽骨或骨肥要经严格审核,获发许可证后,沿途凭证放行;对私运者,一经查出,将货物全部扣留;稽查人员若查禁不力或徇私舞弊者,将从严惩处。[26]515限制兽骨及骨肥出口禁令的出台,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兽骨私贩趋于减少。
从总体上看,战时的广西骨粉推广起步较晚。特别是骨粉厂屡遭战火波及、政府推广的力度有限、骨粉价格昂贵农民无力购买等原因,导致骨粉的推广面难以扩大。然而,各地骨粉厂的建立,为战后重建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开展肥料试验研究
为推进本省农事试验研究,省府于1935年7月成立广西农事试验场,下设置农艺、园艺、事务、病虫害及农业化学组。作为全省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开展肥料试验研究是广西农事试验场的主要职责之一,其下的农艺组和农业化学组分别负责牧草及绿肥品种试验和土壤、肥料成分化学速测及田间肥料试验。广西农事试验场从1938年起开展了系列肥料和土壤试验,取得了明显成效。1938年,广西农事试验场对水稻、小麦、油菜、玉米、棉等5种作物进行土壤速效养料化学简捷分析法研究,通过对5种作物的速效磷、速效钾化学分析,发现油菜和小麦对磷肥最为灵敏。同年,广西农事试验场采用石灰、骨粉等进行堆肥试验,结果肥效显著提高。1940年,广西农事试验场从国内外收集到试验用的豆类、禾本科、十字花科等48属90种作物种子,进行牧草绿肥作物栽种试验,发现在禾本科牧草中,红谷草、苏丹草、长叶草等生长最佳。[27]42-431941年,广西农事试验场进行油桐肥料试验,测定各种天然肥料对于油桐生长结实之关系,发现菜枯对油桐生长高度增加率最高,桐枯对干茎增加率最显著。是年,广西农事试验场还进行了简易骨粉制造法试验研究,采用浸渍法自制骨肥,取得了良好效果。[27]100
此外,高校及各区农场也积极参与肥料试验研究。1943年,广西大学农学院研究员陈珍开展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对草莓生长影响的试验,通过对桐麸、人粪尿、堆肥、草灰、骨粉、硫酸铔等6种肥料分别进行测试,得出人粪尿对于草莓的生长结果与品质最佳。同年,广西第一区区农场也开展了主要绿肥施用三要素及石灰试验,发现栽培绿肥不可缺乏钾肥,磷肥次之。[28]15-16
战时广西肥料试验研究大多以传统有机肥为主,极少涉及人工化肥,其中对骨肥的研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同时还有堆肥、绿肥、人粪尿的试验研究。这些研究基本着眼于当时广西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纵观整个抗战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各项资源都集中于抗战,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是相当有限的,再加上日寇入侵造成的破坏,使广西肥料增给几经中断,最终影响肥料增给的实施效果。然而,省府的艰难推动仍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上文提到的,到1943年,全省冬季种植绿肥达30万亩,改变了战前广西农民不注重冬种的习惯;制作堆肥达11000万公斤,使堆肥在全省得到广泛使用;筹建了柳州、桂林等骨粉厂,推广骨粉达8000担,提高了民众对骨粉磷肥重要性的认识等。这些无疑为战时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肥料增给实施的力度小、范围窄、效果不够显著,特别是在偏远的市县肥料增给的影响微乎其微,远不能满足战时对粮食增产的迫切需要。
三、战时广西肥料增给政策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战争影响
战争破坏是广西肥料增给政策实施的最大制约因素。特别是1939年和1944年日寇两次侵桂,给广西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肥料损失十分严重(如表2所示),肥料增给被迫中断。日寇的入侵导致广西公私营骨粉厂的建筑全部被毁,尤其是柳州骨粉厂,两度遭日寇轰炸,损毁十分严重,骨粉推广完全停止。
表2 战时广西省肥料损失统计表(价格按1937年物价计)
(二)资金短缺
经费不足是肥料增给实施过程中一直面临的严重问题。如前所述,大多数年份,省府用于肥料推广的经费只有区区几千元,可谓杯水车薪。1940年,省府将提倡栽培冬季作物的经费预算约为4100元,[17]48-49提倡夏季绿肥作物的经费预算为3830~5970元,[29]79-80两项合计,仅为万余元。按当时全省99县计,平均每县仅为100元左右,扣除通货膨胀,实际经费所剩无几。同时,建造堆肥场舍、购买骨粉和绿肥种子等均需要不少的费用,虽然政府推行农贷,但是一般只有合作社社员或农会会员才有资格借贷,大部分农民因手头无资金,无力参与肥料的推广。此外,肥料昂贵的价格也使农民望而却步。1941年投产的西南骨粉厂,生产的骨粉价格高出当时花生麸价格的四成之多,因此即便薄利销售,仍难以推广。[23]19
(三)机构配合不畅,工作脱离实际
桂省当局的农业机构虽然比较完善,但人员过于庞杂,各自为政,行政效率低下。对此,陈雄曾指出某些“行政人员漠视增产工作,漠视农林建设”,“行政与技术机关沟通不畅、脱节”以及“计划不适合实际情形”存在“肥料问题不适合于环境”,导致“工作展不开”、“统计不确实”等。[30]1至于肥料贷款,则常发生农技人员、合作指导员、放款员三者工作步调不协调的情况,有时竟或发生摩擦,由此延误推广事业。[31]4实际上,机构配合不畅,各自为政是抗战时期整个国民政府农业部门普遍存在的通病。
(四)技术人才紧缺
抗战爆发后不久,外省大量的农林技术人员为躲避战乱,集聚广西,广西各级人员曾一度兴盛,仅大学毕业生就达三百余人。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物价飞涨,他们的生活难以维继,兼之主管者是非无定,赏罚不明,“且常有调赴各乡办理征工、捉烟民、购军米等工作,奔走无宁日”[31]4,“更减低了他们工作的兴趣和杜绝了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陆续的改业的改业,辞职的辞职,相率离职他去。三十一年而后,此种现象,尤为显著”。[32]3据广西建设厅长阐宗骅统计,1943年全省需技正45人、技士289人,技佐464人、助理员62人、各县辅导员417人,合计1277人。而现实仅有技正30人、技士151人、技佐和助理员325人,外加兽医、垦殖、水利等人员,合计共850人,不到所需人员的三分之二。[24]1由于人才的奇缺,肥料增给的推广面难以铺开,效果不切实也就不足为奇。
此外,各类自然灾害、饥荒等也不程度阻碍了肥料增给政策的实施,而实施时间的短暂,也导致推广难以全面铺开,效果十分有限。
五、结语
抗战时期,桂省政府以肥料增给来实现粮食增产,在动荡的环境下艰难前行,在肥源拓展、磷肥制造、肥料试验研究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实施效果被严重制约,使之对战时粮食增产的作用十分有限。然而,结合当时条件和当今农业发展的特点来看,抗战时期广西肥料增给的实施意义仍然是十分明显的:
其一,在战火不断、外受封锁、外来肥料供应基本中断的情况下,肥料增给政策的实施无疑是一场“新的突围”,为粮食增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其中最显著的成效是:政府通过强力推行冬种,改变了战前农民不注重冬种的习惯;通过大力推广堆肥,使堆肥在全省得到广泛使用;通过筹建骨粉厂和推广骨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对磷肥重要性的认识。虽然无法从战时起伏不定的粮食产量来考察该项政策对广西粮食增产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但在粮食供应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其实施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且对粮食增产的确具有促进作用。
其二,战时桂省当局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精髓,多渠道拓展肥源,大力提倡有机肥,发展有机农业,这对过渡施用化学肥料以致造成土壤破坏、环境污染等系列农业问题,进而倡导化肥的合理施用和有机肥的理性回归的今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在当下我国某些地方,政府以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多种绿肥,以此来保护地力,减少对化肥的过度依赖,这无疑与战时广西政府提倡绿肥的做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三,战时桂省当局积极开展肥料试验研究,在多项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构成了建国后广西肥料试验研究的历史基础,这也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 余涛.抗战时期广西粮食增产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121-124.
[2] 黄祐,覃丽红.民国时期新桂系解决广西"三农"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9):122-126.
[3] 潘桂仙.抗战时期广西农事试验对近代农业的贡献[J].柳州师专学报,2009,24(5):62-65.
[4] 陈炜,侯宣杰.抗日战争时期广西农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J].广西地方志,2005,(4):32-37.
[5] 钟良.推行自给政策中不容忽视之肥料问题[J].西大农讯,1937,(2).
[6] 吴汝柏.粮食管理与广西粮食行政[J].建设研究,1941.
[7] 陈雄.改进本省农业设施注意之点[J].广西农业通讯,1942,(1).
[8] 佚名.农业消息“广西省政府纪念周上陈厅长报告建设施政”[J].广西农业,1941,(5):425.
[9] 陈大宁.本省农林设施经过之检讨[J].广西农业通讯,1940,(2):5-6.
[10] 佚名.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肥料系三十年工作报告[J].农报,1940,(31-33):283.
[11] 广西省十年建设编撰委员会.桂政纪实(经济篇)[M].桂林:广西省十年建设编撰委员会,1946.
[12] 广西省农林局.广西省民国二十九年提倡夏季绿肥作物实施办法[J].广西农业通讯,1940,(2).
[13] 广西省政府农业管理处.三十年度本省农业施政概况报告[J].广西农业通讯,1942,(1).
[14] 广西省农林局.广西省二十九年度提倡栽培冬季作物实施办法[J].广西农业通讯,1940,1(2).
[15] 廖振钧.广西农业科学技术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16] 广西省农林局.广西省提倡堆肥办法纲要[J].广西农业通讯,1940,(2).
[17] 广西省农林局.广西省民国二十九年度提倡堆肥实施办法[J].广西农业通讯,1940,(2).
[18] 广西省农林局.广西省三十一年度肥料增给实施办法[J].广西农业通讯,1942,(2).
[19] 佚名.骨粉[J].广西农业通讯,1942,(7-8).
[20] 佚名.农业消息“省府在柳筹设骨粉厂”[J].广西农业,1941,(5).
[21] 佚名.记广西蒸制骨粉厂[J].实业之友,1944,(10).
[22] 佚名.四联总处秘书处.工商调查通讯第236号[M].1943.
[23] 顾雨仓.西南骨粉厂近况[J].广西农业通讯,1942,(3).
[24] 广西省农林局.广西省三十一年度推广骨粉实施办法[J].广西农业通讯,1942,(2).
[25] 马保之,黄继芳.广西之粮食增产[J].农业推广通讯,1944,(11).
[26] 佚名.农业消息“充实广西省磷质肥料限制兽骨出口”[J].广西农业,1941,(6).
[27] 广西农事试验场三十年度工作报告(报告第七号)[R].柳州:广西农事试验场,1943.
[28] 佚名.广西第一区区农场概况[J].广西农业通讯,1943,(4-5).
[29] 广西省农林局.广西省提倡夏季绿肥作物办法纲要[J].广西农业通讯,1940,(2).
[30] 顾文斐.迁江等五县麦作肥料推广督导经过与感想[J].广西农业,1940,(4).
[31] 莫甘霖.促进广西农业建设之我见[J].广西建设,1942,(2).
[32] 阐宗骅.广西省农业建设[J].中农月刊,1943,(4).
(责任编辑 王 珑)
The Increase of Fertilizer Provision in Guangxi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Liao B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ety,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23500,China)
In the middle and lat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in order to increase grain production and support the war,the government of Guangxi Province had launched a grain increase production campaign.In this movement,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had taken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advocating green manure,developing compost,extending bone meal and carrying out fertilizer research and so on,which ha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and played a positive role for wartime food production.At the same time,due to the war,capital,talent and other factors,but also restricted its implementation effect.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the government of Gui province,through increasing of fertilizer,vigorously promoting organic fertilizer and developing organic agriculture,which still has som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pres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Guangxi;the increase of fertilizer provision;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K265
A
2095-2082(2017)03-0075-08
2017-01-04
廖 兵(1983—),男,广西桂林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