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竞争力影响实证研究
——基于制造业面板模型
2017-07-21郑振雄周明龙
郑振雄,周明龙
(1.2.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竞争力影响实证研究
——基于制造业面板模型
郑振雄1,周明龙2
(1.2.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利用我国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整体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并针对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做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抑制了制造业整体的出口竞争力。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却有正向的影响,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不显著。
劳动力成本;出口竞争力;制造业;面板模型
一、导言
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引起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方面有可能引起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抑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倒逼各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对不同行业的出口竞争力而言,劳动力成本上升造成的影响并不确定。因此,有必要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确切的结论。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劳动力成本的研究多以分析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对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影响为主。原小能和唐成伟认为劳动力成本和交易成本会从不同方向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1]任志成和戴翔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可以“倒逼”劳动密集型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2]有的学者从劳动生产率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可以通过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来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以维持和壮大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3,4]一些文献从相关角度探讨了制造业分行业的出口竞争力:Marc Fetscherin和Rajesh K.Pillania利用RCA指数分析2001—2005年间印度97个不同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发现行业内的专业化分工对于出口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的支配作用。[5]一些学者从FDI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方面研究分析其对我国出口行业的影响,[6,7]实证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总体出口竞争力和各类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影响。[8]宋玉华和江振林将中国的出口行业划分为11大类,研究影响中国行业出口竞争力的主要经济因素。[9]可以看出,现有文献或是笼统地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或是围绕FDI、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等角度,探讨其对制造业整体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目前还少有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对我国制造业行业的整体影响,并探讨其对制造业不同素密集型行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的文献。因此,本文试图填补已有研究的不足。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原因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人均预期寿命延长,我国人口结构总体上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如图1所示,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11年起开始逐年下降,加之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和老龄化进程加快,其降幅有逐年扩大趋势。如图2所示,我国0~14岁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1982年的33.6%下降到2014年16.5%,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则由1982年的4.9%上升到2014年10.1%。a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已逐步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的“少子老龄化”阶段。
图1 我国人口变动特征
图2 我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
人口结构变化引起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受少子化和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未来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数将持续低于步入老龄化的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引起劳动力市场短缺。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抑制。身体素质是劳动者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呈快速上升趋势,劳动力内部老化现象也愈加明显,这从总体上抑制了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此外,工资上涨压力增大。其一,根据一般的劳动力供求法则,在经济发展所需求的劳动力一定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速度减慢或下降时,必将引起劳动力市场短缺,抬升劳动力市场成本,促使工资上涨;其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意味着非农产业必须提高工资水平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其三,教育的普及和受重视促使劳动力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将引起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不断增加。如图3所示,1996—2014年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无论是名义值还是实际值都呈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b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特别是近5年来,其曲线斜率越来越大,充分表明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显著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图3 城镇单位制造业平均工资
三、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对企业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种效应。一是成本增加效应。工资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出口产品生产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产品出口供给。工资与出口之间存在着双重效应,一方面,工资的提高意味着产品出口成本的增加,对出口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工资的提高有可能会伴随着高素质人才的流入,对出口企业产生正面效应。二是技术进步效应。在国际竞争中,生产效率的竞争尤其重要,面对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压力,企业只能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或劳动生产率来维持利润水平。商品的价格受市场的供求决定,冒然涨价非明智之举,因此企业可能的选择就是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优秀人才的引进以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两者效应之间的大小则反映出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作用关系。如果成本增加效应大,即工资水平的增速快于劳动生产率,那么工资水平的高增长将削弱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反之,如果技术进步效应大,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速超过工资水平的增速,则因工资水平的上涨导致产品价格的上升将会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抵消,甚至可以使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提高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图4显示了2003—2014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制造业平均工资的增速对比。c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从业人员”,2012—201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速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获取;其他所需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国民生产总值与城镇单位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经过CPI指数平减。2011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平均工资增速开始超过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速。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正面临着成本增加效应大于技术进步效应的困境。这有可能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优势减弱,降低制造业整体行业的出口竞争力。
图4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增长率对比
四、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实证分析
受人口结构变化影响,我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是确定的事实。随着制造业平均工资增速超过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上涨,有可能不利于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为了进一步确定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通过构建制造业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部分取决于生产成本,其中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有待检验。同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还受其他因素的作用。因此,构建以下计量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TC代表贸易竞争力,主要解释变量LC代表劳动力成本,Z代表一组影响出口竞争力的控制变量。采用常见的多元线性回归形式,可得计量经济模型:
(二)数据的选取和变量说明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2003—2014年经过整合后形成的我国制造业23个主要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被解释变量TC
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作为衡量行业出口竞争力强弱的有效工具,其基本公式为:
2.解释变量的说明
(1)劳动力成本(LC)。以制造业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表示劳动力成本,并用CPI指数将其平减为实际值。
(2)行业资产规模(CS)。行业间资产规模的差距,会造成不同行业间资金实力的差距,因而会对行业制成品的技术水平、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等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出口竞争力。以规模以上制造业分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为行业资产规模的有效替代变量。其中2013年和2014年的固定资产净值统计年鉴没有给出,按趋势法推算,并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其平减为实际值(设2002年的值为100)。
(3)技术创新(RD)。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要素成本的下降、产品质量的改善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创新可以增强产品的相对价格优势,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以制造业分行业的R&D科技人员比重来表示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其表达式为:R&D科技人员比重=分行业R&D人员/整个制造业行业R&D从业人员。
(4)外商直接投资(FDI)。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能够帮助东道国弥补资金缺口,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实现规模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产生外溢效应,推动东道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以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以制造业分行业外商和港澳台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与整个制造业行业固定资产净值的比值,即外商直接投资占比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的程度。其中2013年和2014年的固定资产净值统计年鉴没有给出,按趋势法推算。
(三)实证分析
面板模型根据截距项个体影响的不同,一般可分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情况。利用Eviews7.2软件对面板模型应采取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进行Hausman检验,其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制造业分行业
续表:
从表1可知,对比模型(1)固定效应和模型(2)随机效应,豪斯曼检验不拒绝“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回归参数不存在系统偏差”。因此,选用随机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更为有效。由于R&D科技人员比重RD和外商直接投资占比FDI对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剔除不显著的技术创新和外商直接投资两个变量。采用模型(3)随机效应进一步回归,结果显示:
1.劳动力成本对我国制造业23个分行业的整体出口竞争力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影响。制造业23个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每增加1个单位(1万元),贸易竞争力指数将下降0.0323。这表明,现阶段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确实对制造业整体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存在抑制作用。
2.行业资产规模对我国制造业23个分行业总体出口竞争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制造业23个分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每增加1个单位(1亿元),贸易竞争力指数会有所提升,但影响比较微弱。这说明,随着企业资产的投入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生产的规模经济越明显,就越有资源和能力走出国门,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在全球市场中进行生产与销售,以此推动制造业整体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四)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进一步分析
由于制造业各出口行业本身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研究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制造业主要分行业整体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同时,有必要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差异,为制造业整体行业发展指明方向,为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提出更切合实际的建议。
将上述所整合归类的23个制造业分行业,依据生产要素分类法再次分别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行业划分,[11]并依次对三大行业分别进行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剔除不显著的解释变量,最终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制造业分要素密集型行业
回归结果显示:
1.劳动力成本、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影响。劳动力成本每增加1个单位(1万元),出口竞争力下降0.0423;外商直接投资占比增加1个百分点,出口竞争力下降0.203966。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竞争力的作用与理论上存在相反的影响,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的外溢效果并不明显。
2.劳动力成本、技术创新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劳动力成本每增加1个单位(1万元),出口竞争力上升0.0375;R&D科技人员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出口竞争力上升0.06562。可见,劳动力成本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竞争力有着负向的影响。此外,技术创新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结构的优化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促使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使得技术进步效应作用大于成本增加效应。这也间接说明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平均工资的上涨实则是劳动力生产率提高的反映,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反而促进了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3.行业资产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影响。行业资产规模每增加1个单位(1亿元),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竞争力上升将有所提升,不过影响比较微弱;外商直接投资比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出口竞争力上升0.044814。可见,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相比,我国技术密集型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更需要的是国内外大量的资本资金投入,以巩固和发展壮大自身实力。
综上,由分要素密集型行业回归结果可知,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反而有着正向的影响。此外,技术创新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而对于我国竞争优势相对较弱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目前更多的是需要国内外大规模的资本资金的投入与支持。
五、结论与建议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促使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对行业出口,特别是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行业的出口有着不同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劳动力成本上升抑制了制造业整体行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从分要素密集型行业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竞争力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影响,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则无显著相关性,其中资本密集型行业出口竞争力上涨幅度将小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降速。然而,我国目前出口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长此以往,势必制约着我国制造业整体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在新形势下,维持我国制造业行业的出口竞争力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顺应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逐步调整和优化行业结构。逐步淘汰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梯度升级。二要营造良好的国内市场环境,合理引进和利用外资。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市场环境,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外商企业向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行业的投入,把握方向,合理利用。三是加大技术研发创新,加强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管理。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灵魂,而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企业需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本投入,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地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四是推动生产企业集群,发展规模经济。加快兼并重组、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和产业集群是推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发展规模经济和增强企业实力的关键所在。五是打造自主品牌优势,走产品差异化道路。树立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应,依托品牌价值获得高额利润,是企业为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保障和提高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必由之路。
[1] 原小能,唐成伟.劳动力成本、交易成本与产业结构升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33-143.
[2] 任志成,戴翔.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5,(1):48-58.
[3] 王燕武,李文溥,李晓静.基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统计研究,2011,(10):60-67.
[4] 金三林,朱贤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3,(1):42-47.
[5] Fetscherin M,Alon I,Johnson J P,et al.Export Competitiveness Patterns in Indian Industries[J].Competitiveness Review,2012,22(3):188-206.
[6] 文东伟,冼国明,马静.FDI、产业结构变迁与中国的出口竞争力[J].管理世界,2009,(4):96-107.
[7] 冯居君.人民币升值与我国出口竞争力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8] 周瑞娟.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商品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
[9] 宋玉华,江振林.行业标准与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基于中国11大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1):10-17.
[10] 郑振雄,刘艳彬.要素价格扭曲的R&D支出效应实证分析——基于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J].社会科学家,2013,(7):63-66.
[11] 周申.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劳动需求弹性影响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6,(2):31-40.
(责任编辑 王 珑)
A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Labor Costs Increase on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nufacturing Panel Data
ZHENG Zhen-xiong,1ZHOU Ming-long2
(1.2.College of Economic and Trade,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With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structure,labor costs keeps rising.The paper empirical tests the overall impact of labor costs rise on manufacturing export competitiveness.It also probes into its impact on different factor-intensive industries with panel date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increase of labor costs has restrained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overall manufacturing industry.Seeing from factor-intensive industries,the increase of labor costs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influence for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and positive influence for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whil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for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labor cost;competitiveness of export;manufacturing industry;panel data
F746.12
A
2095-2082(2017)03-0006-08
2017-02-28
2016年度福建江夏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2016A004)
1.郑振雄(1981—),男,福建莆田人,福建江夏学院经贸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2.周明龙(1994—),男,福建福清人,福建江夏学院经贸学院2012级经济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