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传递爱心和情感的暖流
2017-07-19覃彦华
覃彦华
摘 要:本文重点在于简明阐述音乐与德育教学的之间的关系,音乐自古以来就具有强大的道德品质教育功能,本文將从音乐的情感体验入手,结合教学实例,阐明音乐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情感体验 德育教学 亲情 心灵的语言 音乐的感化力量
早在两三千年前,在中国就形成了人类最早的音乐教育传统,并产生了杰出的思想家、音乐教育家——孔子,作为教育工作者,孔子是我们的先祖,那个时候他就知道音乐教化人的力量,在今天,我们更不能忽略音乐在德育教学中的力量。
一、心灵的语言
音乐以它神奇的魅力拥有了叩开心灵之门的特殊功能,有了音乐,一切的沟通都变得简单。下面的两个真实的故事,就足以证明。
一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一对老夫妻,这是一个令我感到震撼和感动画面:丈夫患有脑中风,妻子正搀扶着他在路上慢慢走,做康复训练。丈夫的病实在有点重,半边身体都没办法动弹了,他面无表情,口水还时不时地往下滴。他的妻子身材比较矮小,扶着丈夫相当吃力。他们行走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要是没有旁边轮椅的辅助,他们肯定没有办法在路上这么蹒跚前行。但妻子的表情很坦然,只见她微笑地跟着丈夫的步子,另一只手上拿着一本厚厚的歌谱,享受地哼唱着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还时不时地把脸转向丈夫,此时丈夫居然也用他独特的表情回应着妻子,虽然没有笑容,脸部肌肉的抽动表明了他很喜欢妻子的歌声。再注意看他的另一只能动的手居然在打着节拍,看到这一切我的眼眶热了,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一个触动心弦的画面。
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她自己是个病人,股骨头坏死令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最严重的时候她连上厕所蹲便池都非常艰难,但是她还是毅然扛起了照顾瘫痪母亲的责任,她每次给她妈妈洗澡都一边洗一边唱歌给她听。她说:“你看,我妈妈一听到我唱歌就高兴。”其实,在别人看来,她妈妈永远是那副表情:歪歪的头,张开的嘴,时不时滴下口水来,高不高兴旁人真的看不出来,但是她坚信她妈妈听歌的时候心情是愉悦的。
第一个音乐故事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情、亲情,什么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这对老夫妻无疑都是音乐爱好者,当丈夫疾病来临的时候,劳累的妻子用音乐代替了本该有的絮叨和埋怨,当他们再也不能用语言来沟通的时候,就只剩下音乐成为了他们的共同语言。此时,他们是用心灵在进行彼此的沟通。
第二个故事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孝”字,这个可敬可爱的女儿的歌声是何等动听啊,她的歌声不仅是唱给妈妈听的,还唱给自己听,好让自己并不强壮的身体和妈妈一起慢慢恢复,让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在妈妈的左右。我深深地相信,她的妈妈正用心在倾听她的歌声。
我把这两个故事带到了我的课堂上,这一节课的内容就是这两个故事以及两首歌曲:阿鲁阿卓的《相濡以沫》、张强的《烛光里的妈妈》,这节课上得不错,孩子们还说出了两首很好听的新歌:筷子兄弟的《父亲》、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在歌曲的渲染下,学生们被这两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感动了,这些动情的歌曲敲打着孩子们纯洁善良的心。有的孩子说,他们的爷爷奶奶就是这样的,有的孩子说他们的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以后要懂事点,不要再让父母担心……后来《父亲》这首歌在校园里火了,学校的合唱比赛里有它,文艺汇演里有它,学生会的同学录下了一个学生在演出时的录音放进学校广播里播放,校园里满满的都是爱……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爱”这个字的表达是比较含蓄的,尤其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彼此之间明明就爱得很深,就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个时候音乐就显得很强大了,它让这个“爱”字表达得是如此自然和酣畅淋漓。
二、音乐的感化力量
我的老校长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他乘坐火车的途中,拥挤的车上有几个人因为身体碰撞,一场斗殴一触即发。这时从车厢里传来了一阵悠扬的侗笛声,所有的嘈杂声被这个具有魔力的声音震慑住了,骚动渐渐停了下来,大家都竖起耳朵去寻找那天籁之声,找着找着,吵闹的人群平息了刚才的冲动,因为他们都想要安静下来去寻找那个美妙的声音:原来这是一个刚去参加完乐器比赛搭火车回家的孩子,他闲着无聊,就吹起了他家乡的音乐。他没有想到自己的音乐,居然平息了一场纷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音乐是一种温柔的力量,以柔克刚。那个吹响侗笛的小男孩就是一个天使,他用他的笛声瞬间柔化冰冷、冲动的心。避免了一场有可能大面积伤及无辜的恶性事件。
这就是音乐的魔力,它能够跨越一切障碍,它拥有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的能量,它的魔力真是妙不可言!这么有魅力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啊!
作为音乐教师,音乐的感化作用我在理论上当然不陌生,但是使我真正体会到这一个功能的还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有一次,一个孩子在课堂上公然挑衅我,我当时并没有生气,我就想,不跟孩子一般见识,我也就开玩笑地回敬了他,哪知道他是个开不了玩笑的主,当场就翻脸了。看他当时的状态,恨不得一口把我吞了,我心里想,等会儿下课再慢慢和他探讨一下怎么开玩笑的问题,下课以后,我把还在生气的学生带到办公室。当时我的电脑里正在放着我备课用的几首温情的歌曲,因为声音不大我也就没关,大概是歌曲的缘故,我跟他说话时,语气跟着音乐一起变得比较柔和了,他的语气和态度在美妙音乐的伴奏下变了,由狂风暴雨变成了和风细雨,跟课堂上的他判若两人,再和他往下聊了一节课,他说他其实也不想这样,就是忍不住,其实他对老师是没有什么恶意的。后来,跟班主任沟通,原来他家里有一个性格暴躁的父亲以及一个柔弱的母亲,在家里经常目睹妈妈受到伤害,他的脾气也就变得很坏了。我理解了。之后反思,大概就是那些不经意的音乐柔化了孩子的硬脾气。真好。
这就是音乐的魔力,它能够跨越一切障碍,它拥有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的能量,它的魔力真是妙不可言!这么有魅力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啊!
三、音乐,诠释大爱无疆
既然音乐如此有力量,我就应该更好地运用。有一节课我一直在考虑着怎么才能够上好,现在心里好像有底了,我要上的内容是七年级的两首作品《你是这样的人》和《辛德勒名单电影配乐》的欣赏,我想通过对两首乐曲的深入欣赏,引导孩子们对人间大爱的理解。《你是这样的人》这是歌颂周恩来总理的作品,对于孩子们倒不算太难理解,《辛德勒名单电影配乐》这首曲子对于初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有难度了,这首乐曲的时代背景非常复杂,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犹太民族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显得过于沉重和艰深。既然如此,我就想着层层深入,从“家庭小爱”步步深入到“人间大爱”,告诉孩子们,我们不但要有“家庭小爱”,更要有“人间大爱”。
苦难、战争、敬爱的周总理、犹太人的恩人辛德勒先生等等这些故事和人物虽然离孩子们很远,但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厚重的情感却引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共鸣:课堂上,孩子们都静静地聆听,作品《你是这样的人》使孩子们懂得了周总理并不仅像他们在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里认识的爱民如子的总理,他更是我们苦难中国的中流砥柱、钢铁脊梁。作品《辛德勒名单电影配乐》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纳粹的罪恶、犹太民族的苦难和辛德勒先生救赎的伟大意义。
想来其实课本里的很多看似阳春白雪的、所谓高大上的内容,因为作品里充满了“情”和“爱”,所以是可以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的。从这些音乐中,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怎么去欣赏音乐,更学会了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了解世界,知道什么才是“大爱”。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媒体上有一种言论说国人的信仰在一天天缺失,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们,他们的内心世界已经不再单纯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被社会污染和扭曲了,在他们心里什么孔孟之道,什么传统美德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模糊了,可我却不敢轻易苟同,因为大部分孩子无论是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后,他们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都是积极的,我想大概是孩子们对一些传统东西有不同的解读方式罢了。如果说现在要我们重温传统美德,重读孔孟、《三字经》,我想音乐的力量在这个时候应该会有作用,我也可以运用我所理解的音乐力量来和孩子们一起重拾经典的中华文明,唤起大家心中最朴素的信仰,让大家的心里永远充满温暖的阳光,让美好的音乐根植每个人的心中,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音乐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