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初探

2017-07-19唐占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新课标

唐占红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主要包含了小学生的各种日常生活,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对其整个人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该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效,促进小学生逐渐健康成长。本文基于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现状,探究了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供广大教师参考交流,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有效教学 新课标 策略

在以前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非常封闭和静止,小学生提不起学习热情,教学效率不容乐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以及核心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渗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突破落后模式的束缚,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拓宽学生的眼界,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习惯。

一、践行新课标理念,密切师生感情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与教师不断交流、探究、互动中,不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朋友身份,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应耐心地引导其解决,如果发现学生的优点,应不吝惜言辞对其公开赞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认可和赞赏。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愿意将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对课程的真实掌握情况讲出来,教师只有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在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容易对新事物有快速的认识,更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充分重视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作用,并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高效课堂的开展做好准备。

二、加强认识,联合学校与家长共同参与

一个人的品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个人最开始接触的都是家庭教育,这是一个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应该得到学生家长的理性呵护与教育。

三、设置多层次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设置教学方案的科学依据,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有效标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准备把握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并且应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知识基础,设置多层次的教學目标,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原则下,逐步实现各教学目标。为了颠覆传统上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活动中,应该以教材内容为核心,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他们深度参与,在课堂中逐步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以正确的态度对教学内容有所感悟,最终大幅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

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不高。所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该借助多种教学形式,将教材知识以更加鲜活有趣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他们自愿学习、乐于学习。比如教师在讲“尊老爱幼”的有关主题时,可以借助图片、视频、故事、小品、话剧等形式,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亲身体验等方式进行深度认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仔细揣摩教材内容,分角色将故事内容表演出来,演完之后,教师再以记者的身份对参与表演的学生进行采访,让他们讲一讲对角色的认识,对该主题的看法,并邀请其他同学对小演员的表演及感悟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做总结。在这样有趣的演出中,学生乐于参与教材内容,并以自身体验发表看法,这就使得学生对该主题从眼、耳、口、心等感官上有了全面的深刻认识,最终将感受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质。

五、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在切身体验中培育品德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再精彩的讲述都不及亲身体验来得真切,空洞的说教很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在日常教学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应重视实践教学的意义,可依据当前的教学内容,积极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堂搬到教室之外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在讲授“环境保护”的话题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公园、社区、街道等公共场所,去亲眼观察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环境保护上的实际行为,要求学生发现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小组交流探究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从自身做起去有效保护环境,最终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保护环境的方法,进而将正确观念与行为方式践行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

六、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小学生有着非常重大的启蒙教育意义,引导着他们逐渐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放眼全局,主动与学生建立紧密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共同培养合格的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阙瑞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4(18):11-12.

[2]陈学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4(5):20-21.

[3]毛爱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2015(2):19-20.

[4]佟和平.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J].才智,2016,9:33-34.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