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您好!
2017-07-19彭元正
雄安新区,您好!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经过这一段时间媒体和大众的“炒作”及“喧闹”,好像正在恢复往日的平静。笔者也在平静之余,思考着不平静的问题。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其定位“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这两句话留给人们思考的空间很大、很大。
从历史上看,雄县、容城以及安新三县,是很有故事的。比如安新县古城安州的“陈氏三进士”和容城县的“容城三贤”在历史上留下诸多美谈;雄县是当年的军事要地,曾抵挡住外族的千军万马。
而最动听的故事,笔者认为要说白洋淀的故事好听。
北宋时期,六宅使何承矩在白洋淀一带筑堤贮水,引水灌溉建立屯田防线。北宋名将杨延昭曾在此屯兵抵御辽军。到了明代,白洋淀一带十年九涝,史籍上常见白洋淀灾情的记载:“明成化十四年四月,安州、新安大水,城几陷”;“明万历二十七年秋,大水浸城,新安城门壅土为障,四境尺地无余”,可以说,白洋淀当时的水灾给老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明清两朝皇帝都比较重视白洋淀的治理。到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尤为重视。康熙五年(1666年),开始兴修白洋淀地区的水利治理工程,先后若干次发帑筑堤。这项庞大的水利工程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据资料记载:乾隆时的直隶总督高斌协同中央派来的大员一起研究出了利用河道引导洪水的方案,利用河渠旧迹施工,将唐河引入府河,从保定府新闸到安州膳马庙修建六座闸口。这样,既解决了泄水问题,又开辟了新的航道。此后,保定南关舟船云集,清经府河,穿越白洋淀,直达天津,从而津保之间往返通航两百年,对城乡贸易、物资交流、经济繁荣起到了很大作用。
另有资料记载,康熙皇帝在当年为了治理白洋淀,先后围绕白洋淀兴建了四座行宫(郭里口行宫、端村行宫、圈头行宫和赵北口行宫)。“这些行宫兴建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了皇帝在这里举行水上围猎(俗称“水围”)活动,其二则是为了白洋淀河工驻跸之用。”虽然四座行宫如今已经荡然无存,不过昔日这四座在白洋淀旁兴建起的“水上风景”还是颇有一番风景。在赵北口行宫旁南北长约七里的长堤上,曾有十二座样式不同的桥梁,作为长堤之间的联络。盛夏时节若从堤坝西边的湖面乘船而来,远远望去,一片雾霭之中堤坝桥梁隐约可见,加上楼台亭榭的点缀,此种风情可以和杭州西湖的苏堤六桥相媲美。
提到白洋淀,不得不提到苇席,它是白洋淀的特产,唐宋时即作为贡品上缴朝廷。周末笔者随朋友来这里转转,看到的苇席还是比比皆是。据一位老乡介绍说,白洋淀苇席,自明清以来盛产于安州、老河头一带,“家家以织席为生”,其贸易遍及“直隶及于关东口北”。到了民国时期,苇席的种类、规格、式样非常繁多。当时以安州的州席、关城的“花边席”和边村、垒头的“小边席”最为出名。
白洋淀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很多且又很好听的故事,把白洋淀打扮得就像个楚楚动人的小姑娘,一直吸引着人们爱慕青睐的目光。现在看来,假如没有白洋淀,假如没有围绕着白洋淀而生发出来的一串串故事,国家就一定不会在这里设立雄安新区的。
诚然,我们一定还要看到设立雄安新区绝对与北京有着彼此心照不宣的联系。一是这三个县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与北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二是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以及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敏感地区;三是可以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现在“家住”北京一些央企纷纷表示要在雄安新区“建功立业”,有些北京的高校也纷纷表达要在雄安新区建立分校的愿望,甚至不排除一些久在北京的企事业单位不情愿地搬到雄安新区安家落户。可以预见未来的雄安新区,一定会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面对这一块等待开垦装扮的特别处女地,你一定会从心底里呼喊:雄安新区,您好!雄安新区,又是一个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