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会改变容城服装业吗?
2017-04-05墨影
“雄安新区”会改变容城服装业吗?
微信热点
4月1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通知,雄安新区被形容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设立前,地区产业发展经历了草莽生长、品牌塑造、淘汰转型三大发展阶段,容城已深耕服装产业30余年。雄安新区设立后,容城的服装产业能否迎来新机遇?
现状“全城造衣”的县城
“最初是百万老板闯市场,无数人跑到北京、天津等区域去销售夹克、西装等服装,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河北津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薛新建说。尽管通过这种模式赚到第一桶金,但这一阶段的容城服装产业,仍处于草莽生长阶段,“工厂没有发展规划,什么都做。秋天做秋衣,夏天做短袖,冬天做羽绒服,完全是看天吃饭。”
这一阶段在1992年被打破。容城人发现外界对服装的需求不再仅停留在价格,而是更多地追求服装品牌。于是,当地工厂逐渐针对自己的设备,以及发展理念重新定位,打造起自己的品牌和制衣项目来。
容城服装行业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来自2004年。越来越多的服装厂发现,自己所生产的服装“卖不动”了。究其原因,服装市场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提升,对产品设计研发、品质把控越来越高。但曾经对品质的忽略,导致容城众多企业生产设备落后。
如今服装产业已然成为容城支柱产业。资料显示,2015年全县共有服装企业920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2家,服装加工户2000余家。据业内人士介绍称,如今从事服装行业的本地人约有六七万人。
瓶颈为留人才,要付两三倍薪水
“全城造衣”的背景下,容城的服装产业产值也突飞猛进。容城县政府网公布的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在2016年,服装业完成产值256亿元,比2011年增长57.9%,年均增长9.6%。
不过,对服装产业的过度依赖,也让容城出现产业发展不均的局面。此外,难以吸纳优质人才,也是容城服装产业所遇到的瓶颈。早在2008年,容城服装产业逐渐出现“人才流失”的尴尬现象。为了留住人才,包括津海在内的众多容城服装工厂只能开出高薪水,甚至工资不断上涨。
容城服装厂所遇到的人才瓶颈,不仅仅是基础车间工人的流失,更在于地理位置造成高端人才的空缺。
专业人才的缺失,也导致了容城多家服装厂无法研发出更时尚的服饰,不得不以贴牌成为企业发展出路。据了解,如今津海服装每年主要客户里,60%占比是给诸如H&M、ZARA等海外品牌做贴牌生产,另外40%则是以生产销售职业装以及行业制服为主。“新区的成立,相信会对服装产业进行一次洗牌。”上述行业人士认为,品牌知名度不够的服装企业,很可能会被逐步淘汰。
发展从创意设计不强到打造“超级衣橱”
长期创意设计能力不强、产品文化底蕴欠缺等问题,让容城众多服装厂家缺乏自主产权,在“走出去”趋势下格外无力。“北方服装名城”该如何寻求突围?
事实上,如今包括津海集团在内的容城多家服装厂商,正在努力尝试和外地企业进行合作的模式。容城县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曾提出,要强化与京津高校院所合作,发挥智力支撑作用,吸引高端科技、人才资源,加强与服装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横向联系,打造京津冀服装产业联盟发展平台和创新平台。同时,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力促北京服装学院保定分院在容城落地。
“新区的成立,必然将会吸引大批人才。届时相信往日人才难求的尴尬局面不再出现。”当地一位服装资深人士向记者解释,“但如果企业没有相匹配的品牌和产品,估计也难以继续生存。”
事实上,新区的诞生给当地服装行业带来的利好远不止人才引进。包括津海在内的多家服装企业,也会得到资本、政策等方面更多的支持。而在服装产业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周边产业的带动也被写入规划。容城县的2017年工作任务中称,举办系列服装文化活动,打造特色的产业文化,重塑产业和区域形象,叫响“环渤海纺织重镇、京津冀超级衣橱”。
(来源:新京报 墨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