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南巡盛典》版刻图像的清帝南巡行宫御苑空间格局探析*
2019-01-14许浩王安康崔婧
许浩 王安康 崔婧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清代康乾时期,皇家园林的建设达到高潮,其中吸收了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的优秀传统[1]。行宫御苑是清代皇家园林的主要类型之一,其数量众多,技艺精湛,蕴涵着丰富而深邃的历史文化意蕴,在中国园林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帝王中,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出巡为世瞩目,频繁的巡视活动引起了大批行宫御苑的兴建。清代行宫依据巡行路线可分南巡行宫、东巡行宫、西巡行宫和北巡行宫,其中南巡行宫多达 40余座[2]。清两江总督高晋编撰的《南巡盛典》记录了清乾隆前4次南巡的情况,收录了描绘南巡行宫建筑与御苑的版刻图像,是描绘南巡行宫组成要素及空间布局的珍贵图像史料[3]。
目前学界对清代皇家园林的研究较多,如周维权将皇家园林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并进行了详细的案例介绍和分析[1];刘剑刚探讨了礼制空间和文学空间两种空间范式在皇家园林庭院布局和建筑时空序列组织方面的应用[4];贾珺从“宫殿”职能的角度对离宫朝寝建筑展开了研究[5]。清代行宫的相关研究也颇为丰富,不仅对行宫选址、单个行宫园林[6~9]及清代行宫特色[10~12]等进行分析,对行宫功能[13]、行宫遗址开发[14]、行宫工程技术[15]等也进行了探讨,而对清代因帝王出巡而建置的行宫则研究较少,对南巡行宫御苑的研究尤为匮乏。本文拟从《南巡盛典》行宫图像入手,分析探讨其空间格局的类型特点,从而发掘出南巡行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追求。
1 《南巡盛典》编撰背景及基本内容
康熙二十三年(1684)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间,康熙和乾隆各有6次从京师到江南的南巡。乾隆先后于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 四 十 五 年(1780)、四十九年(1784)6次南巡[3],南巡途径直隶、山东、江苏、浙江4省,往返水、陆行程约3 000 km。乾隆三十六年(1771),高晋负责编篡《南巡盛典》,记录乾隆前4次南巡情况。全书共120卷,分为恩纶、天章、蠲除、河防、海塘、记典、褒赏、名胜等篇,附有大量的木刻版画插图。其中“名胜”篇收录有著名画家上官周绘写的插图155幅。
《南巡盛典》中“名胜”篇的插图排列顺序基本依照了乾隆南巡的路线,这一排布方式可清晰反映出南巡行宫御苑的地理位置关系,及其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图像描绘了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沿途寺庙、景点、行宫。画面构图严谨,笔触细致,其中,行宫园林插图共计27幅,每幅以一处行宫御苑为主题。各幅图像均自成景域,采取较高远的视点,勾绘细腻,呈现了行宫御苑的景观面貌[16]。
2 《南巡盛典》行宫御苑规划格局
2.1 宫苑分置格局
乾隆南巡行宫建置于沿途的直隶、山东、江南、浙江4省。从《南巡盛典》插图中可以发现,陈家庄、杭州府、顺河集、钱家港、龙潭、苏州府、赵北口以及岱顶行宫中没有明显的苑林区。其中顺河集、钱家港、陈家庄和赵北口行宫为南巡途中的转换之地,分别位于江南与直隶两省。杭州府行宫和苏州府行宫在织造署的基础上扩建,位于浙江省。龙潭行宫、岱顶行宫均建于风景名胜之地,内部未设置苑林区。龙潭行宫位于江南,岱顶行宫则位于山东。
另外19处行宫为宫苑分置格局,可分为南北分置、东西分置、外宫内苑3类(表1)。
2.1.1 南北分置
涿州、万松山、西湖、太平庄及灵岩行宫的宫殿区与苑林区呈南北布局关系。涿州行宫、万松山行宫的苑林区在图中均未见水体,仅用植物、置石等园林要素来点缀空间。西湖行宫依托孤山而建,纳孤山之景于园内。太平庄行宫陈设简单,苑内设有水体,水边种植垂柳Salix babylonica等多种植物。灵岩行宫依托灵岩寺而建,宫殿区由多个建筑群组合而成,而苑林区则借园外灵岩山之景,将山体地势纳入园内。
晏子祠行宫、思贤村行宫均坐南朝北,呈前宫后苑式布局,宫殿区均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建筑轴线。古泮池行宫的苑林区位于宫殿区的南侧,为少见的后宫前苑式布局。栖霞行宫顺应栖霞山势地貌而建,苑林区位于宫殿区北侧,纳山体之景于园中。
2.1.2 东西分置
此类型行宫有紫泉行宫与高旻寺行宫。紫泉行宫的苑林区位于行宫东北侧,呈西宫东苑式布局。苑林区内有一时而蜿蜒时而开阔的水系;水上有一曲桥与木船,水、桥、船及苑内美景共同勾勒出一幅颇具意趣的画面。高旻寺行宫的苑林区位于行宫的西北侧,呈东宫西苑式布局,其水系面积较大,水中有一岛,岛上设有戏台、看戏厅以满足帝王及亲眷观戏娱乐的需求。
2.1.3 外宫内苑
此类型的行宫主要有红杏园、绛河、泉林、四贤祠、天宁寺、江宁、德州与郯子花园8处行宫,其苑林区均位于宫殿区内。红杏园、绛河、泉林与四贤祠4处行宫的苑林区面积较大,均位于入口及政务区与寝宫区之间。天宁寺、江宁、德州与郯子花园行宫的苑林区被周边回廊等建筑包围,面积较小。此类行宫的苑林区建筑与宫殿区建筑布局保持了一定的轴线延续,在平面布局上强调了整体的构图关系。
2.2 宫殿建筑布局
南巡行宫宫殿区建筑沿袭了清代皇家宫殿建筑空间的布局,规制严整,强调建筑的轴线,注重皇家“居中为尊”的礼法制度。行宫的宫殿区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布置,且强调建筑的主从配置关系,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南巡行宫的宫殿区布局一般可分为多路多进式布局与山地式布局两类。
2.2.1 多路多进式布局
此类行宫宫殿区采用了合院式布局,宫殿区严格按照封建礼法制度建置。西湖、高旻寺、郯子花园、天宁寺、江宁、德州以及大多未设置苑林区的行宫均为典型的多路多进合院式布局。西湖行宫依托圣因寺而建,背靠孤山,是典型的前宫后苑式皇家园林。宫殿区内有多路建筑,呈典型的前政后寝式空间布局(图1)。
表1 南巡行宫总体布局类型
思贤村、晏子祠和古泮池行宫的布局为多路多进合院式的变体形式,整体上较为严谨规整(图2)。思贤村行宫和晏子祠行宫的建筑布局相似,宫殿区内均有南北、东西两条建筑轴线,且寝宫区均位于入口及行政区的西侧。古泮池行宫的建筑朝向不一,入口区位于宫殿区及苑林区之间,大体上仍呈入口及政务区在南、寝宫区在北的布局。古泮池行宫的东西轴线上有大宫门、二宫门、垂花门等建筑;南北轴线上则为照房、寝殿、便殿等建筑(图3)。
2.2.2 依山因地式布局
栖霞、灵岩与岱顶行宫均依山而建,为多个建筑群组合而成,建筑组群符合清代皇家园林的礼法规制,而建筑单体则顺应地貌自由随宜的布局,追求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栖霞行宫顺山体地势而建,有两处建筑群。西侧建筑群坐东朝西,中轴线建筑为宫门和二宫门,主体建筑两侧建有偏殿。东侧建筑坐北朝南,为中、东、西三路的三进建筑(图4)。岱顶行宫也依附山体而建,行宫纳山地之景于园内,园内即可观赏秀美山色美景。蜿蜒的山路串联起多处沿轴线而建的建筑群落,它们各自成独立的单位,在功能和建筑艺术上都独具特色,其中包含了著名景点:南天门、碧霞宫、丈人峰等。
2.3 御苑空间布局
《南巡盛典》中所绘行宫的苑林区空间布局大致可分为自然式和规整式两类。自然式布局的行宫内宫殿区建筑大体上保留了宫廷建筑模式,而苑林区的建筑则主要使用了游廊、亭、桥、舫、榭等江南常见的园林建筑形式。单体建筑随局部地貌自由随宜的布局,借助道路、回廊或桥堤等使之互相联系,整体追求诗情画意的空间意境和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四贤祠、思贤村、绛河、泉林、紫泉等行宫的苑林区均属于此类布局。
图1 《西湖行宫》(《南巡盛典名胜图录》浙江篇一〇八)
图2 南巡行宫宫殿区布局
绛河行宫由园外引入蜿蜒曲折的水系,水面开合有致。邻水建筑、石矶及驳岸的布置多借鉴江南造园手法,颇具自然质朴的江南意蕴。其苑林区位于行宫中央,水中的楼阁、廊桥,水边的榭舫、厅等园林建筑散布于苑中起到点睛作用,建筑物的形态、体量各异,多依傍于水,结合假山、置石、植物等营造出疏密有度的苑林空间(图5)。
涿州、德州、江宁、高旻寺行宫等规整式布局的行宫在平面和空间上仍讲究严整构图,苑林区建筑和宫殿区建筑之间保持了轴线延续,在构图上强调彼此呼应。如高旻寺行宫依托高旻寺而建,其苑林区位于行宫西侧,占地约为行宫的一半,平面布局井然有序,湖面戏台、看戏厅等建筑组成的次轴线平行于行宫宫殿区建筑的主轴线(图6)。
图3 《古泮池行宫》(《南巡盛典名胜图录》山东篇二四)
图4 《栖霞行宫》(《南巡盛典名胜图录》江南篇八四)
图5 《绛河行宫》(《南巡盛典名胜图录》直隶篇一一)
3 南巡行宫御苑规划格局特征
3.1 地域景观资源的充分利用
南巡行宫御苑为帝王出巡而沿途短期驻跸的居所,其营建之地多于风景秀美之地,造园时结合周边的环境,追求自然野趣,较少人工之事,力求与周边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抑或利用原有的官衙府署、名人祠堂、故居或寺庙等现有资源条件来建置行宫,不仅节约时间、效率快,且方便帝王游览、拜谒,同时也能彰显行宫苑林的深厚内涵(表2)。
在南巡行宫中,西湖行宫建置时背倚孤山,面向西湖,充分利用天然的山地基础,纳山体之景于园内,借园外之景丰富行宫苑林游览的趣味与层次。
3.2 兼具规整与灵活的格局形式
南巡行宫因皇帝巡幸时间较短,驻跸时间有限,建置时以俭朴为主要要求,因此南巡行宫的空间格局一般较为紧凑。其宫殿区布局规整、层次分明,强调建筑轴线,彰显皇家威严,创造庄严肃穆、平静宁和的空间氛围,体现出行宫格局的规整性。苑林区相对于宫殿区面积较小,其格局灵活随宜,利用道路、回廊等相互联系,其建筑与宫殿区建筑之间有时也形成轴线的呼应,以追求宫殿与苑林的一体性。
灵岩行宫与栖霞行宫的建置,一方面,顺应地势布置建筑;另一方面,将山体纳入园内,使得行宫的建筑形式及组合手法丰富多彩,在规整中增添了自由活泼的意趣。
3.3 营造江南浓厚的人文意境
南巡行宫的营建借鉴了江南园林的艺术技法,将诗画的情趣融入到园林之中。在南巡行宫中,乾隆常借助楹联牌匾,通过文字来展现周围的环境。如“爱山楼”“观山楼”“听瀑轩”等,形象地点出建筑所处的环境;“竹埭”“春雨山房”“石梁精舍”等简远雅致,衬托出环境的优雅。通过这些题字作诗的手法,以文学素养的形式提升了行宫御苑的意境,增强了行宫御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行宫艺术的感染力。
图6 《高旻寺行宫》(《南巡盛典名胜图录》江南篇五五)
表2 《南巡盛典》行宫御苑选址特征
3.4 特殊的佛教禅宗文化意蕴
清朝时,佛教已经融入到民间和宫廷文化生活之中,在南巡行宫的营建中,许多景点即以佛礼和禅学思想来立意,且常常依托于佛寺一侧,在行宫中设有佛堂,如灵岩行宫、高旻寺行宫、天宁寺行宫、西湖行宫等。在乾隆南巡行宫中所置的“四照亭”“妙高台”“般若堂”“鹫香亭”等都蕴含着特殊的佛教禅宗意蕴。
4 结语
康乾时期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一时期皇帝的频繁出巡,造就了清代皇家园林的一个特殊类型—行宫御苑的空前发展。南巡行宫御苑的建造,兼收并蓄多种园林风格,重视山水空间的意趣,体现了宫廷文化与当地地理环境和景观资源的高度融合。南巡行宫御苑体现了皇权政治与江南人文思想的相互结合,丰富了中国皇家园林体系内容。
清代南巡行宫御苑的空间布局手法蕴含了南北造园思想文化的碰撞,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分析南巡行宫御苑空间布局的特征,能够进一步发掘行宫御苑的深厚内涵,也为清代南巡行宫御苑的遗址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注:本文图2及表格为作者自绘,其他图片均来源于《南巡盛典名胜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