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丹阳马家双墩D1发掘简报

2017-07-18镇江博物馆

东南文化 2017年3期
关键词:圆唇土墩墓室

镇江博物馆

江苏丹阳马家双墩D1发掘简报

镇江博物馆

2015年镇江博物馆对位于江苏镇江丹阳胡桥集镇的马家双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1号墩(即D1)中有墓葬一座(M1),其整个墩体底部扇形堆筑形式以及墓室采用片状石块堆筑成“石椁”的形式,尚属首次发现。M1内出土原始瓷豆等随葬品。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推测土墩及墓葬形成年代约为西周晚期偏早。

马家双墩 扇形堆筑 石椁 西周晚期偏早

马家双墩位于江苏镇江丹阳市开发区胡桥集镇南部,两座土墩南北向排列,相互距离约20米,北边一座(编号1号墩,简称D1)形制稍大,南边一座(编号2号墩,简称D2)形制稍小(图一)。

两座土墩均为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为配合镇丹高速修建,经江苏省文物局批准,在南京博物院领导下,镇江博物馆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对两座土墩进行考古发掘,现将D1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述

D1顶部中心坐标为北纬32°06 22.78,东经119°19 28.02,海拔高度27米。位于胡桥集镇南1.29千米,双墩马家村东北约100米,麒麟路东南约10米。处于宁镇山脉支脉延伸处,为典型的宁镇丘陵地形。周边分布有土墩墓数处,同时还零星分布有几处台形遗址。

图一//马家双墩地理位置图

图二//马家双墩D1布方图

D1外观呈馒首形,平面大致呈圆形,东西直径47、南北直径48米,与地表高差约6米。表面有大量树木、竹子等植被覆盖,清理完植被后,在墩体上发现10个现代坑(K打破①层表土),根据村民描述为储藏红薯所用,并非盗洞(图二)。

二、地层堆积

发掘采用四分法,以中心为基点布方四个,编号T1—T4。根据土质土色的不同及相互叠压关系,可以将D1的地层堆积依次划分为八层,现以T3、T4东壁剖面为例,分层介绍如下(图三)。

第1层:深0~6米,厚0~0.8米,表土层,全墩体分布,黄褐色土,夹杂大量植物根茎及较大树根。

图三//马家双墩D1剖面图

第2层:深0.5~6米,厚0~1.2米,基本全墩体分布,在T1、T4部分缺失。红褐色土夹少许灰土,土质较纯净,无包含物。

第3层:深1.4~3.2米,厚0~1.2米,仅分布于墩体中心部分。灰白土夹少许红土,土质较纯净,无包含物。

第4层:深2~3.8米,厚0~1.6米,仅分布于墩体中心部分。红褐色土夹块状灰白土,土质较纯净,无包含物。

第5层:深2.5~4.8米,厚0~1.4米,仅分布于墩体中心部分。灰白土夹条状红褐土,土质较纯净,无包含物。M1开口于该层下。

图四//马家双墩D1M1平、剖面图

第6层:深1.8~6米,厚0~2米,基本全墩体分布,仅中心部分缺失。灰白土夹块状红褐土,土质较纯净,无包含物。

第7层:深3.6~6米,厚0~1米,仅分布于T1、T4两个探方内。红褐土夹条状灰白土。土质较纯净,无包含物。

第8层:深4.4~6米,厚约0~1.8米,全墩体分布。由两种颜色的土构成,分别为红褐土夹少许灰白土和灰白土夹少许红褐土,两种土呈扇形结构相间分布,形成大概7个扇形面,组成墩体,各个扇形面积大小不一,三个扇面较大,剩余四个较小(彩插四‥1)。土质较纯净,无包含物。该层堆积以墩体中部墓葬为中心呈扇形向外发散,为一种较为特殊的堆积方式。

第8层向下为生土层。

3、4、5层,均分布于墩体中心部分,从整体来看,该三层土质土色与其他层位没有重叠,应为后期堆填而成。

各层封土大多为局部块状堆积,仅第8层存在扇形堆筑,在其余层位中虽有两色土相互夹杂,但夹杂的土色大部为块状或条状,分布不连续,相互搅合而成,无明显分层或分界现象。

三、遗迹

该土墩为典型“一墩一墓”形式,土墩中部仅有一座墓葬,编号M1,位于墩体中部,开口于第5层下,向下打破第8层,竖穴墓,墓向89°,无墓道(图四)。

图五//马家双墩D1M1出土原始瓷豆

墓室部分为长方形,两个短边稍向外延伸,整体呈“工”字型。墓长5.3、宽2.5、深1.4米。墓室底部以青灰色板岩顺缝铺成,形成“石床”,四壁顺着“石床”边向上,贴有同样的青灰色板岩,构成石室。在墓室东北部残留部分棺痕,长2.8、宽0.96~1.12、深0.16米(彩插四‥2)。墓室填土与第5层封土不同,为红褐色夹灰土块。填土内未见器物出土。

四、遗物

墓室虽然较大,整体规格较高,但出土遗物较少,仅出土8件原始瓷豆。呈梅花状摆放,在瓷豆边发现疑似漆盒腐烂后的残留漆皮,残留物较少无法提取。

原始瓷豆8件。侈口,下接喇叭形圈足。器物内可见轮制痕迹。

D1M1‥1,圆唇,沿较平,束颈,颈部饰弦纹,斜弧腹。灰白胎,施青黄釉,釉脱落严重。颈部见有支烧痕迹。口径13.4、底径7.5、高5.8~6.1厘米(图五‥1)。

D1M1‥2,圆唇,斜沿,束颈,颈部饰弦纹,斜弧腹,圈足较小。灰白胎,器身施青釉,部分釉面脱落,部分圈足无釉。器身微变形。口径14.4、底径6.3、高5.7厘米(图五‥2)。

D1M1‥3,尖圆唇,束颈,颈部饰弦纹,斜弧腹,圈足底部内凹。灰白胎,施青黄釉,部分釉面脱落,圈足边缘部分无釉。口径14.3、底径7.4、高5.8厘米(图五‥3)。

D1M1‥4,圆唇,微束颈,颈部饰弦纹,斜腹,圈足外撇。灰白胎,施青黄釉,部分釉面脱落,部分圈足无釉。口径14.4、底径7.2、高6~6.5厘米(图五‥4)。

D1M1‥5,尖圆唇,束颈,颈部饰弦纹,斜腹,下圈足底部内凹,腹内凹凸不平。灰白胎,通体施青黄釉,部分脱落。口径14.7、底径7.1、高6.6厘米(图五‥ 5;彩插四‥3)。

D1M1‥6,尖圆唇,沿内凹呈子母口,微束颈,颈部饰弦纹,斜腹,圈足底部内凹,腹内凹凸不平。灰白胎,基本通体施青黄釉,脱落严重。口径14.4、底径7、高5.3厘米(图五‥ 6;彩插四‥4)。

D1M1‥7,尖圆唇,束颈,颈部饰弦纹,斜弧腹,圈足外撇。灰白胎,基本通体施青黄釉,脱落严重。口径12.8、底径7.3、高6.4厘米(图五‥ 7;彩插四‥5)。

D1M1‥8,尖圆唇,微束颈,颈部饰弦纹,斜腹,圈足较高,外撇。灰白胎,通体施青黄釉,脱落严重。颈部见有支烧痕迹。口径14.1、底径7、高6.5~6.8厘米(图五‥ 8;彩插四‥6)。

五、结语

1.营造方式

丹阳马家双墩土墩墓的两座土墩均为典型“一墩一墓”形制,D1虽然出土遗物较少,但其特殊的封土堆筑方式及墓室构造方式尚属首次发现。

在墩体底层即第8层,封土以墓室为中心,呈扇形结构分布,向四周发散,解剖后发现,各扇形面之间无相互打破或叠压关系,类似拼合而成。此种堆筑方式,在以往土墩墓发掘中并未发现。初步推测为先用木板将墩体分割成大小不同的扇形面,然后间隔堆土,从彩插四‥1中亦可看出,红褐色土与灰白色土大致呈间隔状分布,先将一种颜色的土堆筑成功后,将挡板去掉,在空余地方堆筑另外一种颜色的土壤,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扇面之间没有打破或叠压关系的情况。

在与其相邻的双墩D2中,亦存在此种特殊的向心形分区现象,其分区主要分布于墩体北部[1],同时,向心形分区与D1的底层不同,而是位于中间层,厚度较厚,与周边地层亦无打破或叠压关系。

D1的扇形面完整的分布于整个墩体且如此规整,在以往土墩墓发掘中尚属首见,其营造所产生的堆积主要为墩体第8层。扇形营造结构所起之具体作用尚不得而知。

第8层建造完毕后,在墩体中部开挖一长方形深坑,以作墓室。整个石室全部采用片状板岩顺缝铺成,与烟墩山M2[2]等石室墓的片状和块状石头共同组成不同。

墓室构筑完后,在第8层上又使用两种不同的土堆筑了第6、7层,无中间墓室部分,只由外围向中心靠拢,靠近中部墓室部分隆起,形成一个类似圆形土垄的部分,将墓室包围起来。随后在墓室中部覆盖上不同土层,形成墩体。至此整个土墩墓构建完成。

2.年代推断

该墓属于典型的“一墩一墓”形制,与镇江大港沿江地区土墩墓形制类似。墓室位于土墩中部,以片状石块构成石椁,从结构上来看,属于土墩墓发展的早期阶段[3]。

墓葬内出土原始瓷豆8件。形制类似,均为侈口,束颈,斜弧腹,下接喇叭形圈足。个别较矮,腹较深。从总体特征看与邹厚本先生所说分期[4]的一期二期特征皆有些许差别:圈足较一期圈足矮,比二期圈足高;颈部具有部分二期特征,又与一期有部分相似。D1M1出土8件原始瓷豆应介于一期二期之间,大约相当于中原地区西周中晚期。参照刘建国先生的《论土墩墓分期》[5]一文中第三期的特征,亦能看出,D1M1出土的瓷豆在圈足上高于第三期,但在其他特征上较为符合,年代上应该不晚于第三期即西周晚期。

D1M1‥3与大港华山马脊墩[6]M1‥5相似,但口较其外侈。其他器物也与马脊墩中类似,但均有些许差别,且D1M1出土器物胎质较厚,釉层也较厚,从年代上看应要早于马脊墩土墩墓的西周晚期。

D1旁边的D2墩体相对较小,墓室竖穴土坑,带长方形墓道。墓葬内出土原始瓷豆10件,印纹硬陶罐3件及1件泥质陶罐。D2中出土原始瓷豆,口较侈,圈足较矮,推断年代为西周晚期。从其墓室及出土遗物来看应晚于D1。

受限于D1M1出土遗物较少,推断马家双墩土墩墓D1M1年代应该为西周晚期偏早。

(附记:考古工作得到江苏省文物局、镇江市文物处、丹阳文广新局、丹阳市文管办等单位的支持与协作,在此一并致谢!)

领队:王书敏

摄影:刘敏

绘图:居法荣刘敏

执笔:刘敏居法荣许鹏飞

[1]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丹阳马家双墩D2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7年第1期。

[2]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大港土墩墓发掘报告》,《文物》1987年第5期。

[3][4]邹厚本:《江苏南部土墩墓》,《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

[5]刘建国:《论土墩墓分期》,《东南文化》1989年第4、5合期。

[6]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大港华山马脊墩土墩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5年第3期。

Brief Excavation Report of the D1 of Majiashuangdun in Danyang,Jiangsu Province

Zhenjiang Museum

Zhenjiang Museum conducted a preventive excavation in 2015 on the Majiashuangdun site located in Huqiao township,Danyang,Zhenjiang,Jiangsu province.According to the excavation,the mound D1 contains one tomb(M1)constructed from the fan-shaped structure stacke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mound with a“sarcophagus”formed from piled stone slates,which is the first discovery of its kind.The burial objects of M1 include primitive porcelain food containers.Given the form and structure of the burial and the unearthed burial objects,it is believed that the mound and tomb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late Western Zhou.

Majiashuangdun;stacked fan-shaped structure;sarcophagus;early years of late Western Zhou

K871.3

A

(责任编辑:黄苑;校对:朱国平)

2017-02-16

猜你喜欢

圆唇土墩墓室
山东日照市马庄遗址周代墓葬发掘简报
澄迈福安窑出土瓷器鉴赏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白蚁建造的神秘“金字塔”
论圆唇在声乐教学中的效果
白蚁建造的神秘“金字塔”
墓室探秘
安徽泗县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的调查与研究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江苏新沂高庄汉代土墩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