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绿色生态课堂,叩启学生乐学之门
2017-07-17许伟伟
许伟伟
摘 要:打造数学生态课堂,建立充满绿色生命力的课堂,要求教师从内容上关注知识的结构,从情感上充分尊重学生。教学中寻根求源,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把知识根植于系统中研究,亲身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学;绿色;生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3-011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3.071
开学初,在全区数学集体备课研讨会中,教研室提出了要建设“基于课标的绿色生态课堂”这一理念。鉴于教师们对“绿色生态课堂”的理解不够深入,于是先从认识这一概念入手。借助“百度”,得到些零碎的理论,进而加入自己的想法,所理解的绿色生态课堂的雏形,是和谐、快乐、可持续的。当把这几个关键词一梳理,竟觉得如此熟悉。不错,这不也正是“绿色生态课堂”理念的基本框架吗?时髦的理念潮起又潮落,新潮的观点迎来又送往,但很庆幸,数学课堂的基本理念没有随波逐流,没有见风使舵,从“绿色”到“生态”,它一直都在汲取养分、默默生长。
一、深入课堂,走进学生
教学中除了继承“绿色课堂”的基本理念外,教师更要在师生关系的和谐性上做新的思考和突破。何谓“生态”,很大程度是指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和谐。长期以来,当教师的常常忽略学生的感受,很少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所设计的教学进程,往往是为了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进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会看教师脸色行事的学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盲目服从权威的人。但这真是大家想要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教育就是要育人,滋养人的心灵,增长人的智慧。这就要求从反思师生关系入手,建立和谐生态的师生关系。
例如课堂上针对数学解题方法的多元化,教师应及时适时地表扬鼓励每一位学生,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走近学生。如:“你这种解题方法很好呢,我怎么没想到!”“这位学生的做法堪称完美。”“今天小萱做得好棒!”一句句看似平淡的话语,竟像一支支兴奋剂注入学生的心田。想到前几天曾收到一位家长的短信:“老师,与你分享一件事儿。刚刚天钰给我打电话,特别兴奋地告诉我:‘妈妈,你知道吗,今天老师说,这不你也很爱说话吗。看来我以后得外向点儿。我当时就在想这有啥好兴奋的?但这真的令他兴奋了。”看来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走近学生,让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加高效。
二、尊重学生,静待花开
课堂上,作为一名教師,可能更期待走在前面,带领学生一往无前遨游知识海洋的感觉。但与之相比,广大教师更应该追求那种箭在弦上,引而不发的力量。这需要教师更有勇气大胆地往后退,为学生让出舞台。所以教师的引导要更具启发性,更有艺术性。教师的主动后退、引而不发,给了学生更多思维的空间,这也可能使课堂上形成“思维的真空”,对教师而言,这段时间是很难熬的。越到这时教师越要耐得住寂寞,静待花开。
曾听一位老教师执教“棱柱问题”,画出示意图后,她让学生说明每一部分的含义。问题不难,学生很踊跃,但这位教师却选择了一名没举手的男学生回答问题。这名学生陷入了思考,课也停滞了,其他学生都争着要发言,着急地晃动着手臂。但这位教师淡定地说:“安静,我们给他一点时间。”最后经过不断地启发与鼓励,反复地等待与追问,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当时很多人纷纷议论,为什么不让别的学生回答呢?既能顾全小男孩的面子,又让课堂顺利推进。后来请教这位教师,她说:“如果那样做,这个男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就只是被动地接受了一个答案,最重要的思维发展过程却被取代了。”所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静待花开,倾听花开的声音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
三、关注基础,追根求源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水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需要用到哪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教材的编者都会作考虑。但作为任课教师更要思考,不能指望靠教材、靠编者去提醒,应该想得更多、想得更全。学生会在哪里遇到困难,为什么遇到困难,这些作为教师必须清楚。
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清晰。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是给知识以生命,把知识放在整体范畴上教给学生。比如学习“周长的初步认识”,如果只重视周长公式的推导和记忆,显然是不够的,教师更应该把这个知识点与面积、体积概念相结合,让学生去发现“周长”这个概念所蕴含的两层含义,即先感受“周”,再计算“长”。教师教学的落脚点应该更多地放在引导学生对“周”的体验和感悟上,为将来借助迁移的方法学习相似概念,打下基础。再如,到了学习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借助前期学习的几何画板,把复杂的图形形象化,通过旋转、平移,使学生一目了然,效果明显。
所以,教师还要努力做到使知识“不单薄”,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认真想每一部分知识的起点在哪儿,生长点又在哪儿,前后联系是怎样的。对教材处理,只有做到“浅而不薄”,学生在课上感受到的才是绿色有生命力的数学。
四、亲身体验,回归本真
以本次集体备课为例,教师们能切身感受到,教研员率先从构建绿色生态型教研模式入手,引领教师们去思考如何构建生态型课堂关系。目的是让教师自主研讨,做自己的教师。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回归。课改之初,也正是这样,广大教师凭借着一份对课改的热情自主研讨、自我提升。两天的研讨,参与的教师都能扎扎实实地开展课堂教学研讨。通过研讨,教师们普遍反映能更从容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更清楚知识的前后衔接了,更明确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了。同组的一位教师打了一个比喻:原先每一课就像一棵树,我们说完一棵算一棵,现在这么交流一下,我仿佛能看到由这些树组成的森林了。是啊,如果每位教师都像这位教师所说的,想着的不是一节课种一棵树,而是都能让这棵树在一片森林中出现,那我们的课堂也会离“绿色生态”目标越来越近。
总之,绿色生态课堂要求数学教师通过对教材、学生、课堂的顺势而为,实现课堂生态的和谐,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顺畅交流,让理想中的课堂呈现纯净透明的天空。所以,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向“绿色生态课堂”的标准靠拢,使课堂成为充满绿色生命力、无污染的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课堂。这是所有数学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夏海英.基于数学“绿色生态课堂”的教学策略[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6(1):51.
[2] 赵秀丽.关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4(1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