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对汉语教学隐性课程作用的发挥和利用

2017-07-17王丕承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

摘 要: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程中也同样存在着隐性课程,汉语教学师资应当对其善加利用。汉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除了范围和内容广泛,还有语言环境隐性发挥作用的特点,汉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对此利用好。隐性课程发挥积极的作用具有时间较长的特点,汉语教师要有耐心等待隐性课程出现效果,以便利用好隐性课程这方面的作用。隐性课程内容丰富,汉语教师在利用时需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开发适用的隐性课程。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汉语师资 汉语教学 隐性课程

提及学生的课程学习,人们通常的概念就是学生去学校或其他教学机构上安排好的课程,但是学生所能学习的课程并不仅限于这些,还包括其他类型的并非已经安排好的课程,例如:隐性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语教学师资同样也可以在学校或教学机构开设的汉语和中华文化课程之外,发挥和利用好隐性课程的作用。

一、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汉语教学隐性课程的定义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显性课程比较容易理解,就是通常教学单位所开设的正常教学课程,与此相对,隐性课程是并非一般概念下的课程,而是既在通常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又是以显性课程为基础及整个大的教学环境为依托额外学习到的内容。“据马云鹏(2002)的阐释,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黄晓颖,2011:81)汉语教学的隐性课程也不例外,对学生的学习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当引起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师资们的关注。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区别还是需要汉语教师进一步明确,这对正确和深入理解汉语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十分重要。“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区别的关节点在于课程的呈现方式。这样理解就不会在逻辑上出现概念不相容的问题(施良方,1996:272)。因此我们基本上可采取靳玉乐(1993)关于隐性课程的定义,即‘隐性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包括學术的、非学术的)。”[1](张红蕴,2009:68)隐性课程实际上仍然是存在于学校的教育环境中的,并且是与显性课程相关联并以之为基础的。隐性课程虽然可能是有意或无意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而隐蔽地发挥其作用,但是学生能明显地或不太明显地感受到这种作用带来的学习成果。同时,作为教育教学者对隐性课程的这种特点确是应当了然于心的。

二、在汉语国际教育中隐性课程发挥其作用时的特点

隐性课程具有对学习者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的特点,这使得隐性课程发挥作用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历程,可能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效果,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就是如此。“隐性课程所影响的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品质、行为规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影响是渐进的、长期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显现出来的,正因如此,即便我们的教材中有大量中国文化的内容,即便来华留学生每天都生活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之中,但要让他们完全接受和理解中国文化也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黄晓颖,2011:81)因此,考虑到隐性课程的存在和作用,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也不能急功近利。汉语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急于使学生很快就达到高的教学目标,即很快就掌握目的语汉语。汉语教师如果急于求成,反而可能会带来事倍功半的结果。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师要有耐心看到和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并且有目的地利用好隐性课程的价值。对汉语国际教育中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有学者进行了总结:“隐性课程的积极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导向功能,如学校规定平时作业要与期末成绩挂钩,这样就会使学生更重视平时作业;二是扩充、强化显性课程功能,如汉语知识比赛会使学生的汉语知识得以扩充、强化;三是培植兴趣功能,学了中国书画、太极拳、中国歌等,会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对隐性课程进行必要的选择和有效的控制,尤其是应积极地有意识地去开发那些具有正面价值的隐性课程。”(黄晓颖,2011:82)这里比较多地概括了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辅助作用,实际上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隐性课程还对学生们的汉语学习和理解中华文化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这也是大量外国学生选择来华留学的主要原因。

三、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对隐性课程的有效利用

隐性课程的内容要涉及许多方面,因而给汉语教师在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时,对隐性课程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很多的选择,这同时对汉语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云鹏(2002)具体阐释了隐性课程的内容,‘学校里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第二,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选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等;第三,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黄晓颖,2011:83)中国的汉语教学传统和中国的教育教学特点,都可以对外国学生产生隐性的影响,汉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借助和强化这些方面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把显性课程的汉语教学与这些方面的隐性课程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汉语学习条件和环境。

汉语教师在利用隐性课程时可以有许多作为,需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开发适用的隐性课程,克服不利的条件限制开发各种与汉语学习有关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隐性课程可对显性课程起到补充强化的作用。如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墙报、中国歌曲卡拉OK大赛、中国文化知识和汉语知识竞赛、汉字书法比赛等,都会对显性课程所学知识起到补充强化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黄晓颖,2011:83)隐性课程所具有的间接学习效果对于汉语学习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巩固和强化显性课程里学生的所学。显性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语言学习只有反复强化,才能克服遗忘,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隐性课程能够从另外的角度起到这样的作用。

汉语教师尤其不应忽视的是,其个人本身也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有时候会将汉语教师看作是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代表,当然也是他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汉语教师个人本身的表现全面反映了其能力和素养,需要考虑和照顾的方面也是非常多的。“教师的教法教态、学识气质、衣着打扮、性格人品声音字迹等诸方面,以及学习气氛的轻松愉悦亦若紧张沉闷等,都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事实也正是如此,有的课学生出勤率很高,有的課学生出勤率较低;有的班课堂气氛活跃,有的班课堂气氛沉闷。不能否认这与教师的素质密切相关,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相关。”(黄晓颖,2011:82-83)汉语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具有全方位的隐性影响,在许多方面对学生们起着示范性的影响作用。汉语教师的个人表现会在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教学显性课程的最终效果,所以应注意首先从自己这里开始起步利用和发挥好隐性课程的作用。

汉语国际教育师资要达到对隐性课程有效利用的目标,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作用,实际上隐性课程更加强调学生的作用和作为。“在内容方面,隐性课程重视知、情、意的整体性学习;在来源方面,除了教材教科书之外,也重视公众教育背景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即学生的学习经验已由显性课程强调有计划的学习经验,扩展到学习的整体生活体验(见靳玉乐,1996:12)。这对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具有启发意义。”(张红蕴,2009:72)汉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充分挖掘学生的能力以发挥这些隐性因素的作用,有利于达到显性课程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这其实也是显性和隐性课程的共同目标。

注释:

[1]对学校的教育环境,有学者提出了新的理解:“这里的‘教育环境是指广义的学校教育环境, 包括显性课程实施中即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中所传递的隐性课程因素。”(张红蕴,2009:69)

参考文献:

[1]黄晓颖.对外汉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J].汉语学习,2011,(1):81-86.

[2]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6).

[3]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4]张红蕴.隐性课程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2),67-73.

(王丕承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00875)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委婉语教学研究
中国古代教育对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启示
浅析隐性课程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