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共存的呼吁

2017-07-17刘倩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

摘 要:随着环境恶化的加剧,生态文学脱胎而出,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作品大量涌现,电影《鲨滩》在人类征服自然欲望驱使下,对自然的入侵及其带来的恶果展示出作品对人与自然共存的呼吁。这部作品发人深思,能够唤起和增强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

关键词:《鲨滩》 生态文学 人与自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环境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开始关注地球的环境,欧美文学界更是兴起了文学批评的浪潮,而生态文学这一概念在这一时期被提出。[1]在这一思潮的主导下,涉及生态环境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是,美国生态文学批评主要把重点放在长期被忽视的以描写自然为取向的非小说创作的文学作品上”[2]。一时之间,生态环境这一主题也成了电影创作的宠儿,意在引起人们反思、唤起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电影作品大量涌现。

在全球倡导环境保护的时代潮流下,以拍惊悚片而出名的导演佐米·希尔拉也积极投身到这一创作主题中。其导演的《鲨滩》以冲浪爱好者南希和一只鲨鱼的殊死搏斗为主线展开,人物关系简单,情节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影片中南希为纪念早逝的母亲而与朋友相约去对其母亲有特殊意义的海岸冲浪,在朋友醉酒爽约的情况下,坚持去秘密海岸的她,不幸受到鲨鱼的攻击,被困于离岸不远的礁石上。在被困的几十个小时里,南希费尽周折终没能摆脱鲨鱼,最后,与鲨鱼的展开了决斗,她借助浮标下面的铁链杀死鲨鱼,劫后重生。整部作品重点展现了人类对自然入侵和毁灭的全过程,以此来突出导演对人与自然共存的呼吁。

一、入侵:征服自然的欲望

人类历来以大自然的主宰者自居,当面对自然的时候,萌生征服自然的欲望就成了自然而然的反应。《鲨滩》从内隐原因到外显结果无不显示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欲望。因此,影片中人类对自然入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把鲨鱼逼到浅滩和入侵鲨鱼在浅滩的领地。

鲨鱼的活动范围一般是在深海区域,而《鲨滩》中的鲨鱼却来到了浅滩,导演设置这一生活场景意在引导观众对其内隐原因进行思考。鲨鱼出现在人类冲浪爱好者的活动区域——浅滩,表面上看来是鲨鱼入侵了人类的生活,但是深海生物的入侵是被迫的。具体来说,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结果。从工业社会开始,人类大肆破坏自然,到处砍木伐林、建造工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温室气体的增加,海水水温持续升高;海洋开发的增多,海洋环境越来越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求得生存,海洋生物纷纷离开了原本生活的环境,到处找寻适合自己生存的场所。《鲨滩》中的鲸鱼正是死于这样的生存条件,也正是鲸鱼尸体的气息引来了鲨鱼。鲨鱼生性凶猛,人类的杀戮和水里的血腥味使得这一物种更具攻击力和杀伤性。

面对美丽如画的大海和静谧祥和的海面,南希最终难抵诱惑进入浅滩,打破宁静,这就意味着人类开始了入侵自然的行动。就像登山爱好者尝试去征服四方高山,探险爱好者想要征服世界闻名险峻一样,冲浪爱好者南希也试图去征服不同的海岸获得不一样的冲浪体验。这样一个景色迷人却又鲜有人知的浅滩,对她充满了诱惑。交通的不便、其他冲浪爱好者的善意提醒,都没有阻挡南希想要穿越这片浅滩的欲望与决心,她最终还是坚持要去像怀孕女人的岛上看看。途中,遭遇受伤鲨鱼的攻击,受伤以后,她暂时藏身于鲸鱼尸体中。这对于鲨鱼来说,是对其猎物的一种抢夺与占领。此时,一只受伤的白鸽落在南希身边,这一意象意在告诉观影者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

二、毁灭:征服自然的悲剧

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下,人类盲目征服自然的欲望必然会给自然带来灾难甚至于毁灭。《鲨滩》中征服的悲剧有两层含义:一是鲨鱼的毁灭,二是人类的毁灭。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中被广泛引用的名言。在传统硬汉精神的支撑下,南希与鲨鱼展开殊死搏斗。一次次尝试逃跑,一次次险入鲨鱼之口,随着涨潮时间的逼近,她精密计算、分阶段逃离也无济于事,还险些丧命。最终,在海底危在旦夕之际,她急中生智,巧用惯性并借助固定浮标的铁钉杀死了鲨鱼。鲨鱼的毁灭带来了南希的生还,但实际上鲨鱼和南希的生死并不存在对立关系,也并不是只有自然界生物的毁灭才能带来人类的生存。他们之所以建立起对立关系,其逻辑顺序应该是:南希征服自然的欲望驱使她入侵自然,带来矛盾,产生对立关系,最后毁灭自然。

息息相关的两种生物的生存状态是相互依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自然界的生物链中,哪怕是互为天敌的两种生物,一方的存在也是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的。人类可以尝试认识与利用自然,但是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脱离自然而独自存在。《鲨滩》中鲨鱼的毁灭不仅预示着自然的毁灭,也隐喻着毁灭自然会带来人类的毁灭。如果鲨鱼攻击成功,被毁灭的将是人类;如果自然界毁灭,最终还是人类自食其果,尝到破坏与毁灭生态环境的恶果。

三、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的呼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一提再提,甚至上升为很多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性思想,这应该也是生态文学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由于工业社会以后,人们对“人类可以认识与改造自然”的歪曲理解,过度开发,破坏生态,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大自然引发的种种灾难,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只会两败俱伤,共存才是生存之道。在影片中已经隐含了导演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呼吁,影片中,白鸽的用意正在于此。白鸽本身就是和平的象征,和平使者的出现向观影者展示了影片对人与自然之间和平相处的期望。在南希受伤奄奄一息的情况下,在自己生死未卜的境遇里,南希救助白鸽后将其放生。这也是人类开始爱护自然、向自然示好的一种表现。

生态价值观从道德和类似于宗教的高度劝告人类放弃过度追求物质的膨胀欲望,培养对大自然的“完善、完美、亲近、谐和的意绪和憧憬”,从精神上重返自然的怀抱。[3]有些观影者认为,《鲨滩》重点在于宣扬美国文学中历来吹捧的抗争到底的“硬汉精神”,赞扬南希不畏困难,历尽种种磨难,终于战胜鲨鱼的精神,预示着人终将战胜自然,成为世界的主宰;也有的观影者认为,美国文学偏重于彰显个人英雄主义,影片意在通过困难境地的绝处逢生来塑造南希的英雄形象,向人们展示生存意志的坚强。但是不论是“硬汉精神”还是“个人英雄主义”,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显然是不合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处于你死我活的对立面,人与自然是相依相存的。电影最后,南希一家一起去到那片海滩,并再次下海冲浪,意在借一家人的融洽相处以及人与大海的相安无事来凸显导演的意图: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吁。南希姐妹俩在大海里自由的冲浪,人类完全融入到自然之中,成为一个密不可分整体。

四、结语

在生态环境破坏愈演愈烈的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频发,各国均受到这一恶果的困扰。人类不能再企图征服自然,一味向自然宣战,而要寻找与自然的共存之道,这已然成为趋势。作为受众面广泛的影视作品,成为很好的向人们宣教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的途径。《鲨滩》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创作产生的,一改过去与鲨鱼有关作品的创作基调,给观影者以新鲜感,更具吸引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达到宣教作用。

《鲨滩》按照人与自然相处的逻辑顺序:征服自然的欲望,引起人们对自然的一系列入侵,进而给自然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征服自然的恶果赫然显示于人们面前,大量自然物种被毁灭,人类自食恶果,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人类找到与自然的共存之道,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此突顯整部影片的主题,达到警示世人、引人深思的作用。

注释:

[1]邵练炼:《重建人与自然和谐——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外文学文化研究,2012年,第11期,第182-184页。

[2]程虹译,巴勒斯著:《醒来的深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译序。

[3]王茜:《生态批评的文化理论视阈》,中文自学指导,2009年,第3期,第14页。

(刘倩 山东曲阜 齐鲁理工学院 273165)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
浅析宫崎骏动画作品中的环保主义色彩
环境美学在中国:东西方的对话
讨论林业建设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性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研究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