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述评
2017-07-17项婉倩
摘 要:孙立春等人的《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日本近现代作家的中国之旅及其访华游记,为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主义、互文性等理论提供了新的例证和视角,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形象
中日两国自古就有着十分紧密的交流,然而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日本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却有悖于这种密切的关系。近代日本的迅猛发展与多次的战争胜利让其开始自我膨胀,以至于面对中国时带有一种俯视的姿态与高傲的优越感。这一点从日本近现代作家的访华游记中即可读到,他们或赞赏日本在中国所做的建设,或美化日军,或贬低中国人民,或在同情中国百姓的同时抬高自我形象。这种态度或者说心理,有的是被迫做出的举措,有的是被日本帝国主义同化的产物,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去探究与深思的。因此可以说,《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一书可谓应运而生。国内外关于近现代日本人访华游记的研究不在少数,不过,聚焦于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的研究似乎并不多见。该书着眼于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的文学性与一定的真实性,将访华游记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提高到了应有的重视程度。
一、《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概述
《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是由孙立春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10YJC752038)的最终结项成果。该书从日本近现代作家中国旅行的背景入手,交代了近现代中日关系史的概况,介绍了近现代中日交通和旅游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近现代日本人的中国观。自从甲午中日战争直到二战结束,日本都站在一个对中国来说是侵略者、对日本来说是开拓者的两面形象中。总之,一系列的殖民开拓使得日本人的中国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日本作家看到现实的中国时,内心由汉诗文构筑的、绚丽的中国梦轰然倾塌。近现代日本有三种代表性的中国观:脱亚论的中国观、兴亚论或者亚细亚主义的中国观、侵略论的中国观。三者的实质其实都是一样的,而三者对作家们产生的影响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第二章到第九章按时间顺序,分别研究了明治初期日本作家、德富苏峰、夏目漱石、唯美派作家、芥川龙之介、左翼作家、抗战期间日本作家、战后派作家的访华游记,涉及到近30位日本近现代作家。可以说内容翔实,重点突出。作者以较为客观的语言,分析了作家的访华经历与访华游记。在设专章、专节进行研究的德富苏峰、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佐藤春夫、永井荷风、佐多稻子、金子光晴、武田泰淳等章节中,作者还加入了作家的生平、历史背景等相关内容。这让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作家的中国游历与访华游记。同时,作者研究某个作家的访华游记时,还将其与其他作家的访华游记进行了比较。这就凸显了同时代作家访华游记的共性与个性,更加有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第十章总结了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在研究日本近现代作家的访华游记时,作者提醒我们不但要以客观的眼光分析,而且要时刻以自省的态度對待。同时,作者认为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的史学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了解近现代中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迁的一个窗口,二是观察近现代日本人的中国趣味,中国观的形成、互动、演变的一面镜子。而文学价值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为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主义、互文性等理论提供新的例证、视角和补充;分析不同作家访华游记的艺术特色及中国之旅对他们创作的影响能够从跨文化的角度推动日本文学研究;日本近现代作家的访华游记是当事人、见证人留下的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可以为中日文学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些佐证材料。
二、比较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日本近现代作家们的访华游记,在评价中国这方面褒贬不一,在对侵略中国这一事实面前态度参差不齐,同一个作家的前后期游记反映出的中国观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其中任何一点都可作为研究的对象。而该书第一次系统性地研究了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对日本明治时期、大正时期和昭和前期访华作家的中国之旅及其访华游记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从整体上观照了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这一文学史、社会史、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现象。因此可以说,该书为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提供了新的例证、视角,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日本近现代作家访问中国并记录其所见、所闻、所感,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中日两国关系悠久而又密切,而日本在近现代发动的侵华战争又使得两国关系十分复杂。这也就导致了许多作家内心的冲突与矛盾。该书从多角度对他们的访华游记进行了研究,这一方面是对过往中日交流史的回顾与反省,另一方面是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展望与思考。该书还对不同作家访华游记的异同点做了比较,比如德富苏峰、谷崎润一郎与芥川对杭州西湖的印象,佐藤春夫中国观的转变,在众多或隐藏或忽视日本侵华这一历史真相的作家之间还有像金子光晴这样进行深思和反省的作家存在等。日本近现代作家的访华游记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但他们的中国观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密不可分。关于访华游记中的中国形象,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中的他者形象——中国形象反映了自我形象——日本形象的一个侧面,与日本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他者形象被自我创造出来,为的是维护自我形象;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暗含东方主义话语和话语霸权,为日本的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和“正当化”的理由。
游记描写的不只是作家的所见所闻,还含有作家之前对此地的印象与看法。如果说作品可以反映作家对创作的态度,那么游记其实在某一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作家对世界的看法。拘泥于创作世界的作家,则会走向极端。比如,谷崎润一郎美化了杭州的风景与美食,芥川龙之介则丑化了同样的美景。该书还归纳了游记文本互文性的多维度特征,为互文性理论做出了一些补充。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看到那些诋毁、谩骂自己国家的游记时,一定会怒不可遏;当看到赞美自己国家的游记时,又不免自得自满。而作者在书中多次提醒大家一定要理性对待这些游记,一方面要批判其中的意识形态偏见和东方主义话语,另一方面也要勇于承认即使在当今中国,有的弊端和陋习也是存在的,例如随地吐痰、插队、大声喧哗等。我们要做的不是愤怒,而是应该反省自身与完善自身。
三、结语
如上所述,《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一书将史学研究和文学研究完美地结合起来,在“诗史互证”的层面上推动了两者的进展。同时,该书为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提供了新的例证、视角,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该书章节安排得当,点线面结合得较完美。只是对有些作家访华游记的研究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分析不够全面,但这也证实了作者在资料收集、内容分析等方面遇到了困难与艰辛,此项研究实为不易。总之,这项珍贵的研究成果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立春等.日本近现代作家访华游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项婉倩 浙江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