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铁砧大合唱》的艺术风格
2017-07-10王彤丹
【摘要】《游吟诗人》是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的杰作,本文通过分析《游吟诗人》中的《铁砧大合唱》的旋律特点、和声进行、在歌剧中的戏剧性作用、演唱中的注意事项等问题浅论这部合唱作品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创作特点;演唱;戏剧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铁砧大合唱》的艺术风格
(一)《游吟诗人》
《游吟诗人》是歌剧创作大师朱塞佩·威尔第创作巅峰时期的三大杰作之一,这时的他已经开始不拘泥于意大利传统的歌剧创作形式,破除了传统的定规,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这个时期威尔第的作品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达到了少有的细腻,剧情的处理手段十分高超,矛盾与戏剧冲突完美地贯穿在他的作品中,将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铁砧大合唱》创作背景
《铁砧大合唱》是一部四声部的混声合唱,选自由朱塞佩·威尔第创作于19世纪末的经典歌剧《游吟诗人》。
歌剧的第二幕开场,居无定所、四海为家的吉普赛人正在辛勤地工作,吉普赛的男人们靠打铁来维持生计,生活虽然朝不保夕,但是他们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他们一边辛勤地打铁一边唱起来这首著名的歌剧合唱《铁砧大合唱》。这首大合唱出现在第二幕开场处,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营造出吉普赛营地里的热火朝天的景象,表现了吉普赛人乐观、积极的心态,他们贫穷但是善良、勇敢,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向往、对吉普赛姑娘充满热情。同时,也引出了吉普赛人当时所处的境遇,贫穷、辛劳、居无定所、朝不保夕等问题困扰着他们,起到了连接第一幕与第二幕剧情的重要作用。
(三)《铁砧大合唱》的戏剧性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综合了音乐、戏剧、文学、舞美等多种因素。歌剧的构成部分包括了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所以,合唱是歌剧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歌剧中细腻的情景描写、宏大的群众场面、恢弘壮阔的历史背景、剧情的延续与旁白都少不了合唱的作用。合唱的表演形式相较于其他的歌唱形式具有气势恢宏、音色澄净、音域宽广、音响丰富、层次多样、表现力强等优点。所以,在叙述剧情内容和推动剧情发展方面有着其他歌唱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物内心的活动的揭示和作曲家内在想法的表达方面合唱也有着相当的优势。同时,歌剧合唱又跟单独的合唱作品不同,它不但要在内容上和剧情紧密联系,而且歌剧的两大特点—戏剧性与矛盾冲突,也往往会出现在歌剧合唱中。
作为渲染性合唱主要作用是促进剧情的发展,预示着矛盾冲突的到来。正是合唱的特性使得歌剧在剧情发展时与故事主旨、中心情感紧密联系,做到巧妙的配合,起到了装饰性、协调性作用。
《铁砧大合唱》出现在第二幕开场的地方,第一幕的最后正是孪生兄弟之间久违的见面,也是两人矛盾冲突的开始,不知道对方身份的两兄弟因为同时喜欢一个姑娘而生死相搏,最后曼里科重伤逃回吉普赛营地。而《铁砧大合唱》结束之后则是养母阿苏西娜为曼里科疗伤并刻意隐瞒曼里科的身世,而且奋力怂恿曼里科下次一定要杀死他的哥哥鲁纳伯爵,命运在这里埋下了悲剧的种子,从这里注定了两个孪生兄弟之间的悲剧收场。《铁砧大合唱》通过描绘吉普赛人的幸福生活和乐观心态反衬出仇恨的阴暗和可怕,所以这部合唱作品在突出整部歌剧的戏剧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铁砧大合唱》创作特点
(一)大量装饰音渲染欢快的气氛
《铁砧大合唱》中大量运用了倚音和颤音两种装饰音。乐曲在前奏和间奏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前倚音,作曲家的这种倚音运用方式突出了主音的效果,使得旋律更加灵活,充满生机,以每分钟138个四分音符的速度,烘托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倚音的大量使用使得整个场面更加欢快、活泼,用以衬托出吉普赛人的快乐生活和乐观的态度。同时,作品开始的地方出现了两组颤音,整个乐段因为这种方式活灵活现,有五个地方出现了颤音,且时值一样,对于这首合唱的把握是否到位很大一部分要看对这些装饰音的把握。
(二)短句的上行模进推动高涨的劳动热情
《铁砧大合唱》的旋律进行大部分是上行模进,由一个四分音符和两个八分音符组成的小短句盘旋着向上模进,在固定的音型中形成推动力,激发打铁的热情,力度上随着音高的上升是不断增强的,结合歌词中对灿烂阳光、彩霞、曙光的描绘也侧面反映出吉普赛人虽生活艰难,居无定所,但始终积极地向往着美好未来的乐观心态,同时这种由弱到强、由远及近的拉伸还会增强乐曲的紧张感,表现了吉普賽人劳动时的激情。
多变的和声色彩,围绕e小调、G大调、C大调、a小调的离调和转调手法,将乐曲的趣味性与性格化的特点完美的糅合在一起。
(三)音乐节奏与打铁节奏密切配合使之带有劳动号子特色
作为歌剧第二幕的开场,为了营造出布景般生动的打铁场面,稳定而富于动力的节奏是这首合唱的重要特色。这首合唱虽为4/4拍,但通过固定的音型形成小短句、重音标记等手法使音乐带有2/4拍的劳动节奏特点。乐曲的34-48小节曲调简单而朗朗上口,节奏强健有力,与打铁的劳动节奏密切配合,带有强烈的号召力,统一步伐、调整呼吸、释放压力,似乎与中国的劳动号子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作用。此外,伴奏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跳音和重音符号,使音乐更加富有弹性和带动感,如同锤子一次次击在需要锻打的铁器上,给听众造成直观的画面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声乐与器乐的巧妙结合
这首《铁砧大合唱》令人印象深刻的多段旋律素材有的是由器乐演奏,有的是由声乐唱出,还有的则是伴奏与合唱的交相呼应。乐曲的前奏通过较为多变复杂的节奏和装饰音营造出打铁时热闹欢腾的劳动场面。合唱进入后伴奏大多为跟随和补充,而中段由伴奏的颤音开始,进行中加入合唱形成的两个声部的旋律,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就像充满趣味的“二重唱”,是这首大合唱非常有色彩性的一部分。
三、结论
朱塞佩·威尔第作为一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的创作对其后音乐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他的杰作《铁砧大合唱》在歌剧合唱领域具有代表性意义,无论是从音乐形式上还是歌曲内容上,从旋律本身上还是人声与器乐的结合上,从剧情上还是观众心理上,《铁砧大合唱》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深受观众的喜爱,对于他所处时代的歌剧创作,甚至整个欧洲的音乐创作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缪天瑞.音乐百科辞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朱敬修.西方音乐史与名作鉴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3]克列门斯,钱泥译.音乐分析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王彤丹 (1993—),女,汉族,河南平顶山,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艺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