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汉代徐州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中透射长袖舞

2017-07-10王瑞颖

北方音乐 2017年6期
关键词:汉代

【摘要】汉代是长袖舞发展的鼎盛时期,留下了大量关于长袖舞的珍贵文物遗产。其中,徐州出土的陶舞俑的塑造难度较大,精美度也属上乘,在造型工艺、艺术风格、文化审美等方面都赋予了长袖舞更深层的内涵。本文以徐州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为蓝本,对长袖舞进行探究,旨在透析其中蕴含的舞蹈文化内涵及对古今舞蹈审美的映射。

【关键词】汉代;长袖舞;舞俑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反映了古代舞人长袖起舞的史实。长袖作为一种服饰型道具,在古代舞蹈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舞人或拂或扬的翘袖舞动时,上下翻飞的长袖使舞蹈飘逸蹁跹,成为一大亮点,故称长袖舞。长袖起舞是中国古代舞人的特征之一,在长袖舞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汉代的长袖舞最为突出,称得上是一枝独秀,其继承了楚风,并发展为翘袖折腰之姿,几乎是无舞不舞袖,其盛行程度可想而知。徐州楚王墓出土的画像石、砖,漆器,陶俑等大量的珍贵舞蹈文物中都有翘袖折腰的长袖舞形象出现。其中,舞俑作为汉代舞蹈表现艺术的主体,有其独特的艺术内涵与文化魅力。

一、造型工艺

俑是古代专为王室贵族举行丧葬仪礼所造的陪葬品。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俑的出现,逐渐代替了残酷的人葬制度,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出于俑可真实生动地反映人的神韵和情感及其可替代活人进行殉葬的实用性,俑逐渐成为汉代舞蹈艺术表现的主体。俑的材制分为陶俑与木俑,木俑的雕刻艺术,陶俑的塑造藝术都为人所称道,由于陶俑取材的方便性和烧制的易操作性,在墓葬中出土最具普遍性。古诗词中,长袖舞造型千变万化,傅毅的《舞赋》言长袖舞有“轻舞如燕居,疾舞似惊鸿”的灵动多变,有“飘然急舞若离弦之箭,气势浮动似长空之云”的豪迈大气,令人心驰神往。但在陶舞俑制作过程中,要想展现长袖舞如此风姿流韵,是实属不易的。

徐州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西汉时期出土于徐州驮蓝山楚王墓及其他墓葬,高48-53厘米,约40件,现藏于徐州博物馆。据考古资料记载,此类陶舞俑形制基本一致,身着绕襟长袖深衣,身体旁倾、扭肢折腰,双臂张扬,做抛长袖舞姿状。这与汉代的长袖舞有大齐舞的群体舞蹈表演形式出现的史实是一致的,体现了长袖舞的普及性以及强大的魅力。细看图中陶俑则可观察到舞俑着长裙曳地,且外裙有褶痕,可想汉代制陶工艺对细节的把控极致,工艺精湛。再看外襟袖宽而短,露内襟长袖,身体向左弯曲,体态呈S形,双臂翘袖至头顶向两侧甩出,是长袖舞中典型的翘袖折腰之姿,崔驷《七依》云:“振飞縠以舞长袖,袅细腰以务抑扬”,其高度写真和生动描绘形象地诠释了“翘袖折腰”的真谛。《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忘归》之曲,婢女数百皆习之。”由杂记看出高帝时长袖舞在宫廷舞蹈中的盛况,同时影响了汉代舞蹈的审美趋势。舞蹈凸显腰肢纤细绵软,以灵活多变的翘袖绕衣动作配合侧倾下腰体态形成千姿百态的秀丽舞姿,更有将娇态媚资体现至极致的“折腰步”出现,身体向旁侧折腰的同时脚下罗步轻走慢摆,看似足不在体下,给人轻盈缥缈之感。后汉张衡《舞赋》曰:“服罗縠之杂错,申绸缪以自饰”,縠是一种带有皱褶的高级轻纱,印证了长袖舞人的服装之名贵,史料记载汉代出土的陶舞俑皆为彩绘,由于时间久远而逐渐色淡,从此两点可看出汉代对长袖舞极为重视。另外,此类舞俑是当时楚王宫内特定舞者的形象,身姿纤细、五官清秀且神色柔和,将汉代女子温婉的性格特点及审美观念一一展现。

二、艺术风格

汉代长袖舞是柔婉飘逸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舞蹈艺术,在舞蹈内容及艺术风格上都继承了楚文化奇幻浪漫的特点。图中舞俑的翘袖折腰舞姿是汉代的常用舞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举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划成一道弧形,使之形成两个较大弧度的“S”型,肢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型,两个S镶嵌的体态给人娇媚旖旎之感,在婀娜的长袖群舞中配有丝竹之声,琴瑟和鸣,轻易便营造出绮丽浪漫的舞蹈氛围。

长袖舞是古代著名乐舞,表演会有歌、乐相合,在诸多画像砖石上都可见到乐人坐于舞人左前侧的景象。高帝极爱翘袖折腰之舞,对戚夫人言:“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也证实了这一点。张衡《观舞赋》记载:“展清声而长歌,歌曰:惊雄逝兮孤雌翔,临归风兮思故乡,搦纤腰而互折,嬛倾倚兮低昂。”这是张衡见到长袖舞人边歌边舞时描绘的景象,柔婉俏丽的舞人、长袖袅袅的衣裙、飘逸如飞的舞蹈,让人不觉神往。

长袖舞虽以柔美见长,却也是富有汉代兴盛向上的时代气息的舞蹈。汉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百姓富足,社会和谐,因而舞蹈大多也是朝气蓬勃、气质昂扬,其风格特征一部分是受时代气息的影响,另一部分是由于王室贵族及文人志士的审美要求,所体现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世的古典舞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孙颖老师编创的《踏歌》是具有汉代风格的古典舞,将汉代“翘袖”,唐代“抛袖”,宋代“打袖”及清代“搭袖”兼融并用,来诠释长袖舞的三道弯,女子齐齐举袖搭肩踏舞的场面正是“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尽显汉代崇尚浪漫的艺术风格。

三、文化审美

长袖舞的审美特点具有形式美与思想性两方面。形式上,是厚重与轻柔的对立统一。观图中舞俑腰部塑造极为纤细, 这是与当时的审美情趣有关。《韩非·二柄》载:“楚灵王好细腰, 国中多饿人。”可见腰细为美是楚国的审美形态,汉代受楚国文化影响,向往“细腰柔曼, 宛若游龙登云, 长袖飘举, 恰似杨柳当风”的意境,展现其轻盈飘逸。而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出土数量多达40,加之上述汉代社会生机勃勃的精神气质,长袖舞的舞姿风格除展现女性柔美婀娜的一面,也会有“罗衣从风,长袖纵横”的豪迈洒脱,展现长袖舞的厚重与恢弘。

思想上,汉代崇尚儒家学说,受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影响,舞蹈极具神仙幻想。观图中舞俑的翘袖之姿,两臂高举横向向外张开,身体向正旁弯曲,体态的开张性明显,面部与动作丝毫没有紧张刻板之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代人积极生活,向往自由的审美倾向。长袖舞善于抒发各类思想感情,内容千奇百怪,且思想具有开放性,为汉代文化注入灵动飘渺的气韵。

驮蓝山绕襟衣陶舞俑的塑造可称得上是形神兼备,尽管我们单从此舞俑中很难全面掌握汉代长袖舞的文化信息,但其作为第一手资料,从造型、服饰、情绪状态、运动路线、制作工艺等诸多方面都阐释了汉代长袖舞的蕴含的意境之美与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宁宁.中国古代乐舞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2]王克芬.中华舞蹈图史[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1.

[3]南京博物院.近十年来江苏考古的新成果[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4]中国国家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刘思呈.汉代女性长袖舞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作者简介:王瑞颖(1994—),女,山西运城人,山西大学,硕士(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舞蹈表演艺术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汉代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合肥出土的汉代熊形铜器足小考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
汉代石刻造型艺术特征浅析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汉代官吏考课制度研究述评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