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不和型胃脘痛选择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的效果
2017-07-10姜加
姜加
【摘要】目的 对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以疏肝健脾和胃法实施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脘痛(肝胃不和型)患者180例,分成2组,接受中医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的95例为中医组,接受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的85例为西医组,观察、对照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中医组症候积分明显较西医组低,且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5.8%,与西医组的80.0%对照明显较高(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以疏肝健脾和胃法對胃脘痛(肝胃不和型)实施治疗效果显著,可选用。
【关键词】胃脘痛;肝胃不和;中医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5..02
胃脘痛属于常见脾胃疾病的一种,上腹部疼痛、嗳气、纳呆等是此病常见症状,在现代医学中属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范畴[1]。近些年,在生活、饮食方式等影响下,此病发生率上升趋势越来越明显,且常反复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此病的治疗,中医通常需先明确分型以后再辨证施治,肝胃不和型是胃脘痛的常见类型,此类型患者的治疗通常需施予疏肝、健脾、和胃等措施[2]。为进一步对胃脘痛(肝胃不和型)患者的疏肝健脾和胃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探讨,本次研究将患者180例分成两组后,分别以疏肝健脾和胃法、西药实施治疗,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间因出现胃脘痛(肝胃不和型)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80例,分组如下:中医组(95例),男女分别为48例、47例,21~56岁,中位数(38.5±7.3)岁,1~3年的患病时间,中位数(2.0±1.3)年;西医组(85例),男女分别为43例、42例,20~56岁,中位数(38.2±6.8)岁,1~4年的患病时间,中位数(2.3±1.2)年。所选患者胃脘痛均在相关临床检查下明确确诊,并已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型,已将机体有其他严重疾病、脏器功能有障碍存在、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等患者排除在外。研究前与1患者进行了沟通,都同意配合参加,两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中医组接受疏肝和胃法治疗:所用方子为疏肝和胃方,12 g香附,12 g佛手,12 g木香,15 g郁金,15 g白芍,15 g蒲公英,9 g白术,9 g陈皮,9 g柴胡,9 g广藿香,10 g黄芩,此为基础方。对于有明显反酸、嘈杂的患者,加6 g吴茱萸,12 g黄芩;对于有呃逆存在的患者,加12 g旋覆花(包煎),15 g代赭石(先煎);对于酸甚的患者,加15 g乌贼骨,15 g煅瓦楞子;对于有饮食积滞的患者,加9 g山楂,9 g神曲。1天1剂,煎煮后取200 mL药汁,早晚饭前30 min服用。持续服用30天。西医组接受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所用药物由成都迪康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号是H20040715,10 mg,1天2次,早晚服用,持续30天。
1.3 观察内容
(1)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依据,实施症候评分,主要症状是胃脘胀痛、肋胁胀痛、嘈杂反酸、嗳气呃逆、纳呆少食,无记0分,轻度记2分,中度记4分,重度记6分[3]。依据症候评分对疗效进行判定:症状消失,症候评分有95.0%以上的减少记为“治愈”;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症候积分有70.0%以上减少记为“显效”;症状可见明显好转,症候评分有30.0%以上的减少记为“有效”;症状、症候积分均未见显著改善记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观察两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照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均有下降,但组间对照明显中医组较低(P<0.05)。见表1。
2.2 对照两组疗效
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5.8%,西医组是80.0%,组间对照中医组明显较高(P<0.05)。见表2。
2.3 对照两组不良反应出现情况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30天的治疗均顺利完成。
3 讨 论
在中医理念中,胃脘痛虽然发病位置在胃部,但与肝脾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性,相关调查显示,有严重肝证的患者患胃脘痛的可能性越大[4]。肝胃不和是胃脘痛的主要类型,肝的主要功能是疏泄,胃主要是受纳,肝气疏泄功能强则脾健运可实现,胃部不会受侮,如果情志不和,则肝气会郁积,则胃部会受到侵犯,进而致使胃脘痛出现。因此,对于此病的治疗,需以疏肝、健脾、和胃为主,本文所用疏肝健脾和胃汤由多种药物组成,其中,柴胡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可解郁、理气;白芍的功效是养血,可平肝、敛阴,兼调气血;香附具体理气、通经的功效,郁金可活血、行气、解郁,香附、郁金合用可实现疏肝、理气的功效[5]。陈皮的主要功效的理气、健脾、燥湿,白术可实现益气、健脾的功效,这两种药物联用可实现益气、和胃、健脾的功效。佛手的功效是疏肝、理气,木香可行气、止痛、消食,广藿香可化湿、止呕,三种药物联用可实现化湿、和胃、疏肝、健脾的功效。蒲公英、黄芩能够清热、泄胃火,进而实现和胃效果。由以上诸药组成的疏肝和胃方可实现良好的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等功效,从而实现胃脘痛的治疗。此外,我院采用以上方子对胃脘痛(肝胃不和型)患者实施治疗时,还依据患者有无反酸嘈杂、呃逆、饮食积滞等情况,将相应的药物加入,以实现对症施治,使患者相关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促进患者的恢复。
本文研究中,一组患者接受中医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一组患者接受西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中医组症候积分明显较西医组低,且中医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5.8%,与西医组的80.0%对照明显较高(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见,对于胃脘痛(肝胃不和型)的治疗,从中医辨证角度给予疏肝健脾和胃方治疗不仅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而且不良反应少。
综上,对胃脘痛(肝胃不和型)患者实施治疗时,临床上积极对疏肝健脾和胃方进行应用,并依据患者实情,对方子进行相应加减,以促进疗效的提升,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 张占红.中医综合护理方案在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5,2(8):1645-1646,1647.
[2] 秦 悦.中医系统护理干预用于胃脘痛脾胃虚寒证患者效果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4):179-180.
[3] 贺倩倩.胃脘痛患者应用中医情志护理对负性情绪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4):256-257.
[4] 李玉梅.中医综合护理方案在肝胃气滞型胃脘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6):225-226.
[5] 韦爱群,覃菊英,汪梦云,等.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对胃脘痛患者70例疗效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37(9):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