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中南地区早熟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2017-07-10樊建英张淑青麻永红张铁石封志明李东玉相从超

蔬菜 2017年4期
关键词:克新中薯晚疫病

樊建英,张淑青,麻永红,张铁石,封志明,李东玉,相从超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1)

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馍馍蛋等,多年生草本植物[1],为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目前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冀中南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促进河北二季作区马铃薯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在2015年春引进9个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筛选适宜河北二季作区种植的优良马铃薯新品种,通过对参试品种物候期、商品性状、产量和抗病性等指标进行评价,筛选出适宜在冀中南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和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为大面积推广生产用马铃薯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10个马铃薯早熟品种为:费乌瑞它、中薯2号、中薯3号、中薯5号、石薯1号、郑薯5号、郑薯6号、克新1号、春薯2号和早大白。其中以当地主栽品种早大白为对照品种。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蔬菜所试验地进行,试验地前茬为大葱,土壤为砂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播种前1 d将种薯切块,于2015年3月5日播种。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10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5.4 m2,单垄单行种植,行距70 cm,株距22 cm,每小区100株,四周设保护行。调查测定参试品种的生长期、主要性状、形态特征、产量和发病率。施肥遵守“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深耕时每667 m2施入有机肥3 000 kg,深度以30 cm左右为宜。起垄时每667 m2开沟施入硫酸钾20 kg、氮磷钾复合肥50 kg作基肥。另外,在出苗80%后及现蕾期结合中耕培土每667 m2追施尿素30 kg,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大田栽培。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马铃薯品种的生长期及主要性状

由表1可以看出,各参试马铃薯品种播种时间相同,出苗时间有差异。其中,石薯1号出苗最早,比对照早大白提前4 d;郑薯6号出苗相对最晚,和对照出苗时间一样;其他品种均比对照出苗早。中薯2号生长期最短,比对照早5 d;费乌瑞它次之,与对照相同;其他品种均比对照多3 d以上,其中克新1号生长期最长,为73 d。

参试马铃薯品种中,中薯2号为紫红色花,费乌瑞它和克新1号为蓝紫色花,石薯1号为浅紫色花,中薯2号为紫红色花,其他均为白色花。中薯5号、石薯1号为少花,春薯2号落蕾,中薯2号繁茂,其他均为中等。叶色为深绿的品种有中薯2号和中薯5号,叶色为浅绿的品种有中薯3号、春薯2号和对照,其他品种叶色均为绿色。费乌瑞它茎色为紫褐色,中薯2号为浅褐色,石薯1号和克新1号为绿色带褐色斑纹,其他均为绿色。各品种株高在57.8~68.0 cm,其中株高最高的品种是克新1号,为68.0 cm,郑薯5号最低,为57.8 cm。

表1 不同马铃薯品种生育期及主要性状比较

2.2 不同马铃薯品种形态特征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单株结薯最多的是中薯5号,但薯块较小。春薯2号结薯最少,薯块较大。石薯1号商品薯率最高,为92.3%,其次是中薯3号和费乌瑞它,分别是91.5%和90.8%,这3个品种单株结薯适中,薯块均匀,整齐。费乌瑞它的薯形长椭圆,郑薯5号、郑薯6号、石薯1号和克新1号为椭圆,中薯5号为长圆,中薯3号为卵圆,中薯2号、春薯2号及对照为扁圆。克新1号和对照早大白略麻皮,其他品种均为光滑。芽眼深浅类型:克新1号、春薯2号及对照为中等,中薯2号为较浅,其他品种均为浅芽眼。皮色:克新1号、春薯2号和对照为白色,其他品种为黄色、浅黄色或淡黄色。肉色:克新1号、春薯2号和对照为白色,郑薯5号和6号为黄色,费乌瑞它为鲜黄色,其他均为浅或淡黄色。

2.3 不同马铃薯品种产量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石薯1号、中薯3号和费乌瑞它比对照增产10%以上,其中石薯1号产量最高,平均667 m2产量为2 570.12 kg,比对照增产26.23%,增产幅度最大。其次是中薯3号,平均667 m2产量为2 405.53 kg,比对照增产18.15%。费乌瑞它排在第3位,平均667 m2产量为2 286.86 kg,比对照增产12.32%。中薯2号和春薯2号产量低于对照,郑薯5号和克新1号分别仅比对照增产4.17%和3.02%,中薯5号和郑薯6号产量较对照增产范围在5%~10%。

表2 不同马铃薯品种形态特征比较

2.4 不同马铃薯品种发病率比较

于生长期对田间参试品种的黑胫病、早疫病、晚疫病和病毒病进行调查,每小区连续调查20株,结果如表4。病毒病没有发生的品种有费乌瑞它、中薯2号、中薯3号和石薯1号,表明这4个品种高抗病毒病。晚疫病只有石薯1号没发生,表明其高抗晚疫病;发病率较低的品种有郑薯6号,发病率为10%;发病率最重的是中薯2号,达到30%。早疫病石薯1号发病最轻,发病率为5%;其次是费乌瑞它,发病率为10%;其他品种发病率介于15%~35%,但均低于对照品种早疫病的发病率。黑胫病在冀中南地区发病比较普遍,在北方一季作区发生少。黑胫病发病最轻的品种有中薯3号、石薯1号和克新1号,发病率均为5%;其他品种发病率介于10%~20%,郑薯5号和春薯2号发病率为25%,高于对照。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石薯1号抗晚疫病、病毒病,早疫病和黑胫病发病率最低,产量最高,薯形好,无论从产量、抗病性、薯形和特征特性方面表现均较突出,综合表现最好。中薯3号薯形稍差,对早疫病和晚疫病抗性稍差,但产量高、薯块大,与其他品种相比综合表现较好。费乌瑞它产量居石薯1号和中薯3号之后,抗病毒病,较抗黑胫、早疫和晚疫病,薯形好,商品性好。石薯1号、中薯3号和费乌瑞它属早熟品种,生长期为60~66 d,株高适中,介于62.1~65.1 cm,花繁茂性中或少,花色分别为浅紫色、白色和蓝紫色,单株结薯数量适中,介于4.5~5.2个,薯块均匀,薯皮光滑,芽眼浅,皮色为淡黄或浅黄,肉色鲜黄或浅黄,适合鲜食。3个品种综合表现好,适宜在冀中南地区种植。由于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品质存在差异,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气候条件等因素对马铃薯品种各性状影响导致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1]董永辉,周墨,杨龙.马铃薯不同品种比较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4):96-97.

表3 不同马铃薯品种产量比较

表4 不同马铃薯品种发病率比较 %

猜你喜欢

克新中薯晚疫病
粤西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枣庄二季作淀粉型马铃薯品种筛选
金华市金东区早熟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11个中薯马铃薯品种在高原农牧区夏河县的引种表现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中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比较试验
马铃薯优良品种的筛选与综合评价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