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优良品种的筛选与综合评价
2017-03-18赵娜贾景丽周芳张昱
赵娜+贾景丽+周芳+张昱
摘要:引进13个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薯13号、克新22号和克新23号生育期在90 d以内,为中早熟品种,每667 m2产量分别为2 995.7、2 583.2、3 063.1 kg,较对照增产57.37%、35.70%、60.90%,比较适合在二季作地区种植推广;克新18號、克新19号和中薯17号生育期在90 d以上,为中晚熟品种,每667 m2产量分别为2 922.9、2 871.0、2 505.5 kg,较对照增产53.54%、50.81%、31.61%,适合在一季作地区推广种植。克新21号、中薯1号、中薯7号产量较低,不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
关键词: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筛选;综合评价;生育期;块茎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532;S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364-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4.012
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 水稻、 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1],是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2],被誉为21世纪十大热门营养健康食品之一和最有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3],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4]。2006年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又进一步把马铃薯纳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5],2015年马铃薯主粮化的提出是农业部为增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措施,改善消费者膳食结构,优化调整种植业布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是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的战略转变[6,7]。
马铃薯作为辽宁省主要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8],但单产水平和商品率都不高,主要原因是品种比较单一、优良品种推陈出新缓慢、推广力度不足,针对其发展现状,主要是加强对马铃薯品种的筛选,优良品种是实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基础[9],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是评价品种推广价值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10],能够筛选出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马铃薯优良品种,并集成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示范,对农业生产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特引进中薯系列和克新系列共计13个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通过比较其形态、产量和品质特性,筛选出适合辽宁地区种植的马铃薯优良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中薯系列分别为:中薯1号、中薯2号、中薯7号、中薯13号、中薯17号,克新系列分别为:克新4号、克新13号、克新18号、克新19号、克新21号、克新22号、克新23号和克新25号,以早大白为对照(CK)。
1.2 试验地点
辽宁省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试验基地。
1.3 试验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14个处理,5行区,行长5.0 m,行宽0.6 m,每行24株。4月19日播种,成熟后收获。栽培管理同常规大田马铃薯栽培操作。生育期间观察各品种的生育时期,收获时测产并对性状进行观察记录。
1.4 调查项目
全生育期、生育时期、块茎形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如表1所示,不同品种其生育期不同。早大白和克新4号全生育期在80 d以内,属于早熟品种,可以在二季作地区种植;中薯1号、中薯2号、中薯7号、中薯13号、克新13号、克新21号、克新22号、克新23号、克新25号全生育期在90 d以内,属于中早熟品种,可以考虑在一季作或二季作地区种植。中薯17号、克新18号、克新19号全生育期在90 d以上,可以考虑在一季作地区种植。
2.2 产量
由表2可见,将不同品种小区产量进行比较,克新23号产量最高,折合667 m2产量3 063.1 kg,较对照早大白增产60%以上;克新18号、克新19号和中薯13号相比对照早大白也增产50%以上,表现优秀;克新21号和克新4号与对照相比减产幅度较大,减产超过30%;其中克新4号减产最多,达到37.8%。
2.3 块茎性状及主要产量因子
表3和表4块茎性状和主要产量因子的统计表明,克新25号、克新23号粉皮白肉,芽眼浅;克新22号、克新19号白皮白肉,芽眼中等;克新4号、克新13号淡黄皮淡黄肉,芽眼中等;中薯17号、中薯13号芽眼都较浅,黄色肉;中薯1号、中薯7号薯形圆形,芽眼中等。中薯13号和克新23号单株薯重最高,有利于高产;克新25号、克新23号、中薯17号、中薯7号和中薯1号商品薯率较高,高于对照早大白;克新13号、克新22号、克新4号商品薯率明显低于对照早大白。
3 小结与讨论
克新23号、克新22号、克新18号、克新19号、中薯13号和中薯17号在产量方面表现突出,较对照早大白增产30%以上;其中中薯13号、克新22号、克新23号生育期在90 d以内,为中早熟品种,每667 m2产量分别为2 995.7、2 583.2、3 063.1 kg,较对照增产57.37%、35.70%、60.90%,比较适合在二季作地区种植推广;克新18号、克新19号和中薯17号生育期在90 d以上,为中晚熟品种,每667 m2产量分别为2 922.9、2 871.0、2 505.5 kg,分别较对照增产53.54%、50.81%、31.61%,适合在一季作地区推广种植;克新21号、中薯1号、中薯7号产量较低,不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1] 孙慧生.马铃薯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7-8.
[2] 吕世安.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4):29-34.
[3] 周 蓓.马铃薯研究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 24(3):89-92.
[4] 危朝安.在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中国马铃薯,2007,21(6):321-325.
[5] 孙东升,刘合光.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2009(3):25-28.
[6] 余欣荣.以科技创新引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5(2):8-10.
[7] 毛绪强,刘月姣.新战略研讨:马铃薯主粮化[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2):5.
[8] 董福玲,王建中.辽宁省马铃薯种薯生产供应现状与对策[J].中国马铃薯,2008,22(6):378-379.
[9] 王殿修.辽宁省马铃薯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3(7):38-39.
[10] 杨志平,何凤发,王季春,等.应用AMMI模型评价马铃薯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J].中国马铃薯,2006,20(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