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2017-07-05孙庆括胡启宙
孙庆括,徐 帆,胡启宙
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孙庆括1,徐 帆2,胡启宙1
(1.南昌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江西南昌 330032;2.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初中阶段是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关键期,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巩固和加深其形成性别刻板印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插图和文本中两性出现的数量、地位、职业类型及角色进行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教科书中确实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具体表现为成年和未成年女性人物出现的频数、地位和职业种类均低于男性,且以配角的负面形象出现,语言用词存在男性主导的思维定势.进一步,从国家政府、教科书编写者和教师等角度对未来教科书的性别平等改革提出了改进建议.
数学教科书;性别刻板;建议
1 研究背景
教科书作为传播性别文化的重要媒介,对正处于性别社会化关键期的初中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和行为规范有重要影响,其隐含的性别不平等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加深其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在数学学习上,表现为认为女生不适合学习数学,男生数学成绩优于女生是理所当然的,导致女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和信心不足,成就动机相对较弱[1].因此,2001年中国实行新课程改革后,国务院颁布的像2001和2011年版《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等文件都明确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课程和教材.西方学者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就从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跨学科的视角对美国、法国、西班牙、瑞典、苏联等国教科书中男女的比例、社会角色、人格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均表现出显著性别差异.如美国加州大学的兰诺·韦茨曼博士曾在20世纪70年代对美国100种使用最多的小学教科书,包括拼写、阅读、社会和科学等不同学科的读本,对其中的插图、文字、主题等表现出的性别形象进行分析,表明具有强烈的男性中心倾向[2].中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较早研究者有汪名骕[3]、朱晓斌[4]、曾天山[5]、史静寰[6]、吴康宁[7]等.较有影响的是200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史静寰教授牵头主持的针对幼儿园和中小学教材性别分析的课题研究,成果出版在《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一书中.之后,教科书的性别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国内多个学科多种版本教科书[8~11].这些研究主要从男女出现的频次、话语权、社会角色和地位、形象特点、职业种类等方面对性别偏向进行统计分析.然而,国内研究者在教科书的样本选取上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社会、思想品德等文科教科书,从性别视角审视理科教科书,特别是数学教科书的研究不多.从文献检索来看,中国目前仅有两篇专门针对数学教科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研究,且研究对象专门针对小学数学教科书[12~13],对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研究除发表过一篇相关论文外[14],目前还没有见到专门的研究.进一步,法国课程社会学家阿普尔曾指出,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教科书不仅仅是社会科学,就连一向被认为是重视客观性的数理科的教科书,也违反了科学界的历史的现实,提供给学生不合现实、保守的观点[15].当前初中数学教科书中两性角色呈现状况如何? 与文科教科书有没有类似的性别偏向问题? 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对这些问题开展系统研究,不仅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有价值和参考的研究结论,也为中国数学教科书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提供借鉴.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现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根据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先后于2012年和2013年审查通过的6册7~9年级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中的性别偏向问题.之所以选取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是因为它使用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采用内容分析法、定量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教科书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统计和分析.
2.2 研究范围
从插图和文本两个角度展开.其中插图是指照片(包含封面和章头图)和漫画两大类的所有图片.文本指除无字的图片外,包括引言、标题、例题、拓展阅读材料、课后作业题、综合与实践等所有含有文字叙述的部分.
2.3 研究维度
借鉴Elgar[16]、Kahveci[17]及史静寰等人的研究成果,共设计了如下4个分析维度:(1)男女两性出现的频次.仅对插图中进行统计,分为全部是男性和全部是女性两个方面.需要说明的是,部分照片里若因人物过小、模糊而无法识别出男女性别,不纳入到统计范围.而有些图片,看上去没有明显的性别标志,但通过旁边的文本能够知道性别的,则纳入统计范围.同时,漫画中若出现简单勾勒出的人形,无明显人物性别形象则不进行统计.若出现扎辫子、穿裙子和短发等有明显性别特征,则进行统计.同一人物出现在一组插图中,只统计一次.(2)男女两性的年龄特征.主要把插图中的人物分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两类,分别统计不同年龄阶段的男女人物的频次.(3)男女两性的地位特征.对插图和文本中同时出现的两性形象进行分析,看其表现的人物地位关系是以男性为主还是以女性为主.(4)男女两性的职业角色和种类.这里对插图和文本中的成年男性和女性的职业种类进行统计和分析.如果一幅插图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职业形象,分别做独立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插图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
(1)男性出现频次明显多于女性.
统计发现,6册教科书中男性数量为177人次(占76.6%),而女性次数为54人次(占23.4%).可见,男性出现的次数是女性的3倍之多.进一步,在七年级下册女性出现的次数达到各册中的最大值为16次,但同时男性出现的次数也达到了各册最大值为47次,女性出现的最大值次数仅占男性的三分之一左右.另外,在九年级下册中女性出现的次数只有4次,而男性出现8次,这可能与九年级学生即将参加中考,不宜安排过多知识量有关.从整体上看,插图中男性次数明显超过女性,这种趋向与已有学者对其它版本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男多女少”的现象相吻合.如,孙庆括[18]对人教版、浙教版、沪科版3个版本的初中教科书统计发现,男性出现的次数分别约占相应版本男女总人次的79%、77%、71%,女性出现的次数约占相应版本男女总人次的21%、23%、29%.
表1 插图中男女频次统计
(2)成年男性数量占绝对优势,多于成年女性.
由表2可知,发现成年男性出现38次,而女性仅出现6次,成年男性出现的频次比成年女性多近6倍.进一步,各册插图中成年男性出现的次数分别为9、6、15、3、4、1,成年女性出现的次数分别为2、0、2、0、2、0,每册均表现出成年男性出现的频次多于女性.值得强调的是,七年级下、八年级下和九年级下册中成年女性频次不约而同地出现为零的尴尬局面,而成年男性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表2 插图中成年男女数量统计
(3)成年男性从事的职业种类明显多于女性,社会角色上存在女性缺位现象.
从表3看出,成年男性的职业种类有18种,而女性只有5种,可以看出男性从事职业种类呈现多样化,而女性职业类别较为单一.特别是在“读一读”插图中都是介绍男性数学家,而女性数学家没有出现一次.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63页中介绍了大数学家费马、九年级上册第104页介绍了古代数学家刘徽.另外,在部分提示性图片中主要是以男性为主导,女性很少单独出现.进一步,从成年男女社会角色出现的频次看,男性出现27次,而女性仅出现5次,女性社会角色出现明显缺位现象.从总体上看,成年男性从事的职业层次较高,社会地位也高于女性,与“男主外”形象相符合.如八年级上册第142页的插图中出现3男1女,其中有男性经理1名,男职员1名,并且文中指出男职员的工资等级比女性高,女职员工资只比杂工高.而成年女性从事的职业层次较低,社会地位也没有男性高,与传统女性“女主内”形象相符合.如七年级上册第137页,特别强调小女孩向女性阿姨售货员买东西就是例证.
(4)未成年男性数量占绝对优势,兴趣爱好上表现出显著性别差异.
6册插图中未成年男性出现139人次,约占未成年男女总数比例为74.33%,未成年女性出现48人次,约占25.67%.可见,教科书充分注意到了同辈群体对初中生的性别社会化具有示范效应的积极影响,但未成年女性出现次数仍然过少.另外,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同样表现出较明显的性别差异.比如在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插图中,几乎都是未成年男性.像九年级上册第76页和第175页插图中就仅出现一个拿着足球的小男孩,没有出现女孩的身影.同时,插图还表现出一定的“弱化”女性的现象,像九年级上册第158页插图中男生在前面铺路,女生跟着走,表现出了男孩照顾女生的情景,传递出女性不如男性的错误信息.
3.2 文本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分析
(1)文本中的两性语言用词存在性别思维定势.
在汉语语境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有“她”和“他”,分别指称女性和男性.但只要细心地研究一下现代汉语的语用规律就会发现,男性的“他”早已是被思维定势的广泛使用,而女性的“她”,虽然存在却很少用到.只要没有明确性别都是用“他”,如“他应缴纳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为”,“他录入3 000字文稿比手抄少用多长时间”,“他(跳水运动员)最多有多长时间完成规定动作”.在明确性别时有种类多样的“他”,不仅有“跑步的他”、“买家具的他”、“作为经理的他”、“作为数学家的他”,等等.而“她”在北师大数学教科书中出现的次数很少,多为“买东西的她”、“售票的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还出现“她错在了哪里”的女性刻板印象.总体上看,尽管像“她错在了哪里”中的人称代词“她”在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中出现的次数不是很多,但这恰恰说明了其中存在着语言用词思维定势现象.
(2)文本中的两性人物地位呈现存在性别不平等.
6册文本中出现了一位画家、一位雕刻家,一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两位天文学家,这些精英人物全部为男性.另外,出现数学家的人次为35,主要出现在教科书中的“读一读”中,共涉及33位数学家,以介绍中国数学家做出的贡献为主.特别是数学史上女性人物出现的人次为0,跟男数学家出现35人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与在插图中进行数学家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事实上,对于大量的数学家出现在教科书中,本意是加强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但无形中隐藏着一种性别不平等现象,容易给女生带来一些无畏的烦恼,现在全社会都在贯彻性别公平这一价值观念,此时教科书的编者更应该关注教科书的性别平等问题.
(3)文本中两性职业种类和社会角色呈现存在性别不平等.
女性在文本中出现的职业行为角色为7次,而男性高达54次,女性职业角色的比例相当于男性的八分之一左右.进一步,对职业种类进行统计,发现男性多达21种,不仅有数学家、画家、天文学家、总统等社会精英人物,也有存钱的李先生、男性经理、男性探险者等中层人物,都属于社会较高层次.而女性职业仅有6种,不足男性职业种类的四分之一,多为如售票员、售货员等社会服务业,这可能与女性具有的和蔼、亲切、耐心所有的性别特征是相吻合的.但从整体上看,教科书书文本中依然表现出男性处于占绝对的支配地位,表现出强烈的“男主外,女主内”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从微观上对正处于形成正确性别观的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说无疑产生不利的影响.
表4 文本中成年男女角色及职业统计
4 结论和思考
4.1 结 论
研究发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确实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具体表现为:(1)插图中男女两性人物出现的数量存在显著差距,男性频次远远高于女性.(2)插图中成年男性人物数量多于女性,未成年男性人物数量也多于女性.但从性别数量的差异显著性上看,成年人两性数量的差异显著性更大,远远高于未成年人两性.(3)插图中和文本均表现两性之间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具有极其不平等性.在很多活动中,男性多是以主导和正面形象出现,而女性多是以配合和负面的形象出现.特别是在文本中,用于描述男性的词汇量总是远远大于女性.(4)插图和文本中成人两性在职业领域的分布存在显著差距.男性职业类别多于女性.像运动员职业,男女不存在差异.售货员或售票员职业,女性多于男性.但在数学家职业中,全部是男性,男女两性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领导人身份的两性差异尤其明显.
4.2 思 考
教科书中的性别偏向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初中生的性别角色认同,巩固和加深性别刻板观念,从而导致如影响男女生数学成绩群体刻板化,影响形成正确的成就动机归因和职业角色选择等多重负面效应,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度不够有关.虽然中国政府在颁布的部分发展规划纲要中已明确表示将性别平等纳入到教材中,但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修订稿都没有明确提出与性别教育相关的内容.其次,可能与教科书编写者集体性别无意识有关.当前中国教科书的性别研究没有成熟的理论,可能没有引起教科书编写者的重视.并且绝大部分教科书编写者从未受过相关的教育与培训,不具备女性视角和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再加上中国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从而造成集体性别无意识.最后,教科书编写队伍的性别构成不均衡有关.研究发现,虽然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编写队伍注意到了男女成员比例的均衡问题,但男女之比还是大约达到1.5:1.这与研究者曾经对浙教版、人教版、沪科版3套教科书在男女编写人员构成分别为5:1、6:1、42:1,表现出男多女少的结论具有一致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建立国家的教科书性别平等出版标准和审查机制.政府应充分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把有关性别平等写到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等文件中.进一步,明确规定出版社在制订教科书编写方案时,要明确列出人物性别的量化清单,同时邀请研究两性教育专家参加统稿,并尽可能倾听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同时,建立教科书性别平等审查机构和机制,有意识地对每册和整套教科书选取人物的性别比例和形象进行审查.
(2)加强教科书编者性别平等意识的专门培训.加强编者的现代社会性别理论培训,改变传统的“男主女从”和“男强女弱”的性别观念,要求从性别平等的角度综合考虑教科书的男女人物选取的比例和语言用词描述方式.比如对“小明经常给爸爸帮忙,小芳给把妈妈做家务”这些传统语句可以考虑把小明和小芳进行对调,从而唤醒学生的潜在性别刻板意识.
(3)提高教师恰当处理教科书性别刻板的能力.一方面,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如让学生扮成“侦探”来发现教科书中的性别刻板,并对找出的性别刻板内容进行男女不平等的现实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书中性别刻板问题.另一方面,编写一些有关女性知识的读物,比如女性数学家或科学家读本等,努力削弱和避免教科书中性别刻板的消极影响.
[1] 韩仁生,王毓珣.中学生数学学习成就归因的性别差异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4):21-24.
[2] 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汪名骕,崔建民.儿童读物中的性别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8,(5):45-47.
[4] 朱晓斌.从我国三种小学语文课本看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兼与美国一种阅读课本的比较[J].教育研究,1994,(10):52-57.
[5] 曾天山.论教材文化中的性别偏见[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34-39.
[6] 史静寰.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妇女研究论丛,2002,(2):32-36.
[7]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8] 阮青青,刘力.小学《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中的成人性别角色分析——以浙江版、江苏版教科版北师大版(三年级)实验教材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4,(2):48-53.
[9] 刘朝晖,周桂香,阳晴晴.200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性别角色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8,(9):26-30.
[10] 傅建明.教科书性别意识形态的话语分析——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与新亚洲版《学会中国语文》为文本[J].全球教育展望,2010,(5):18-23.
[11] 于冰,于海波.教科书的文化再生产——物理教科书插图的性别文化分析及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5):79-83.
[12] 张勋,周鸿敏.小学数学教材中性别刻板印象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8,(7):23-25.
[13] 魏佳,肖萍,罗萍萍.小学数学教科书性别刻板插图的调查与思考:教科书发展的视角——以人教版小学数学高年级教科书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5):96-99.
[14] 张维忠,孙庆括.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科书比较[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2):44-48.
[15] 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6] Elgar A G. Science Textbooks for Lower Secondary Schools in Brunei: Issues of Gender Equity [J]., 2004, 26(7): 875-894.
[17] Kahveci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cience and Chemistry Textbooks for Indicators of Reform: A Complementary Perspective [J]., 2010, 32(11): 1 495-1 519.
[18] 孙庆括.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数学教科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校:周学智]
Study of Gender Stereotypes about Mathematics Textbook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UN Qing-kuo1, XU Fan2, HU Qi-zhou1
(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Mathematics, Nanchang Normal college, Jiangxi Nanchang 330032, China;2.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Fuzhou 350007, China)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was a critical period for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role identity, gender inequality in textbooks would subtlely reinforce and deepen their gender stereotype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appeared in the illustrations and text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 published b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Which was from aspects of the number, position, occupation type and role of the gend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gender stereotypes in textbooks. The frequency, status and occupational types of adult and underage female character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males, and appeared as the negative image of supporting characters. There were male dominant thinking patterns in language words. Furthermor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reform of gender equality in future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overnment, textbook writers and teachers.
mathematics textbooks; gender stereotypes; suggestion
G633
A
1004–9894(2017)03–0053–04
2017–01–12
2015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课题——基础教育新课改背景下高师《数学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XJG-15-23-7)
孙庆括(1985—),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