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八要素”在书法艺术中的作用

2017-07-01郭宗吾

生活文摘 2017年2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作用

郭宗吾

摘要:本文就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规律,剖析其在作品中的特征及其作用。

关键词:书法艺术;八要素;作用

中华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浩瀚的文化财富,形成了世界上特有的中国文化,每一种学说、思想、艺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曾经在历史的各个舞台上发挥了尽能的作用。她们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影响着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项活动,并傲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从伏羲八卦到四大发明,从仓颉造字到诸子百家,从秦汉帝国到大唐盛世,不论是时空,还是平面交错,无不有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作为中华文字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化艺术,“在世界文字书写中,没有其他文字的书写,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简史》),见证和再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让后人们不断地追求、探索、丰富和完善。书法艺术的魅力究竟在哪?又何以有如此深远之影响,让一代代人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呢?因为书法艺术是一门系统工程,又是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价值,是需要一个人一生的修炼和体悟。

本文就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规律,剖析其在作品中的特征及其作用。

一、继承性

继承就是指对中华书法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学习书法,要对古人的墨迹、碑贴、书法思想、艺术情趣等进行临习、揣摩,达到“与古人对话”的境界。“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包含了相当的艺术基因和艺术创作形式”,通过对传统的临习,掌握其运笔、技法、神采,并用古人的“路径”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只有很好地继承古人的传统,才能实现自己的求变、创新。

(一)继承是文化基因的需要。古人创造了文字,并且运用文字进行交流、传达信息,裝载传承历史。几千年来,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无不都是临习前人的经典作品,王羲之学习卫夫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拜褚遂良、张旭为师,明清王铎师承颜、柳、李岂、怀素、米芾,对二王临习更多。历史上也留传了他们不少学书的故事,颜真卿向张旭请教书法秘诀,而得到了“工学”和“落墨”的道理,米芾学书以“永志不忘,纹银五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通过对前人经典的学习,“种植”了基因,从而为自己今后的书写开创了路子。没有继承就没有源头,就是无本之木。

(二)继承是书法评判标准的需要。无论书写者怎么样书写,它都要面对观众,面对观众对它的评判。当今书坛各类展览层出不穷,投稿人数众多,评审专家就要从投稿作者中选定出一定比例的作品进行展览,那么,专家评审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作品的出处,也就是继承性,是哪一个路子,学哪个古人的。只要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作品才有可能进入展览。民间的书法欣赏亦是如此,人们总是要看作品的路子,是否符合传统习惯,是否达到了大众的欣赏心理要求。现在,一些所谓的江湖“书法家”,他们用“偷梁换柱”的手法,欺骗观念,用自己已经“成熟”的手段哗众取宠,岂不知它始终难登大雅之台,是要遭到历史的唾弃的。

(三)继承是书法人一生需要去践行的事情。我们学习书法,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办到的,需要不断地勤学苦练和艺术修养。不能因为自己已经“成名”而放弃了对传统的临习。从古至今,那些有名的大家都是在不断地临摹前人的经典作品,从而不至于使自己偏离“航道”。林散之先生在七、八十高龄时仍在临摹《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等,他认为,学书贵在坚持临习。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萧娴先生二十岁时临写的《散氏盘》惟妙惟肖,受到了康有为的大加赞赏,她的书法作品中始终以“三石一盘”(篆书《散氏盘》、《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为宗,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二、章法性

章法是一幅书法作品的宏观气象,它指的是作品中的布局、谋略,也是技法、用墨、结体、布白等相互照顾的方法。晋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其意思就包含有,在开笔之前,要对整个作品的整体布局进行谋划和把握。章法有大章法和小章法之说。大章法是整篇的气象(我认为,当代所说的章法不只是布局,还有墨法、内容等),而小章法是字的本身及上下几个字的呼应布局。由此说来,一幅作品的气象应该首先是由章法所决定的。假如我们欣赏一幅作品,首先看它的整体布局和气象,继而看其单字的布局、内容等等。如果把书法的布局纳入到绘画构图的角度来说的话,还应该可以理解成疏密、留白、浓淡干湿、远近等。我们看中国的水墨画都有一个透气性,特别是山水画,画中的水、云、山都在一定程度上用“白”的“S”型,如此恰到好处。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上半部用大面积的黑墨、渲染作山,而中间自上右斜用细线勾出白色的山泉和水中的几只焦墨蝌蚪,左下又用浓墨在淡墨上作题款,如此气势,不仅画出了山的雄伟、水的急流、蝌的自在,表现了老人的大胆创新和天真乐趣。而王羲之的《兰亭序集》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尽管他们写于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行没有固定字数,墨法随着情绪走,改动的画圈,不要的删掉,增加的用小字填充……这些不正是一幅幅山水画吗?远近、浓淡、留白,自然天成,精美绝伦。

一般来说,不同的书体都有各自的章法处理手段。这里只对其布局作以探讨。我们知道,随着人类历史和文字历史的不断发展,各种书体文字的不断演化,根据字形的不同,章法布局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可以大致归纳为:自然天成美(甲骨文及大篆)、端庄肃穆美(隶书、章草)、规矩整齐美(楷书、小篆)、行云流水美(行书)、飞动节奏美(草书、狂草)。由于人类记载文字载体的局限性,甲骨文是刻在龟骨上的一种文字,就利用了骨的形状和字的繁简出现了自然天成的意趣。大篆亦是如此,如石鼓文等,但李斯的小篆除外,其也可以归纳到楷书之美中。隶书的出现,特别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大都是碑石和摩崖,它们朴拙典雅、雄浑博大,由于年代对石头的洗礼风蚀,加上隶书本身的笔划、排版布局,因而显现了其端庄肃穆之美。楷书形成以来,由于其法度规矩、严谨,无论是魏晋钟繇、王羲之的小楷,还是盛唐时期颜欧柳的大楷,都以严谨的法度限制了字形大小相同、格式规范,呈现了规矩整齐之美。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书写速度的提升,给人一种飘逸流畅的感觉,表现了行云流水之美。草书是最能展现书写者的情致的一种书体,特别是狂草,它狂放不羁,完全脱离实用,书写没有固定的大小、行距、字数等要求,变化多端,气息连绵,似有音乐高昂之美,又如泰山蹦顶之险,观者令人心潮澎湃,跌宕起伏,可谓飞动节奏之美。不同的书体,选择不同的章法,会让作品增添其趣。

三、技法性

技法是书法作品表现形式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评判作品优劣的必要标准。可以说,书法的技法是伴随着一生的学习而来,在不断地、反复地临习书写中,运用合理的资源手段(如古人遗留的、今人指点的、自己体悟的)揣摩线条的处理方法,并把笔锋、用墨、指法与宣纸之间的各种关系处理得当,故而达到一定的书写效果。

技法是书写技术层面的问题,比如执笔、点画、结体的写法等,古今人士已经多有论述,这里不作探讨。线条质量是技法的决定因素。书法作为单线造型艺术,其讲究的就是线条的质量,而线条质量则取决于用笔的方法和效果是否达到了一定的要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这里的神韵在某些程度上就是强调由高质量的线条得来的效果。讲究用笔方法,提高技法含量。“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刘熙载)、“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康有为)这些话的意思就是强调书写中用笔的方法和重要性。在日常学习中,就要经常体悟一些学书技法的运笔技巧,否则,再好的章法、形式,都因用笔质量差而受到影响。气息连动,相互关照。仔细来讲,气息也应该属于用笔的范畴。气息不仅是整个章法的需要,更是笔画上下连动呼应的需要。在书写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每一个笔画的气息,上一笔的终结,就是下一笔“生命”的延续和开始,这种气息会给技法带来活力的展示。

四、墨法性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气韵的就是墨,可以说,墨是书法的血肉灵魂。用墨得当,作品就能生动、引人入胜。所以,用墨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书法用墨大致可分为九种。浓、淡、焦、干、湿、渴、涨、宿、冲。浓墨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自有墨以来,人们就把浓墨作为最常用的书写材料,清人更是用浓墨来表现大字的气势和气象,如慈禧的榜书,刘墉的巨幅作品都是用浓墨写就的。现在,还有人提出浓墨是书法永恒的表现手法的主张。与浓墨相反的淡墨,估计也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方法,它以清闲、清新、淡雅、娴静的立场,运用到书法作品中,提出了用墨上的矛盾关系,给人在视觉上产生上述态度。焦墨则是与浓墨相对的,它本身水分更少,在作品中表现苍茫、深远之意,也叫枯笔、渴笔。王铎、林散之等在他们的草书作品中就经常使用焦墨的方法,有着更为沧桑的张力。干墨的使用效果就是为了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就像水墨画一样,有远近之说。作品中的干墨也需要适当运用,把握自己想表现的艺术美感,真正做到“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孙过庭)的表现方式。湿墨是与干墨相对的,湿墨中水分较多,表现在宣纸上,水随着宣纸的吸透围绕墨跑化,而干墨在书写轨迹上驻留,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效果。涨墨基本上与湿墨类同,在书法作品中为了表现点、块、面、线的效果,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涨墨就是形成块与面的最好方法。例如王铎的许多作品中就有此法,他开创了此类书写的先河。宿墨,顾名思义就是过一宿的墨,前一天制好的墨,通过一夜水气蒸发,第二天再加水使用,会有“字韵”的特殊效果。此墨最适合写榜书、单字及对联。如今有许多书写高手为了表现一种渲染效果,都是自制焦墨,隔夜加水使用。比如黄宾虹用焦墨书写的篆书对联就更有意境。但此法需要合理使用水分,选择合适的用纸,否则,就会出现极端效果,影响作品的整体感。现代书法中,还经常使用一种冲墨的方法,特别是用斗笔在丈尺上作字,墨滴直冲字外,日本井上有一的很多作品就是用了冲墨的方法。冲墨时冲走的墨与字的笔划斑驳淋漓的苍茫效果,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五、哲学性

中国哲学诞生于西周初期,也是同中华文化的诞生一起孕育起来的,它是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逐步发展而成的。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理论,用事物及事物之间的规律、逻辑思维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完善。简单地讲,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书法作为一门抽象艺术,其中无不充满着哲学思想体系。“书法的灵魂是中国哲学的本质和内涵,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思想”,“书法是哲学思想艺术的再现”(杨发荣《写意书法是哲学思想的艺术再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书写内容上看,积极向上,富有哲理,名人名典,说教育人等都是基于中华文化的范畴,把经典名著与书法文化融合起来,给观者带来深层次文化的享受,给社会带来正能量,倡导正气象。从作品章法看,宽与窄、长与短、白与黑、大与小、肥与瘦、正与斜、粗与细、密与疏、紧与散、稳与险等,都是哲学的矛盾关系。如果缺乏这些要素,那么作品就失去了生机活力。从墨法笔法看,在书写过程中,用墨的元素、筆的技法可以表达出干湿浓淡、焦黑枯润,内揠与外拓、中锋与侧锋,使转与平直,快慢与动静等,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相互依存,又相互照顾的哲学关系,是自然美的书法表现形式。在这些黑白的世界里,书法用自己的各种元素,书写出与大自然相尽的艺术天地,它在一张素白的宣纸上,制造了种种矛盾关系,又解决了一个个矛盾,最后达到自然平衡,这些“抽象的把握宇宙万物最为根本的结构和规律”,提炼和浓缩出自然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不正是中国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论吗?

六、艺术性

艺术是人类不能用语言完全直接表达的一门学问,或者说是语言表达的补充形式和高度概括。艺术的门类表现在生活中的各种方面,它的词义很广,包括绘画、建筑、音乐、诗词、书法、电影等。作为书法艺术,是“通过汉字的点画线条,在字体造型的组合运动与人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构对应的审美关系,使一个个汉字仿佛具有了生命,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追求”。“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王僧虔,南齐),“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乃见其心”(张怀瓘),这也道明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书法作品必须具备自己的艺术特征,可以说,艺术性是书法的生命,是书法的灵魂。首先要有书写特征。书写是利用笔墨纸砚把汉字用一定的规定表现出来,这里说的规定就是书法的法度,一幅作品离开的法度,是不能称其为书法的,而法度是建立在长期对古人经典作品临习和研究上的。同时,书写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还要强调临古与创新的结合,没有创新,只是照搬照抄,作品就没有时代感。书写也要有书写性,书写性是“视觉作品中笔触的运动感与连续性”(邱振中《书法中的书写性与图形生成》),最能检验书家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书写性是书家对书法艺术融会贯通、把握全局的表现。在书写过程中,通过控笔、墨色来表现出线条的内部运动和笔势,要有“生而熟,熟而生”的学书路子。还有人把书写性作为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基础与原点,书写性中应当包括“书写规范、用笔尚法、结体合宜、章法得当”四个要素。其次应具备技术特征。书法作品中能看出作者的书写技术,这些技术是通过长期对字型结构、笔划顺序、控笔能力的反复研习而达到的一种技术要求。这些技术是基于对法贴法度的规定,学习哪种字体,就要对字帖临贴达到相当的高度,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创新自己的书法风格。最后要有思想性。书法的思想性就是艺术的品格和灵魂,书法的思想性应当包括人文思想、美学思想、哲学思想、继承思想等,其中美学思想是书法家把自己的修养学识,对客观世界、自然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思,用书法的形式展现到世人面前的一种手段,欣赏者面对书法作品,呼唤自己内心的感应,从而引起心灵共鸣。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书法的美学思想就是书法的精神体现。

七、修养性

修养,是指人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处世态度或完善的行为规范”(《汉语词典》),书法人要在思想、理论、知识、艺术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修养水平。从古至今,凡成大家者都注重自己的个性修养和能力修养,书家也不例外。王羲之博学多才,勤于思考,增损古法,注重技法,让书法变法,达到情致精美,可谓一座丰碑。颜真卿自幼勤学,为官后正义耿直,写下了不朽的《祭侄文稿》、《争座位贴》,成为影响中国书法文化的重要人物。要有学习力。为什么说书法是一个人一生需要修炼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书法,不能仅仅为了学书法而去写字,更要注重对文化的学习。“没有文化功底,写字画画的基本功再好,作品的格调也上不去”(陈传席),甚至古人把写字画画当作“雕虫小技”,意思就是说,写字画画只是“游于艺”的东西,真正要做的,就是要学习,要有文化的涵养。文化是肥沃的土地,有着丰富的、取之不竭的营养,只有用文化的“肥料”去洋溢,作品才会有底蕴,有味道。学习文化,要了解历史、政治、哲学、心理学、美学,提升自己的修养境界,开阔知识视野,丰富人文情怀。要有宽阔的胸襟。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体现在书法作品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岳飞是我国历史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书法,苍劲有力,龙腾虎跃,气韵生动,看后让人流连往返,触景生情,是因为他有胸怀天下的气壮情怀,饱含深情的民族大义。毛泽东深怀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他的书法气势磅礴,大有拼搏天下、勇往直前、一览众山小之意。现实生活中,一个没有包容心、同情心的人,他的书法作品何以能谈得上有“容量”、有内涵呢?所以说,“要想写好字,就先做好人”是有它的道理的。

八、情感性

“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静而字敛,乐则所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 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明祝允明《离钩书诀》)。这句话道明了书法作品中必须要有情感的因素,情感是书法的气韵和活力,每个人的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反映了书写者的综合素养,同时,个性情感在不同的心境下也有所不同。“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包世臣《艺舟双楫.答三子问》),说明了艺术的本质在于情感而获得了形体的表现。狂草的的代表人物是唐代的张旭和怀素,他们的作品打破了魏晋以来拘谨的草书风格,笔势上下连带,忽快忽慢,飞动酣畅,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虽有“酒的癫狂”,但充斥着内心激荡飞狂的情感。张旭的《肚痛贴》全文仅23字,相传他当时在写字时,写下了“忽肚痛”三个字,忽然觉得肚痛难忍,这时他“强忍”,一笔写完余20字,完成了墨的由浓到枯,书体的由工到草的过程,后来才去入厕方便。这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达到了气韵生动的豪迈气象。假如当时他写下三个字就入厕,回来后再写完后面内容,也行就少了一些“宣泄”的情感了。怀素的书法用笔瘦劲有力,奔放流畅,一气呵成,气贯如虹,与张旭同称“张颠素狂”。他一生勤学苦练,在书法作品中注入了“看云随风”、“公孙剑器舞”的生活因素,加上他天资聪颖,悟出了书法的意境和真谛,表现了神采飞扬、狂放不羁的性情。怀素在《自叙贴》中笔法灵魂,飞动险绝,环环相扣,犹如暴风骤雨,宣泄千里之外。这正是他虽为寺庙和尚,却不守“规矩”,吃肉喝酒,无所不为一般,抒发了个人的内心张扬。从他们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大唐盛世的宏伟气象和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表现欲,也是符合书法的大时代要求的。

综上所述,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除了有上述必要的八个因素外,还要体现鲜明的时代背景特色,在创新的基础上,主动担当起时代责任,完成历史賦予我们的书写大使命。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作用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生命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