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地名文化刍探
2017-07-01宋婉琴
宋婉琴
摘要:吴山是吴帝后裔——吴回部族与太岳部族的发祥之地,是我国祭祀吴帝、黄帝最早的地方。西汉时期,曾有11位皇帝23次来吴山祭祀。吴山作为国家级名山设祭,今人所见最早的文献记载当是东晋。吴山有17座山峰连绵,其中以镇西峰、大贤峰、灵应峰、望辇峰和会仙峰最为著名。吴山秀美奇妙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给今人留下来无限遐想和深刻启示。
关键词:吴山;吴岳;西镇;岍山
吴山,中国历史名山,位于今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辖区内,距新街镇约十几华里,距市区约40公里。吴山属陇山支脉,系二亿年前岩浆侵入上升而形成。南北长约13公里,东西宽约9公里,最高海拔2096米。其山山势巍峨,群峰排空,直逼云端,高峻清秀,丛林苍郁,甚为壮观。历史上曾有岳山、千山、好山、虞山、岳山、雍山等称。
一、吴山名称源流
吴山是其本名,因是吴帝后裔——吴回部族与太岳部族的发祥之地,故称“吴岳”、“吴山”,成为我国祭祀吴帝、黄帝最早的地方。
吴帝,即吴回,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因迁居吴人之地而称吴回。吴回氏族部落以驺虞兽(仁兽,叫声宏大,食自死之肉)为图腾,吴回的兄长重黎担任帝喾的火官,叫做祝融,因办事不力被帝喾处死,于是,帝喾令吴回便接替其兄火官之职,任祝融。祝融之职,主要是观察火星火宿,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方面的大火,这在远古时期人类处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可以说是非常重要而神圣的责任担当。故而祝融吴回部落因其威信日高而发展很快,其部族广布于今陇县千山和陈仓区吴山一带,故有“回中道”、“回城”之称。于是,吴山因其姓名而命名。
吴回部族一部分留居吴山,至夏、商、周仍存;一部分人约在尧舜之际渡河迁至晋南,即吴伯国,于商末形成另一吴山,位于今山西省平陆县一带,并留有“虞”地名称;一部分部族迁到江南一带,故江南也有吴山、虞山之名。吴回本人则带领部分族民居于祝融之墟(今河南新郑),卒后葬于此,被封为祝融神,即火神。今人所见一些古代文献将吴回列为中国远古的三皇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中,火与南方相配,故火神祝融又成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
中国取名“吴山”的地方有多个,但能称之为 “西镇吴山”的却只有位于宝鸡汧水之畔的吴山。《夏本纪·地理志》记载得非常明确:“吴山在汧县西,古文以為岍山。”《周礼》云:“山镇曰岳,谓吴山为西岳,华山为中岳。”古时将中国划分为九州,据《周礼·夏官·职方》载,具体为冀、兖、青、扬、荆、豫、幽、并、雍九州。基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信仰需要,为了保障江山社稷永世长久,为每个州都配有一座大山用来防邪压镇以确保平安,中国西北属雍州,吴山是古雍州第一大名山,故将吴山确定为雍州的山镇,称西镇、西岳。由于周人、秦人都是在宝鸡崛起的,加之周秦王朝的国都离西镇比离东岳泰山要近,故而祭祀吴山的不少礼仪往往还要超过泰山,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山。
在吴山祭上帝是由来已久的,可上溯到商周时代。《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均有“自未作上下畤,而雍旁故有吴阳武畤”的记载。所谓吴阳,即吴山南面。值得注意的是,秦襄公(?—公元前766年)七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便将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史记·封禅书》载:“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駵驹、黄牛、羝羊各一云。”可见“畤”,“畤者神灵之所止”,乃古代帝王祭祀白帝神的地方,秦襄公作西畤以祭白帝。秦文公四年(前763年),于岐西的鄜地作邑,十年(前757年)并作鄜畤。经当代学者反复考证,认为鄜畤就在凤翔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蕲年宫附近。在作鄜畤84年后,秦宣公(?—前664年)作密畤,再其后秦灵公(?—前415年)于吴阳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以祭炎帝。秦灵公时代第一次把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其后历朝历代对黄帝陵的公祭活动,基本上都保持了较高规格。
西汉时期,曾有11位皇帝23次来吴山祭祀。据《史记·封禅书》载:“……汉兴,高祖……二年(前205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汉高祖把自己神化为黑帝,加入五色帝系之中。北畤的确立使五色畤齐备,五色帝从此成了国家祭祀中最尊之神灵。《孝武本纪》载:“明年,上初至雍,郊见。”雍五畤,特指汉高祖刘邦建立北畤后,分别祭祀青帝、白帝、赤帝、黄帝、黑帝的五个场所,即密畤、鄜畤、下畤、上畤、北畤。《括地志》载:“汉武帝畤在岐州雍县南。孟康云:畤者神灵之所止。”据《汉书·成帝纪》记载,汉成帝数次“行幸雍,祠五畤”,最后一次是绥和元年(前8年)三月(次年三月汉成帝驾崩)。汉成帝之前曾经罢废过雍五畤、陈宝祠,但后来因出现灾异,心生恐惧,又有所恢复,并未真正罢废。《汉书·郊祀志上》载:“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亲往。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岁时奉祠之。”
宝鸡地区在古代之所以有这么多祭上帝的“畤”,《史记·封禅书》给出了答案:“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奥,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可见按照古代原始宗教的观念,古雍州山峰高耸,云雾缭绕,离天很近,本身就是上帝神明们聚集的地方,所以就经常立畤而祭,神祠也就很多。这是吴山作为古代祭祀炎黄二帝的最早记载。
吴山作为国家级名山设祭,今人所见最早的文献记载当是东晋。《晋书·礼志上》载:“明帝太宁三年七月,始诏立北郊,未及建而帝崩。及成帝咸和八年正月,追述前旨,于覆舟山南立之。天郊则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台、司命、轩辕、后土、太一、天一、太微、句陈、北极、雨师、雷电、司空、风伯、老人,凡六十二神也。地郊则五岳、四望、四海、四渎、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岳山、白山、霍山、医无闾山、蒋山、松江、会稽山、钱唐江、先农,凡四十四神也。”文中郊祭的“岳山”,指的就是“吴岳”。郊祭,即“天郊”、“地郊”。按照《周礼》的设计,帝王在京城郊外设祭坛,“南郊以祭天”,这个“天”,即指上帝及天上的一切日月星辰;“北郊以祭地”,这个“地”,即指后土及一切地上的神灵。“二郊”是天子之礼,通常皇帝都要亲临,有时也派皇太子代行,非常隆重。由此可见,最迟在太宁三年(325年),吴岳已被作为“吴岳之神”列入国家祭祀中,其地位之尊贵可见一斑。
据《隋书·礼仪志二》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闰十月,隋文帝下诏建立西镇祠;开皇十六年(596年)正月,下诏“并准西镇吴山造神庙”。吴山神庙,又称西镇大庙,按礼制祭祀,并派专人管理。同朝《百官志下》载:“五岳各置令,又有吴山令,以供其洒扫。”此时的吴山地位跃然升高,与五岳相同待遇。吴山令的级别也很高:“行台尚书都事,上开府、开府府诸曹参军事,上大将军、大将军府参军事、诸曹行参军,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行参军,五岳、四渎、吴山等令,……为视从八品。”可见吴山令居然与大将军、王府的参军享受一样的级别和待遇,都是从八品职衔。自此,吴山与五岳就成为就地设庙专祭了。为了方便历代帝王祭扫,吴山以吴岳庙为主,出现一颇具特色的古建筑群,鳞次栉比,巍峨堂皇。
唐天宝八年(749年),封吴山为成德公;至德、乾元年间(757~758年),封吴山为天岳王;永泰二年(766年),封吴山为应灵王。唐朝以后,这样盛大的祭祀活动年年都搞,祭祀官也都由地方大员亲自担任,丝毫马虎不得。如《旧唐书·礼仪四》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西镇吴山,于陇州……其牲皆用太牢,笾、豆各四。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所谓“太牢”,乃最高祭礼,以牛、猪、羊三牲作为祭品。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插曲。唐朝中期,祸起“安史之乱”,唐玄宗出逃,其子李亨在凤翔建立了临时政权,这便是肃宗。据《旧唐书·礼仪四》载:“肃宗至德二载春,在凤翔,改汧阳郡吴山为西岳,增秩以祈灵助。及上元二年,圣躬不康,术士请改吴山为华山,华山为泰山,华州为泰州,华阳县为太阴县。宝应元年,复旧。”
后唐时,仍封吴山为灵应王。宋、金时,封吴山为成德王。元时,封吴山为成德永靖王。据《金史·礼志七》载:“立秋,祭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望祭西海、西渎于河中府……其封爵并仍唐、宋之旧。”又据《元史·祭祀志五》载:“七月西岳、西镇、西海渎,土王日祀华山于华州界,吴山于陇县界,立秋日遥祭西海、大河于河中府界。”
明初,朱元璋取掉了对岳镇海渎封公封王的惯例,使其各安本色;把五岳分别封为“东岳泰山之神”、“西岳華山之神”等,把五镇分别封为“东镇沂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等,并分遣官员以所封神号前往各地告祭,遂成定制。
清朝封吴山为“吴岳大帝”。清帝的祭法也是“两祭”,即皇帝每年分别在天坛祭天(皇天)以配飨日月星辰云雷风雨,在地坛祭地(后土)以配飨岳镇海渎山川城隍,同时再派大臣到各地去分祭岳镇海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4月,康熙皇帝御笔“吴山”,赐颁“五峰挺秀”,使其更加名扬天下。
二、吴山胜迹概览
吴山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自古以来便是我国著名的名胜景区之一。
《山海经》载:“吴山之峰,秀出云霄,山顶相轩,望之常有海势。”《明史·地理志三·陕西条》载:“陇州……西北有陇山,上有关曰陇关,亦曰大震关,一名故关,又西有小陇山,一名关山。又西南有岍山,汧水出焉。南有吴山,即吴岳,古文以为岍山。”
乾隆《敕修陕西通志》将华山、吴山作为陕西名山,绘图列于卷首。吴山有17座山峰连绵,其中以镇西峰、大贤峰、灵应峰、望辇峰和会仙峰最为著名。
吴山主峰为镇西峰,海拔1715米,虽四周皆为绝壁,人迹罕至,但因位于其他四峰之中,峰势奇秀,云烟缭绕,诸峰列峙,历代帝王均以此峰赐吴山之号,以其为尊而祭祖;亦因其高度略低,古代山水文化中有“群山低,高山为主,群山高,低山为主”的意蕴,将其立为吴山主峰。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皇帝御赐封号为“吴山之峰”,碑立其顶。
大贤峰位于镇西峰之左,海拔1825.4米,呈拱托镇西峰的拱肃状,故名之。四面绝壁千仞,悬崖万丈,虎豹莫攀,人迹罕至,其势凝峭插天,峻秀挺拔,并有四峰立于其右。
灵应峰位于镇西峰之右,是吴山最高峰,海拔1841.9米。灵应峰上,千峰竞秀,万木葱葱,秀拔突起,凝峭而立。峰下有池,据说天旱之年,乡民常在此祈祷雨水,灵验无比。有二峰立于其左,一峰立于其右。
会仙峰位于灵应峰之南,海拔1831.4米,重峦叠嶂,传说天宫中的神仙驾云而来此峰,常常流连忘返,还有历代高士逸人游栖于此,故名会仙。峰北今存架木石孔,相传乃仙庵遗址。有一小峰立于其北,四座小峰立于其南。
望辇峰位于大贤峰之左,海拔1809.8米,秀丽峻峭,形似北望期盼状,故名望辇。有小峰立于其左,故有“五峰挺秀”美称。
吴山奇峰间,景致迭生,美不胜收。从山脚下吴山庙开始,沿一河入山,接踵而至的便是王师岭、笔架山、天地犁沟、一天门、西镇灵湫、回心石、餐霞洞、阎王砭、判官池、手扒崖、玉皇湫、真人洞、大锦屏、小锦屏等40余处胜景。特别是灵应峰下的“漾水崖”,细流挂于30余米高的绝壁上,飞泻飘荡,随风化珠,文人墨客誉其景为“晴岩飞雨”。
吴山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嵋之秀、青城之幽、黄山之奇,加之其林海莽莽,面积多达334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5.7%。因此,1982年7月,吴山被宝鸡县(今陈仓区)列为宝鸡县名胜保护区;1993年,吴山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现在的吴山,是一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域,为国家级3A景区。
吴山道教文化闻名于世。据《陇州志》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吴山就有精美的寺院建筑。而今所见吴岳庙位于吴山下2公里处,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79年),五代时遭兵破坏,屡毁屡建,至明代大为扩建。由于历代皇帝对吴山之神不断加封,吴山下的吴岳庙规模也越来越大。吴岳庙古建筑宏伟壮观,碧殿红楼,飞檐走兽,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庙内的吴岳塑像坐于中堂,文武大臣塑像形态各异,手持笏板,肃立两旁,或呈庄重严肃状,或呈阴鸳凶悍状,或呈坚毅果敢状,或呈老气沧桑状,或呈稚嫩青涩状,不一而足,栩栩如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