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7-07-01惠立峰
惠立峰
摘要:近几年陕西省在农村一二三產业融合发展上进行了试点和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也形成了一些模式。但因刚刚起步,在融合主体、程度、层次、方式、效果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从提高认知度、产业转型升级、壮大融合主体、完善利益联结、加强基础建设和强化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入手,推进陕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调研报告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做出的重大决策。 今年上半年,我随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调查组,会同省农业厅和省社科院的专家一起,就这一问题到渭南、宝鸡、安康、商洛、延安、榆林和韩城7个市及大荔等17个县(区)的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60多个经营主体进行了调研座谈。同时,分别与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等10多个省级部门进行了座谈研讨,基本摸清了陕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与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理清了发展思路,提出了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陕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一) 农业产业特色鲜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陕西省持续调整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着力打造四大粮食功能区、建设五大特色产业带和六大产业板块,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粮食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定在120亿公斤左右,苹果和猕猴桃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奶山羊和奶牛存栏及奶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设施蔬菜、茶叶、花椒、魔芋、红枣、葡萄、小杂粮等农产品在全国均占重要位置。
(二)农产品加工步伐加快,农业创业链条延长。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690亿元,粮油、果蔬、畜产品、茶叶和中药材加工量分别达到1350万吨、2150万吨、310万吨、5.6万吨和48万吨,加工产品日益丰富,精深加工比例正在扩大,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快速增收的重要途径,成为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丹凤县华贸牧业有限公司一直从事肉鸡生产和加工,2015年总产值达6.5亿元,实现利润6000万元,带动全县75%的镇、1000余户、3000余人从事肉鸡养殖,仅此一项户均纯收入5万多元。
(三)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农业多功能性拓展。陕西省农村生态类型多样,人文资源、动植物资源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近年来,城里人到农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已成为时尚,发展势头锐不可挡。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省农业休闲旅游接待达800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61亿多元,从事休闲农业主体1.1万个,从业人员11.6万人,带动农户9.6万户,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1.8万元。宝鸡市休闲农业产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达3.2万元,是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倍。大荔县确立了城区、景区和园区“三区融合”理念,把城区当景区去建设,把景区当园区去经营,把园区当城区去管理,发展“农家乐”、“渔家乐”180多家,手织布、皮影等特产店30多家,打造的11个美丽乡村和同州湖景区已成为旅游热点,冠名开通了“美丽大荔号”高铁旅游专列。2016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26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亿多元。
(四)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园区引领融合。全省持续推行“十百千万”工程,着力培育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种养专业大户发展到8.3万个,家庭农场2.3万家,农民合作社3.1万家,各级农业部门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80家,职业农民5297人,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主体保障和人才支撑。
从2010年开始,陕西省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专门法规,每年安排3亿元资金,建成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51个,增加值已占到全省农业增加值的10.5%,同时带动市、县也建了一批不同类型的示范园区。榆林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特色种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为主导,已建成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和优势良种产业园、有机生态农业产业园、精准高效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园、陕北特色农牧文化产业园五个园区,同时辐射带动子洲县、神木县和定边县三个不同类型示范园区及马铃薯、大扁杏、白绒山羊、红枣、小杂粮和玉米种业六个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科工贸、产学研和旅游观光一体化的具有干旱沙漠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五)农村电商迅速兴起,新型业态逐渐形成。2015年陕西农产品淘宝(天猫)平台销售额11.1亿元,销售增速66.7%,农产品电商卖家从2013年的0.68万家增加到2015年的2.05万家,增幅全国第一。白水县元亨商贸公司搭建的白水智慧三农公众信息平台,实现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官网全媒体共享共通,实现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与农民全面对接,日农民在田间地头随时可以享受到便捷的信息服务。同时组建了村镇信息推广点及电子商务服务站,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气象和农业生产技术等信息服务,还在互联网上代购农村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料,代销农副产品。
二、陕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中的几种模式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说到底就是农业产业化的拓展和升级,农业产业化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了基础,提供了主体支撑。经过近几年实践和探索,农业与二产、三产融合,有产业内部重组融合,也有产业间延伸融合;有部分融合,也有完全融合。概括起来,陕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主导的农业内部产业重组型融合。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依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种植业与养殖业、农业与林业某些环节或者整个环节联结在一起,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积极发展林下经济,逐渐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这类典型有神木县玉花种养专业合作社、大荔县鑫农绿色生态合作社、汉滨区忠诚蔬菜合作社和榆阳区四娃圆梦家庭农场等。
(二)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导的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一些涉农企业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向后延伸。向前延伸有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并将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与农业生产链接起来;向后延伸是将农产品加工与储藏、物流和销售链接起来,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一二三产的三个链条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得到升值,也让农民能够在二、三产业中分享更多的收益。这类典型有韩城市金太阳公司围绕花椒产业、白水县兴华公司围绕苹果产业、平利县女娲银峰公司围绕茶叶产业和榆林、延安一些龙头企业围绕红枣、小杂粮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三)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领的科技创新带动型融合。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集聚现代经营、科技、管理等要素,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功能,使传统农业脱胎换骨,开展新品种研发和新技术试验示范,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培育现代化的职业农民,使其形成农业综合体。这类典型有榆林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神木县易经谷星创天地、安康阳晨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大荔县冯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
(四)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多功能开发型融合。农业除了生产人们所需的农产品功能外,还有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和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等,看得见绿水,望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是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新型农业的期盼。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以当地主导产业和人文景观为载体,农业与生态、文化、教育、旅游等元素结合,开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教育等活动,从而大大拓展了农业固有的单一的生产功能,并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提升。这类典型,除了大家熟知的礼泉县袁家村和兴平市马嵬驿外,还有大荔县的美丽乡村游、平利县的龙头村、神木县的陕北民俗大观园等。
(五)以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为载体的农村新业态融合。这是激活陕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在“互联网+”下,农业实现在线化、数据化,农产品在线上预订结算,线下交易销售,线上线下结合,为农民代购代销,节约了大量的交易成本。这种先进技术要素对农业的渗透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既模糊了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边界,也大大縮短了生产、销售和消费三者之间的距离。这类典型有武功县参与电商试点的乡镇、白水县三农信息服务中心、韩城市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神木县陕西“兰花花”生态农产品开发公司等。
(六)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这种形式比较成功的典型是榆阳区赵家峁村,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变了农民单靠种养业获取收入的传统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把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闲散资金入股村上组建的公司(合作社)统一经营,通过“确权确股不确地”,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要素流动”的产权关系,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重大转变,为三产融合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种养加一体的现代农业和“文化+”的休闲观光农业在赵家峁村已颇具规模,初步形成了“租金+工资+分红”的新型收入结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由2013年产权制度改革前的6650元增加到2015年的10679元。
三、陕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总体来看,陕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融合程度低、层次浅、各产业间分隔比较明显;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育较慢,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较差;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方式传统特征突出,基本没有从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过来,农业处于产业价值链底端的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相对缓慢;农业的生态功能、生活功能、文化传承等多项功能的挖掘拓展不够,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一指导。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下发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把这项“三农”领域全新的工作没有纳入议事日程,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空间布局等方面缺乏远景规划,相关业务部门分工和责任也不明确,配合协调不够,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力没有形成。
(二)农产品加工业薄弱。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加工设备和技术落后,新兴产业不多,中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少,规模以上加工值仅占全国1.7%。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上下游企业关联度低,从事生产的不从事加工、物流和销售,从事加工的不从事生产,从事物流销售的不从事生产、加工,产业链条不完整、不协调、不配套,农产品加工滞后是制约陕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农业多功能开发深度不够。陕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不明显,多以餐饮、住宿、农产品采摘为主,经营形式简单雷同,而农耕文明展示、农事体验、乡情乡韵、技艺传承乃至文化娱乐等体现地方特色的项目偏少,留不住游客、经济效益差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一些加工企业仍然沿袭过去乡镇企业的做法,和农户之间只是简单地买卖关系,没有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在规模经营和产业链延伸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主动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
(五)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调查显示,陕西省农村交通、电力设施发展相对较快,但在农产品加工储藏、贸易市场、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新型经营主体在用水、用电、用地方面享受不到优惠,“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存在。
(六)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缓慢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短板。近年来,尽管西安市农业信息化有了长足发展,但服务于三农的公共信息平台数量仍显不足,农民对电子商务不了解,对电商服务农民、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清楚,大量农产品仍以传统销售方式为主,全省网上交易的农产品仅两成。因需求信息不灵、销售手段落后,导致部分农产品滞销甚至烂掉,损失不可估量。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领导和群众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和社会氛围,同时又缺乏现成的、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各方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够。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发育慢、规模小、辐射带动农村产业融合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和加工企业资产分别仅占全国的1.2%和1.1%,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落后。三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交易平台不完善;农业经营管理机构不健全,指导服务跟不上;土地流转不畅、不规范,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土地面积规模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1.8%,流转双方合同违约现象普遍存在。四是农村人才严重匮乏,尤其电商、营销方面的专门人才奇缺。五是政府支持政策框架不完善,财政专项投入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产品创新不够,有些政策不落地,经营主体贷款难、抵押难、担保难是制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推进陕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三农”工作,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逐步形成;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提高,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在影响着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越来越好。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乘势而上,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点,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以完善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增收链为目标,形成陕西省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
(一)提高认识,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明显增加。资源环境对农业发展的硬约束增强,耕地质量退化;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老龄化、妇女化现象突出;农产品成本提高、比较利益下降,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的难度加大,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整合协调机制亟待健全,农民增收后劲乏力,农业依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式发展路子难以为继。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做出重大决策,要求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农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创新思维,也是借鉴国外经验的一个战略性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是各类经营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为引领,以资产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通过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的配置,将农村的一二三产有机整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来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产业范围的扩大、产业功能的拓展和农民增收渠道的增加。
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必须深刻领会中央关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精神实质和产业融合的内涵,充分认识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发展阶段性的必然产物,是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必将催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给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树立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立足长远、精心谋划,着眼当前、全面部署。建议一是由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以省发改委、农业厅、财政厅、商务厅、科技厅、扶贫办和金融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单位,组成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农村产业融合的协调、指导和督查等工作,为省委省政府当好参谋。二是由省发改委牵头,省级相关部门参与,尽快拟定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十三五”乃至今后十年专项发展规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有关项目管理办法,督促市县制定相应规划。三是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范围,明确主体责任部门和协作配合部门的主要职责及考核标准,实行奖优罚劣,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城乡一体发展的战略目标。四是在全力抓好全国三个试点县的基础上,在每个市至少确定一个省级试点县(区),根据各地资源禀赋选择项目,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取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引领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全面发展。
(二)突出重点,以供给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升级。结合陕西省实际,下一步要在第一产业上抓提升,做优做精。持续调整优化全省农业产业布局,增加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实施品牌战略。无论是粮食产品还是畜牧产品、水果产品及其他经济作物产品,都要力求做成优质产品、精致产品,在优质小麦、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色养殖等方面狠下功夫,创建名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第二产业上挖潜力,做强做深。农产品加工一头连着原料生产,一头连着产品市场销售,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不仅处在前延后伸的关联位置,而且具有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是陕西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要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初加工,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提供便利食品,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农产品主产区、扶贫攻坚重点区聚集,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布局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企业集群。发挥杨凌、渭南两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引领效应,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在第三产业上要效益,做大做活。近几年,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陕西省悄然兴起,且市场空间十分广阔,我们要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扩大规模、规范有序地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农业新业态,通过农旅结合、农教结合、农文结合,将农业功能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拓展。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景观农业、节庆农业、会展农业和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业庄园、特色旅游小镇等,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知名村镇和特色园区,打造旅游集聚区,做大规模,做活产业,做实效益,避免同质化。
(三)培育主体,注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活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要精心培育、不断壮大,使其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对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要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加强组织化程度等方式,引导他们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促进生产与市场连接,发展初加工、地产地销等产业形态,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对农民合作社,在扩张数量规模的基础上,要注重规范化建设,规范运行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大对示范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合作社的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农民的谈判地位,降低交易成本,让合作社成员获得更大的效益。对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发挥其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依托产业化发展机制,带动其他融合主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和财税、金融等配套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做优做强。还要通过与农户相互参股、领办创办合作社等方式,与各类主体深度融合并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建立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实施“快递下乡”工程。供销社、农垦、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要加强协作、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農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创新制度,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是保障农民和经营组织能够公平分享延伸产业链和产业功能拓展带来的“红利”,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在全省大力推广榆阳区赵家峁村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研究出台《陕西省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指导意见》,以土地“三权分置”和集体资产权能改革为重点,推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村集体、经营主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具体形式可以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红”,也可采取“农户以土地等要素入股企业、企业以设施设备入股农户”双向入股等方式,以保障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完善订单农业,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严格合同管理,互相守信。支持经营主体与农民签订保护价合同,并按农产品收购量进行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三是鼓励产业链各环节联结的模式创新,推进产学研多元化的利益机制,打造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产业联盟纳入项目计划,从信息平台、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带动农户增收。四是鼓励农商双向合作,强化“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形成新的商业促销模式。
(五)强化服务,筑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县”、“陕西名镇”、“最美休闲乡村”等活动的开展,整合资源,增加投资,在农村道路、水、电、气、绿化尤其是光纤、宽带和电子商务设施建设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实施免费无线联网工程。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全省全面启动“星创天地”工作,实现农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依托当地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园区为载体建设“星创天地”平台,支持和鼓励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入驻创业,加快科技成果向农村转移转化,实现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农业,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学研推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三是加大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完善技能培训机制,解决培训与需求“两张皮”的问题,依托农业院校、广播学校、农业技术学校和各级党校等资源优势,开展对领导干部、乡村干部、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带头人以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职业农民进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术能力,夯实农村人才基础。鼓励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支持中高等学校毕业生、归国留学人员、科技特派员、退役士兵、大学生村官等创办和领办农村一二三产业实体。
(六)创设政策,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体系。一是财税扶持政策。一方面扩大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基金总量并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加强整合各级财政分散在一二三产业各个环节的涉农资金,采取贴息、补贴、奖励、配套等方式,重点对农产品加工、冷藏、物流、农贸市场、电子商务和休闲农业等设施设备更新改造以及主体培育、品牌培植、特色产业集群创建给予扶持,增强引导和激励效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在税收方面,落实对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依法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二是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以涉农金融机构为主,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为辅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体系。面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信贷需求多样化、大额化、长期化的新趋势,各类金融机构应创新机制、创设产品、主动灵活、热情服务,在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关键领域,在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产粮大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重点区域,以及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加工和流通的其他新型主体给予重点扶持;增加投放用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贷款规模,优化期限结构,简化贷款手续,在规定范围内适当下浮贷款利率;开展以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大型机械设备抵押和仓单、订单、存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政府部门要广泛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对金融机构形成激励和约束,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融资。发挥各类涉农担保基金作用,创新融资担保形式,拓宽担保渠道,解决项目担保难问题。三是科技支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组织开展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的技术研究,尤其是农产品加工重大技术装备难题攻关,熟化一批农产品产后烘干冷藏、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提供更多的可实现的技术条件;对新认定的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给予适当奖励;加快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专业人员到经营主体兼职,允许享受兼职单位的工资或补贴待遇,允许知识产权入股,参与成果效益分红,以促使科技人员下得去、留得住。四是其他支持政策。将农产品加工用地和休闲农业用地纳入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确定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并允许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土地入股、公开转让方式,优先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对直接从事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主体,参照省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用电用水政策,一律实行价格优惠,为加快推进陕西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