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2017-06-26李光纪
李光纪
(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其血清表现为阴性,常累及双侧的脊柱关节突关节以及骶髂关节,多发于青少年人群,且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1]。疾病发展的早期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液各项指标无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的损伤,所以影像检查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MRI和螺旋CT对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诊断效果,特选96例在我院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5-07—2016-04间在我院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6例,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检查结果符合国际上关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僵硬、疼痛或正常活动受限,以及随着疾病病程延长,逐渐向胸椎、颈椎发展。排除重要脏器衰竭、严重精神异常、同时患有其他外周关节炎症、妊娠、哺乳期等。符合要求的患者共96例,其中,男66例,女30例,年龄15~40岁,平均年龄(27.5±6.8)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病程(1.02±0.5)年。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其病情程度,分别接受MRI和螺旋CT检查,其中,螺旋CT检查过程为:仪器选择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CT机,患者采取仰卧位,按顺序头部先进,将扫描的范围定为髂肌上缘至耻骨联合的下缘,螺旋因子1.0,电流调整为380 mA,管电压定为120 KV,准直厚度为0.6 mm,矩阵定为512×512,螺距为1。对于骶髂关节的具体情况可由软组织和骨窗进行观察,并利用多平面重组对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2]。MRI检查过程为:仪器选择通用公司生产的Signa HDe1.5T超导MRI扫描仪,嘱咐患者采取仰卧位,双脚伸直,使人体的正中矢状位和床面的长轴中线保持一致。对于双侧的骶髂关节进行斜冠状位体线圈扫描,将层厚定为4 mm,扫描序列为:FSE,TE min Full,TR 450矩阵为320×224,分别进行3次采集。T2压脂进行快速自旋回波、矩阵384×224,TR4000/TE85分别进行4次采集。梯度回波为T2TR660/TEl2、矩阵256×129,分别进行2次采集,将角度翻转250°,层厚为7 mm,层数定为12,其视野为280 mm,仔细观察骶髂关节的形态有无异常以及相关的信号变化情况,并进行记录[3]。
1.3 影像评价标准
骶髂关节炎:0级:正常,即骶髂关节无异常变化,各项体征正常;Ⅰ级:可疑异常,即骶髂关节可疑出现不规律的增粗,且伴有小囊变区域;Ⅱ级:有轻度的异常,即骶髂关节的局部出现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则无异常变化;Ⅲ级:明显的异常,即中、重度骶髂关节炎,且有侵蚀,硬化,关节间隙异常(狭窄或变宽);Ⅳ级:严重的异常,骶髂关节完全性骨性强直[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与螺旋CT检查分级结果对比
MRI对于Ⅰ级骶髂关节炎的诊断率为37.50%与螺旋
CT(11.4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于0级、Ⅱ级、Ⅲ级、Ⅳ级的诊断率分别为10.42%、40.63%、29.17%、8.32%,与螺旋CT对各级的诊断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MRI与螺旋CT检查分级结果
2.2 MRI和螺旋CT结果影像特征的比较
螺旋CT检查结果发现关节面侵蚀占68.75%、关节面硬化占90.63%与MRI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结果发现骶髂关节病变占54.17%、骨髓水肿占85.42%明显高于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关节间隙异常的发现率MRI与螺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MRI和螺旋CT影像学特征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具有家族聚集性,在疾病早期多表现为骶髂关节夜间疼痛或压痛,晨起时有明显脊柱僵硬,经适当活动可缓解。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具有潜在破坏脊柱和关节的威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临床尚无有效药物,早期诊断则是阻止或改善其预后较为重要的方式[5]。
骶髂关节是强直性脊柱炎最常累及的部位,且其仍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目前临床上常采用螺旋CT和MRI检查,两者均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6]。螺旋CT可以同时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扫描,并且可多方位重组,随意性较强,对于骶髂关节的早期病变有较高的诊断效果,但是螺旋CT仅对骨性结构的静态变化有较好的显示效果,而对Ⅰ级关节病变显示不清[7-8]。MRI则能够清晰的显示脂肪沉积、骨髓水肿及软骨异常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MRI对于Ⅰ级骶髂关节炎的诊断率为37.50%与螺旋CT(11.4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对0级、Ⅱ级、Ⅲ级、Ⅳ级的诊断率分别为10.42%、40.63%、29.17%、8.32%,与螺旋CT对各级的诊断率相比无明显差异。螺旋CT发现关节面侵蚀占68.75%、关节面硬化占90.63%,与MR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发现骶髂关节病变占54.17%、骨髓水肿占85.42%,明显高于螺旋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关节间隙异常的发现率MRI与螺旋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螺旋CT可较为有效的对病变程度进行分级,若观察其周围软组织变化可再接受MRI检查,进行综合评估或鉴别诊断。
[1] 蔡磊,谢安明.螺旋CT与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0):89-90,144.
[2] 杨国华,李坚.MRI和螺旋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83-84.
[3] 王立学,李保生,黄忠包,等.CT和MRI检查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差异及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6):853-855.
[4] 俞志中,何亚群,刘茂林,等.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7-28.
[5] 李光,刘焦枝,王勇,等.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三种影像学特点及敏感性比较[J].海南医学,2012,23(12):81-82.
[6] 张连峰.用MRI检查和螺旋CT检查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骶髂关节病变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37-38.
[7] 丁建林,易旦冰.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6):804-806.
[8] 张凌志,杨勇,董晓强,等.MRI与螺旋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比较[J].中国临床研究,2015,28(6):79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