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材资源 激活品德课堂
2017-06-24汤彩君
汤彩君
摘要: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的立足之本,但教师并不能对教材奉行“拿来主义”,只有在“走进”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的基础上,精选、融通、整合适切的其他教学资源,才能建立起课程、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开辟多种方法与途径,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教材;资源;拓展;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76-04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种丰富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扩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辅助了教学,但一味到课外、校外去寻找资源,忽视教材的核心地位,忽略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一味标新立异,只是一种时髦的追求,想要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只能是缘木求鱼,徒劳无益。
“用好教材”与“拓展资源”并不矛盾,但必须以前者为主,因为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资源,在“用好教材”的前提下,才能辅之以资源的拓展。只有在“走进”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的基础上,精选、融通、整合适切的其它教学资源,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品德课堂实效。
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的心得,谈谈对“用好教材”和“拓展资源”的粗浅认识。
一、基于教材,合理利用
教材的编排是许多专家精心设计并经过反复论证的,它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实际,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品德教材中既有知识的介绍,也有人物故事的描述,有生活情境的创设,还有不同观点话题的探讨。精美的插图富有童趣,而大量的“留白”又给了师生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材中的例子是具有典范性的,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和人格建构的一种重要资源,教师一定要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好它的作用。对教材处理,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吃透”教材,为教学设计导航
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要求的,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既要掌握所教年级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重点难点,还要了解并熟悉相邻年段的对应内容,理解“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思路。只有盯着“主菜单”,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灵活巧妙地运用教材设计的活动、提供的资料,才能使教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以“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为例,它与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关系是:遵循“同心圆扩大”的框架,本课是根据“我是中国人”和“我与学校”的有关要求编写的。它与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关系是,同属“我与外界的联系”的范畴,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体会到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本课的逻辑体系为,先通过让学生调查,体会报纸的作用之大,与生活关系之密切,再通过资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报纸的一些历史知识和办报的大致程序,然后引导孩子学当记者,通过采访来为办报收集素材,最后合作办报。整课教学内容以螺旋式排列呈现,处处体现由近到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特点,既符合办好一张报纸的要求,更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师只有这样深入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编排的目标与意图,才能为教学设计“把好脉”“导好航”。教师以此为基础,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吃透”教材是处理和驾驭教材的基础,也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前提条件。
(二)“用活”教材,为课堂教学添彩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它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评和构建意义的中介”[1]。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复制教材。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实际问题,诸如,有的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儿童的生活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遥远的距离,有的主题内容包容太多、太散,还有些材料已被时代所淘汰,与实际情况不符。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既要忠实于文本,又不能囿于文本,要做到尊重“课标”,用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以课标为准绳,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儿童生活的教育价值,儿童的生活实际,在不改变主题活动目标的情况下,对教材进行梳理、重组或调整,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更适合学生学习,使教学形式更新颖,方法更科学,课堂更有趣,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对“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的教材,笔者进行了以下几项处理:
1.化零为整
课文第一部分是一个小调查,由许多零散的问题组成,笔者把所有问题整合为一张“好报推荐”的表格。
推荐目的是更便于学生课前充分调查,体会报纸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课上交流时,学生根据表格来说,表达更有条理。
2.删繁就简
教材上对于办报的大致流程是这样表述的:“采访—组稿—编辑—发排—出样—校对—制版—印刷”,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办报的方法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快捷高效了,教材明显滞后了。书上要求孩子们到报社进行调查,这一活动需要多方协调,才能实现,比较麻烦。而且,作为小学生来说,也没必要懂得这么复杂的办报方法,他们目前能做的无非是办手抄报、校报,只要能让学生了解办报的大致操作过程,体会到报纸来之不易,办报需要团结合作就行。为此,笔者把我们学校小记者办报的过程拍成了一段视频,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直观,而且方法上简单多了。
3.舍“远”就近
为了让学生学当记者,留心生活,寻找采访线索,教材给出了几个话题,分别侧重于比赛获奖、突发事件、重大活动三个方面,都很典型,但与我校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笔者把这些话题换成了我校开展的,学生正在经历或刚刚经历过的一些活动,如:“迎六一”“读书节”“和校长喝下午茶”等。学生的体验更深,更有话可说。
4.化静为动
教材上有两段“小资料”,一段是关于“中国最早的报纸”,另一段是关于“中国第一张儿童报纸”,都以文字来呈现,比较抽象,也比较深奥。笔者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快速阅读,并把要点抢记下来,然后改编成几道选择题,用“一站到底”的节目形式,鼓励学生在小组间展开竞争。静态的教材变成了有趣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立刻高涨起来。
“活用”教材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把简单的师生问答变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等。“活用”教材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赋予教材内容以趣味和灵气,方能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愿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拓展资源,集聚合力
用好教材,并不排斥拓展资源。品德课程是开放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材中不可能把儿童的生活全方位地呈现出来,它所反映的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普遍性的事和物。教材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留下了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努力去捕捉儿童感兴趣的,更有时效和教育价值的素材来充实课堂。“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也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2]
拓展资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关注生活,把资源用“足”
就“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而言,笔者让学生在家庭、阅报栏、卖报亭、街头等不同地点通过对不同人员进行调查,既让学生了解了报纸种类之多、读报人群之广泛,还让他们明白了读报之方便以及报纸的作用之大,充分发挥了社会资源的作用。教师读报经验的交流、学生读报方法的分享,也是课堂上学生能立竿见影受益的资源。
而笔者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最大的一个亮点则是对校本资源的充分利用。课前,笔者把新出刊的校报发给学生阅读,交流读报收获,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报纸的作用在于传递信息。许多发生在校园里的新鲜事让学生有先睹为快的迫切需求。课中笔者利用我校小记者在学校的各项校园活动中采访的一组照片,激发了学生对采访的兴趣,还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办报,直至校报出刊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办报方法。最后,学生学当小记者,从班级里、校园里寻找热点话题进行采访,写成采访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的各种资源集聚合力,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进行了有效对话,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精挑细选,把资源用“实”
品德课堂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只要教师有心开发,善于挖掘,资源可谓源源不断。但是我们不能本着“拿来主义”,对所有资源不加甄别,全部用于课堂,而要对它们进行精选、融通、巧用。资源不是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适切、辅助、有效,最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在学习采访方法时,笔者在两个资源之间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比较。
一个资源是我们宜兴的一名战地记者王薇薇赴叙利亚进行采访的视频。它是我们家乡的资源,具有独特性,学生对家乡人会多一份亲近感。而且战火纷飞、枪声不断的画面极具震撼力,可以激发学生向王薇薇学习,立志做一名勇敢的记者。
另一个资源是《中国少年报》的小记者孙露源在人民大会堂就“食品安全”问题采访有关国家领导的视频。小记者与学生年龄相仿,她采访时的大方得体,面对“高官”时的勇敢自信,对焦点问题的及时捕捉,语言表达的清晰、流利,思考问题的严密、深刻,都是学习采访的绝佳教材。
经过反复比较,最后笔者毅然舍弃王薇薇的视频。因为作为小记者暂时不需要像王薇薇一样冒着枪林弹雨去采访,而孙露源身上则充分体现了作为一名记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她是学生更易于模仿的,她的采访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用好这一资源能对学生学习采访有更实在的帮助。
(三)捕捉“生成”,把资源用“巧”
真实的课程应该是鲜活而动态的,课程内容的开发与生成应是师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共同开发创造的动态变化过程。有鉴于此,教师要将学生看作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及时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过程。
在学习怎样聚焦热点、关注生活,选择采访话题时,笔者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再交流。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今天的品德赛教活动就是一个热点事件,您觉得比赛赛的是什么?”对这个大胆的“突然袭击”,笔者毫无准备,但反应还算快,马上回答说:“第一,比的是勇气和胆量,看你敢不敢來比;第二,比的是实力和水平,看你能不能把课上好。”学生满意地点了点头,我又及时评价这个学生:“你将来一定是一位优秀的记者,因为你和孙露源一样,有敏锐的嗅觉,还有独特的视角,善于动脑筋。老师奖励你一本采访记录本。”学生在同学钦佩、羡慕的目光中快乐地领回了奖品。
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这组的意见不一致,我们俩想选择‘科技节进行采访,可他们俩想选择‘迎六一这一话题。您觉得哪个选材更好?”笔者立刻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现场举手表决。结果80%的学生都选择了“迎六一”,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我们自己的节日,是最开心的一天,而且它马上就要到了。”笔者及时总结点评:“这就叫聚焦生活,关注热点,毫无疑问,‘迎六一这个话题更具人气。”
这两个突发事件都在意料之外,然而笔者并没有错过对这两个宝贵资源的利用,而是及时捕捉,进一步开发,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把这一最新鲜、最真实的资源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巧用“生成资源”,突破了本课的一大难点,点亮了精彩课堂。
在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结构的新形势下,教材仍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教师应该像技艺高超的裁缝,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科学适度的巧妙“剪裁”,使之更适合于活的、具体的教学活动实际。同时,教师还得有一双“慧眼”,时时关注学生,留心生活,捕捉、收集、整合各种资源来丰富、提升、激活品德课堂,既发挥教材的核心作用,又体现其他资源的辅助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同为新衣“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145.
[2]成尚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34.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