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强化情感教育的策略
2017-06-20李鸿媛
李鸿媛
[摘 要]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来说,情感教育是不容忽视且无可代替的灵魂元素。作为一门极具人文性的基础性学科,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实现它的培养与塑造功能。要加强情感教育,高中历史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和运用德育资源,注重史实贯通,积极开展专题实践活动。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情绪智力;专题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7201
诺尔曼·丹森在《情感论》中明确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有情感的人。”这就是说,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人文化关怀”的新课程理念下,强调与关注情感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无可逆转的发展态势。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课中加强情感教育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强化情感教育
“教人未见情趣,必不乐学。”现代认知学认为,影响人的活动过程和效果主要有两大方面,即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而且两者之间有一种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以动机、兴趣、爱好、习性、意志、气质和个性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情感因素,虽然不能直接地参与活动过程之中,却往往在指向、强化和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正能量作用。就历史教学而言,加强情感教育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一言蔽之,就是摒弃“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的传统模式,联系历史影视或小说等来趣讲历史事件或现象。比如,《甲午风云》《从奴隶到将军》《地道战》等电影就是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护国运动”“敌后军民反扫荡斗争”等历史知识的良好素材。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历史学习情感就会由弱变强。
二、挖掘运用德育资源,有利于开展情感教育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本身蕴藏着丰富多元的德育资源。因此,无论在基础型、拓展型,还是在研究型课程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应善于运用显性德育资源,还要认真挖掘、积极拓展、有效运用那些隐性德育资源。以“宗教的传播”教学为例。首先,课前笔者让学生自行搜集释迦牟尼、陈玄奘、鉴真和尚、耶稣、穆罕默德等宗教大师的相关信息;接着在课堂教学中,凡是涉及相关内容就让学生来介绍这些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最后在总结阶段,以“我们应向这些历史伟人学习什么?”为题,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深入思考,从而在渗透与升华中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目标。还有,为抵制鸦片而献身的林则徐,为变法强国而流血的谭嗣同,为推翻帝制而鞠躬尽瘁的孙中山等人物事迹,都是强化情感教育的优质资源。
三、注重史实贯通,有利于加强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是要让他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掌握与反思,做到以史为鉴,更好地思考、把握与创造未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许多历史事件无法出现在基础教材上;由于时空跨度较大,许多教师难以把相关历史全面地联系、还原与深化。特别是“为历史课而教学历史”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我们应当坚决地纠偏改错。如讲“抗日战争”内容时,笔者讲述了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在经济上迅速发展,军事上随之强大,于是有了“帝国心”,并制定了“大陆计划”:①侵占台湾;②占领朝鲜;③夺取满蒙;④全面侵华;⑤向亚洲乃至全世界扩张。这个祸害久远的计划,完成了前三步而止于第四步。今天日本之所以挑起钓鱼岛事端,依靠并绑架美国,还是它的帝国梦在作怪。只有中国真正地强大,才能让日本彻底地死心。在聆听后,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四、开展专题实践,有利于深化情感教育
蒙台梭利说过这样的教育名言:“我听了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得,我做了才会理解。”这与宋代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启示我们,要深化情感教育就必须让学生切实做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以情导行,从而真正实现知、行、意的有机统一。历史教学既具有认知教育的功能,又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如果说一般性教学活动侧重于认知教育功能的话,那么积极开展历史专题实践活动则非常有助于突出并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功能。如教学“香港回歸”内容时,可让学生以“香港的历史与现实”为题,开展历史信息的搜寻、学习与讨论实践活动,使他们从中既看到了“落后挨打、弱肉强食”的屈辱史,又感受到新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由此实现爱国主义的教育目标。再如教学“红军长征”内容时,可组织开展“长征歌曲大家唱”教育实践活动。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对于深化情感教育大有裨益。
就历史情感教育而言,只要在“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德育资源”“注重史实贯通”“开展专题实践”上多下功夫,我们定会收获良多。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