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有待改进的几点问题
2017-06-20顾婷婷
顾婷婷
[摘 要]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信息不足、互动不热烈、模式单调、思想教育欠缺以及空间受限等问题。对此,教师应当立足历史学科特点,扎实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7101
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不仅要认真开展教学,还要善于分析研究教学,做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教师。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下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学信息不足。历史教学时间跨度大,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补充,否则就难以体现出历史教学的有血有肉。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信息搜集的意识,在教学中所能够运用的有效信息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2.课堂互动不热烈。走进一些历史课堂,发现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时,有的学生一问三不知,对教材内容非常不熟悉。正是这一环节的失误导致历史教学活动陷入困境,无法进行高效的互动。
3.教学模式较为单调。有些历史教师还是习惯于知识点灌输,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灌输讲解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4.思想教育欠缺。历史教学承担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的重任,有些教师仅仅着眼于知识点,对思想教育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充分发掘出历史教学中深厚的情感要素,没有对青少年思想形成有效引领,导致三维教学目标缺位。
5.教学空间受限。历史教学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不能完全局限于课堂,要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拓展活动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历史知识。但是有些教师的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思路不宽,教学活动形式受到严重限制。
二、立足历史学科特点,扎实有效开展教学工作
1.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补充大量教学信息。信息技术手段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可以让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特别是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以多媒体手段展示出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会得到充分提高。如在《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补充了一个趣味性例子:从国民党发行新币开始一百元能够买到什么,到国民党统治后期一百元还能买到什么,中间相差的购买力何止千倍。活生生的案例、鲜明的对比数据,加上多媒体展示的老照片,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2.课前充分预习提高师生互动程度。要想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除了教师要做好精心準备之外,学生也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在上课之前熟悉教材内容,并尝试对重难点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分析。如在《洋务运动》一课教学中,笔者事先要求学生对洋务运动进行了资料的搜集与分析,重点了解洋务运动的起源、发生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措施、最终结局等,并尝试分析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原因以及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经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教材内容,也进行了一些深度的思考,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就会变得更加热烈。
3.改进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变革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教学中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抓手,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探究欲望、表达欲望得到了满足,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在《红军的长征》教学中,笔者运用投影仪出示思考题,要求学生对照思考题研究红军长征的背景、路线、遇到的困难以及重要意义等,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学习过程都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进行热烈的辩论,形成小组成果之后还要进行全班的交流,并进行了最终的完善和提炼。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思维积极、发言热烈,有了这样浓厚的氛围作为基础,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4.发掘思想教育因素引导学生成长。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必须要承担的重要职责,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历史教师要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特别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在《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笔者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了这一段屈辱的近代史,同时通过对比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今日中国之变化,从军队现代化程度、辽宁舰披波斩棘、我国海军编队突破第一岛链等一系列资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今日之中国已发展壮大为东方雄狮,过去受欺侮、受压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样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成长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5.开展课外专题活动拓展教学空间。有经验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将课外专题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延伸拓展,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在《全国大动乱》教学结束之后,笔者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向自己的长辈了解一个真实的“文革”。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学生加深了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了课外专题活动对历史课堂教学的辅助巩固功能。
综上所述,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广大教师要采用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