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建设的困惑与思考
2017-06-20王健娟
摘要: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学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专业建设只有适应了行业的需求,职业学校才能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人才,职业学校才有出路。本文从培养目标、专业布局、专业目标达成度、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中职学校的建筑专业建设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建筑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C-0046-03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不仅直接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江苏沿海大开发确立了我市的龙头地位,加快苏北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T型节点,多重利好叠加,给我市建筑业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15年,连云港市人大出台了《加快我市建筑业发展与改革意见》,提出了本市建筑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我市建筑业从业人数30万,按1:1计算,建筑业带动产业链就业人数可吸纳就业人数达30万。数据表明,社会对一线建筑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学校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专业建设只有适应了行业的需求,职业学校才能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人才,职业学校才有出路。
一、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中面临的困惑
(一)对接出现矛盾
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有业、乐业,还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中职教育。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中职学生的升学,通过各种渠道架起了中高职的立交桥,使得中职毕业生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与升学相比,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不容乐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对接还不够,如专业课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的對接、课程内容与岗位内涵的对接、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工程实践的对接、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对接等均有些不完善。
(二)没有稳定的专业开发机制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职成[2010]9号)要求,中职学校要按照五个环节开设专业:一要市场调研;二要可行性论证;三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四要专家论证;五要备案。客观上讲,中职教育专业体系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方面要与行业、企业接轨,被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认同;另一方面中职学校及主管部门还应该重视专业开发、专业研究和专业拓展。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中职学校的专业开发缺少生命力。
(三)缺少科学的专业建设考评机制
专业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单元,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但目前中职学校开设什么专业,开设多少专业,在相当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学校领导和部分中层的偏好,或者是突发奇想,缺少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可靠性论证,专业设置变成了拍脑袋工程。
二、对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建设的思考
(一)培养目标是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培养目标决定于社会的需求,中职学校应合理设置近期培养目标和中远期培养目标,提出可操作的专业建设方法,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明确,培养目标流于表面,形同虚设,造成办学缺少方向。笔者带着问题深入行业、企业,对连云港市的江苏苏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帝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中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连云港港口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不同资质等级、不同专业特点的建筑企业调研,走访了不同层级的员工,咨询了建筑业专家、行业学者,以确保掌握的一手素材真实可靠。通过调研了解到,我市建筑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其增长主要是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建筑业信息化程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关键是缺乏一批一线技术员、优秀建筑企业经理人、项目经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进入岗位后,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角色,进入岗位状态,对那些能吃苦且能安心工作、具有积极进取、团队合作精神的毕业生特别青睐。面对我市建筑业的新形势,在建筑业人才、技术及管理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之际,中职教育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互动、联动,运用战略思维,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行业、企业实用、有用、能用之才,引导毕业生到一线就必须从事一线操作工岗位,而不是一步就可成为技术管理人员的“不着地”的“奢想”。只有这样,中职教育才有出路。
(二)专业布局要适应日益变化发展的行业就业形势
专业建设包括专业布局、专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伴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规模在日益扩大,社会需求量在逐年提升,中职学校的专业布局应综合考虑本区域的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市场等情况,通过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确定学校的专业布局和开设专业。随着中职学校走向市场,专业建设暴露一些问题: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从性随处可见,有些专业脱离市场需求,盲目跟风,学校之间竞相模仿,重复设置专业争取生源。这种低层次的竞争造成了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失衡,造成专业缺乏师资、教学设备的支撑,专业设置的初衷难以实现,阻碍了学校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也制约了职业学校的经济社会功能作用的发挥。目前,建筑企业急需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吃苦的一线专业人员,专业种类主要涉及建筑施工型人才、建筑材料型人才、建筑智能型人才、建筑设备安装型人才(含水电、暖通)、建筑工程预算型人才、建筑测量型人才等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应拓宽专业思路,紧跟市场发展的需要,增加专业布局,按照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和特色突出的原则,对建筑专业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将专业布局、专业设置作为学校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目标达成度是评价专业建设的关键指标
提升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促进中职学校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尽管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大量经费,但是每年素质下降的生源并不能为职业学校创建品牌,这就使得中职教育陷入发展的怪圈。目标达成度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评价一个专业成熟度除了要对专业开发、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教学实施和质量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最终还要落实到专业的培养目标上,通过对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来验证其专业教学质量,通过对专业实施过程评估、对毕业生的适应岗位能力和发展能力的跟踪来评价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四)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载体
从建筑业发展现状看,企业对所需专业人才素质情况及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识图施工技能、工程操作技能、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计算机操作等方面占主导地位;知识储备方面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公文写作、法律知识等方面占主导地位。中职学校课程要定位于某个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要针对输出岗位和学生的基本素质设计教学内容,杜绝“捂耳”办学。课程内容要体现实践性,要能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所谓“所学”要为“所需”和“所用”服务;完善专业技能模块,强化建筑识图、工程测量等专业基础课,适当增设工程安全管理、资料管理、建筑规范等相关课程,做好专业课的补充内容,提高实践操作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例,充分利用好学生毕业实践的安排与管理。
(五)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前提保障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和培训方式一直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主要来自工科院校的毕业生,缺乏一线经验;二是中职学校的师资培养制度长期缺失,这是制约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这样的师资运行模式必然导致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单打一”的理论型教师占比例多,“复合型”教师比例少,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的实施需求。要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双师型、复合型的教师,确保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加师资培训的投入,为教师的进修提高、实践创造提供条件,为课程开发提供人才保障。专业课教师每年必须深入到施工企业一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熟悉施工生产的各个环节,了解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项技能,了解企业引進和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教师应“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认真进行职业分析,提出课程设置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拟定适应本校学生发展,“必需、够用”的专项知识内容,加强学生技能的训练,充分发挥中职的优势,才能确保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2]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筑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研究报告[J].广西城镇建设,2011(3).
[2]上海市教科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职教教改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章跃一)
本文系江苏省第二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课题“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适应性的研究”(项目编号:ZZZ14)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健娟,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0)教授级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类专业教学和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