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构成”课程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效果研究
2017-06-20赖雪梅
摘要:“构成”是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课程,本文从分析五年制高职“构成”课程开设现状、课程教学目的以及信息化教学特点出发,探讨如何在五年制高职的“构成”课程中通过增加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构成课程;信息化教学;学生特点;比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C-0018-04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构成》成为了我国各类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作为职业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通过对平面、色彩基本构成要素组合重构新的图形和色彩关系,使学生在对图形感性认识的原有基础上,能够了解设计中一些基本的理论原理,理性地掌握设计的基本規律,指导设计创作的实际应用。
那么,构成课程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课程要解决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学习中的什么问题呢?包豪斯的教员约翰·伊顿这样说道:“策划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只是要为那些来上课的学生度量一下,他们自身蕴涵着多么大的创造潜力,还要帮他们把这份潜力解放出来。”[1]由此可见,构成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不应该过多的停留在技术训练和模仿性学习上。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和构成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五年制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在现有专业水平、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以我校五年制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为例,学生入校前大多数不具备绘画基础,入校时也不需要进行专业加试,学生对于绘画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远不如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方面,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但他们普遍喜欢动手实践,更热衷于在电脑上进行操作。
目前,五年制高职构成课程的课程标准大多是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照搬过来,没有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修订课程标准,于是就出现了教学对象不一样,课程学习课时不一样,教学模式却大体相同的现象。以笔者所教授的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为例,构成课程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高校中作为三门独立的课程进行学习,而在五年制高职的教学计划中,将三者合成了一门综合的构成艺术课程开设。课程中学生的训练与高校学生几乎一样,基本上沿用“理论讲解、图例展示、给出要求、完成练习”的教学模式,学生相当于在得到模版之后使用勾线笔、直尺及圆规等工具进行绘制,训练要求通常是图形的细心绘制、画面的干净整齐,过程中学生对参考资料模仿过多,形式味过重,更多的时间停留在机械地制作上,对课程学习热情不高。
二、信息化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对,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教学体系的改革,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学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作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教学内容更具有丰富性和时代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如表1。
三、构成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文森特·拉尼尔的一项研究表明,“传统艺术媒介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大,原因是他们关于真实的概念是建立在摄影、电影以及电视所提供的形象基础之上的。另外,种种迹象表明当代学生都比他们的老师或是父母更熟悉和了解照相机和电子方面的新发明”。[2]同样以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为例,构成课程在第二学年上学期开设,学生正处于十六、十七岁的年龄段,这个阶段的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常常会有新奇的想法和创意,对电脑操作的兴趣浓厚。
针对五年制高职特定的教学主体,照搬高校构成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现状,也不能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在信息化教学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思考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效衔接。笔者在分析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和构成课程目的的基础上对构成课程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在教学活动实践的探索中尝试增加信息化教学手段。下面将从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活动设计和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比对分析做进一步的介绍。
(一)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活动设计
依据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特点,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构成》课程学习中的构成法则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分为以下三个主要的环节展开教学活动。
1.问题与任务提出环节
在问题与任务提出阶段中,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激发动机、告知任务制作要求,同时也完成构成法则中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任务制作环节
任务制作阶段,全班同学以分组的协同方式开展,小组讨论绘制方案草图,再通过PS软件完成任务制作。
传统教学中,学生各自完成练习,完成的步骤一般都是首先使用圆规、铅笔等工具在纸上打出草稿,再使用勾线笔勾出界限,最后用颜料填充。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时不小心造成画面的破坏,常常需要返工,完成一张作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在信息化教学中,用Photoshop软件绘图代替手绘练习,Photoshop软件中的图层面板和历史记录等工具能很好地避免因画面遭到破坏而返工的情况发生。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中,学生能暂时抛开材料与工艺的限制,将学习重点放在思维训练与造型训练上,通过软件制作的方式进行构图与组合多样性的研究与探讨,专注于对造型的研究和探讨,在课程训练过程中拥有更多时间专注于构想创新,从而能较快地提高造型创造力。
教师进行教学巡回指导与检查,将任务制作的要求从传统教学中细心绘制图形、画面的干净整齐引导到构图与组合多样性的研究,探讨造型和艺术设计的表现力。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促进者,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知识迁移环节
知识迁移阶段注重将学到的构成法则和设计原理迁移到设计作品中,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中,通过互联网的搜索能够有效完成知识的迁移,更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设计作品的关系。
例如,在色彩构成的色彩联想这一章节学习中,在理论学习和色彩联想练习完成之后,布置学生在各类设计网站中收集不同类型的设计作品,并依据不同的题材对作品进行分类,分析色彩使用的原理,完成色彩分析报告。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原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概括和掌握其中的原理和原则,在后续设计中更好地将构成理论学以致用。
(二)与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比对分析
将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生作业进行收集,并与传统教学中的学生作业进行比对,从量化的数值上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中构成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优化。
将构成课程学生在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中作业在数量上进行比对,得到图1,分析图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即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中的主要教学单元,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都有大幅的增长,一般可以达到2-3倍的增长,特别是在重复、渐变以及色彩重构等重点教学单元,课程作业的数量达到了4倍以上的增长。如图2与图3的对比显示。
从学生作业的对比显示中我们能够发现,运用计算机软件可以使构成课程中的复杂作业轻松完成,相同时间内学生能做出更多不同效果的作品,感受到多幅作品之间的对比效果。以平面构成中重复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学生使用Photoshop软件工具中复制、旋转、镜像、定义填充图案等,可以轻松完成对基本形有规律的变化和有秩序的排列,方便、准确地做出各种构成形式的效果,将学习重点放在思维训练与造型训练上,通过软件制作的方式进行构图与组合多样性的研究与探讨,比手绘的方式节省了时间,扩大了训练量。
将构成课程学生在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中的作业在考核点进行比对,得到图4。分析图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构成作业的各个考核点中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都有大幅的提升,尤其是在创造性和表现技巧与效果中的提升比较大,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本身也正是构成课程开设的目的所在。
综上所述,在构成课程中增加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因贴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但它只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并不能用来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所学章节的特点进行选择,例如在平面构成中基本形的创造及构成关系、构成的组织形式法则,色彩构成中色彩对比练习等章节,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但手绘是快速传达设计思路和记录创意思维的有益手段,所起到的作用是计算机所无法替代的,正所谓计算机提供的是手段,构成开启的是智慧,将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谢传兵)
作者简介:赖雪梅,泰州机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泰州,225300)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